亚洲av无码av日韩av网站,玩弄少妇高潮抽搐在线观看,天天躁日日躁白天躁晚上躁,亚洲av无码潮喷在线观看,无码国内精品久久人妻

英國《經(jīng)濟學(xué)家》寫作手冊:有效寫作十三篇

文/王爍(《財經(jīng)》執(zhí)行主編

編輯/Spiral@頂尖文案Topys


(一)

每個受過高中以上教育的人都能寫好情信、家書和博客,但能夠圍繞事實清楚明白有條理地寫新聞報道的人卻少得多。寫好這種文章需要才能但不是天才。它可以通過訓(xùn)練獲得,并不容易但努力會有收獲。不像寫小說,努力不可或缺,但無法戰(zhàn)勝天份。

努力的指南或痕跡,可以在著名媒體的寫作手冊中找到。因為職業(yè)關(guān)系,我看過一些寫作手冊。他們主要來自英文媒體,如Bloomberg Way,以及我接下來要譯介的The Economist Style Guide。中文媒體的寫作手冊,我只見過同事楊大明編制的。這類手冊與法度森嚴的辭典不同,往往沒有嚴格的編制,更像是層積巖,經(jīng)驗與教訓(xùn)在時間中層層積淀。你看得見每一層。

《經(jīng)濟學(xué)家》雜志(The Economist)在新聞界地位特殊。它每周出版一次,形態(tài)明明是雜志,但至今仍堅持把自己叫作報紙(Newspaper)。叫報紙就叫報紙,但它其實離新聞密集型很遠,而是依托于其他新聞媒體所報道的事實,在此基礎(chǔ)上發(fā)表分析、意見與評論。文章一般很短,兩頁算長,無署名。整本雜志從頭到尾文風(fēng)一致,見解一體,如一人所寫。在大洋對岸的美國新聞界,這種新聞操作方法并不被認同。某日與一眾美國大報記者吃飯,歡宴之余,一人率爾說道,Economist貌似什么都懂,其實是裝的!一桌老美都擊節(jié)。


但你不能與成功對著干?!督?jīng)濟學(xué)家》目前為止幾乎免于受到經(jīng)濟危機和行業(yè)變遷的雙重沖擊,有可能還更加成功,過去兩年發(fā)行量有明顯增長。在大多數(shù)人信息過載的時候,《經(jīng)濟學(xué)家》有特殊的吸引力。每周四出版,到周末看完,一周大事齊備,觀點引人思索,寫作有強烈風(fēng)格。對讀者這是一個不錯的解決方案。說來簡單,但今天的美國《時代》周刊、《新聞周刊》、《商業(yè)周刊》都不能提供這個解決方案了?!啊督?jīng)濟學(xué)家》是惟一的我能從中學(xué)到東西的雜志”,一位曾經(jīng)的頂級投資銀行家告訴我。


Style Guide of The Economist 《經(jīng)濟學(xué)家》寫作手冊

www.economist.com/research/styleGuide/


扯遠了,拉回來。還想了解這個話題的,請看后面周乃菱非常好的分析?!督?jīng)濟學(xué)家》的寫作與其觀點、形態(tài)與風(fēng)格密不可分。我接下來會盡量完整地翻譯和介紹它的寫作手冊,有幾點提示:

第一,不可能真正完整。這畢竟是英文寫作手冊,關(guān)于寫作的經(jīng)驗與教訓(xùn)有許多可以借鑒但還是有許多根本無法移植。如果有內(nèi)容我認為無法移植或者無須移植,會只留下鏈接,不作翻譯和介紹,有興趣者自行前往。

第二,所有譯介內(nèi)容都會發(fā)在這篇博客里面,所以會有很多分頁,我初步想每一個相對完整的條目會有一個單獨的分頁。每增加一個分頁,我會在Twitter上發(fā)布提示。

第三,有些條目除了翻譯之外,我還有介紹、體會和評論,凡是我的意見,前面會標注“王爍:”字樣。

第四,我會在每一頁里都注明《經(jīng)濟學(xué)家》原鏈接地址。我在此提前聲明不同意對這篇博客的轉(zhuǎn)載要求。如果你無視我的聲明轉(zhuǎn)載這篇博客的話,至少要保留《經(jīng)濟學(xué)家》鏈接地址。這是對它起碼的尊重。

第五,它是在講另一種語言的寫作,而我意在使中文寫作者受惠。許多時候必須在意譯與直譯之間選擇,我往往選擇意譯。

第六,翻譯并不容易,翻譯這個就更難。水平所限,必有錯漏,還請識者指出。



(二)導(dǎo)言

清晰的寫作來自于清晰的思想。所以,想清楚你要說什么,然后盡可能簡單地說出來。記住喬治·奧威爾(George Orwell)的六條基本規(guī)則。


這六條來自奧威爾《政治與英語》,出版于1946年。

1. 絕不要使用在印刷物里經(jīng)??吹降?/span>隱喻、明喻和其他修辭方法。

2. 如果一個字能說清,不要用兩個字。

3. 但凡一個字能刪掉,一定要刪掉。

4. 只要能用主動語態(tài),絕不要用被動語態(tài)。(王爍:也就是說,看見“被”字,要想方設(shè)法把它去掉。當然,“被自殺”這類偉大的語詞創(chuàng)新除外。)

5. 能用常用詞的時候,不要用外來詞、科學(xué)術(shù)語和行話。

6. 絕不要用粗俗語言,為此可以打破上面任一規(guī)則。

王爍:

如果你是第一次看到奧威爾六條寫作規(guī)則,可能有震憾性的感受。它提示的寫作方法與大多數(shù)中國作者所熟知的完全不同。中文寫作好象從來都沒有這么嚴格、具體和有操作性。

哪種寫作方式更優(yōu)?必須提示,對此我既無知,也保持著不可知論的態(tài)度,更認為這個問題沒有意義。

中國文化從風(fēng)雅頌賦比興開始。漢語財富里如果把所有比喻剝掉可能所剩無幾。中國人用“意在言外”來要求和贊美詩歌、文章、書畫?!暗靡馔浴钡膶哟蝿t更高。表達,在中國人對漢字的使用中,只是一部分功能,我們還用它來暗示,誤導(dǎo),甚至遮蔽。這是文化血脈的一部分,將與我們永遠共存。

我只是想說,循奧威爾提示的這個方向用漢語寫作,同樣也能寫出了不起的、力透紙背的(對不起我違反了第一條)的文章。對于新聞寫作,更是一條捷徑。

所以,我的建議是,不要忘記奧威爾的六條規(guī)則,要盡力嘗試。如果實在不能無折扣地實現(xiàn),沒關(guān)系。一不要認為自己是狗屎,二不要認為奧威爾六規(guī)則是狗屎。你和他都沒有戰(zhàn)勝文化差異而已。

原文鏈接在此:http://www.economist.com/research/styleGuide/index.cfm?page=673899



(三)導(dǎo)言之隱喻

“新發(fā)明的隱喻可以喚起視覺形像,有助于表達思想?!眾W威爾說,“另外,有些隱喻已經(jīng)變成生動的日常詞匯(如鐵的意志)。但在這兩者之間有大量過度使用的隱喻,人們使用它們只是因為懶得自己發(fā)明詞匯而已。”

每一期《經(jīng)濟學(xué)家》都有大量的隱喻。比如:trails of crushed rivals (敵人潰敗的痕跡), billing and cooing politicians (狼狽為奸的政客), projects falling at the first hurdle (在第一個難關(guān)前就倒下的項目), track records on inflation (通脹記錄), tabloid reporters lapping up stories (小報記者編造故事), reports leaving the door ajar (報告給XXX留下了一道門縫), irresistible forces about to meet immovable objects (矛盾相爭),roadblocks in the path of reform (改革的路障), investors crying foul (投資者大叫犯規(guī)), doors slammed shut in China (中國的大門關(guān)上了), blind eyes turned in Taiwan (對臺灣視若無睹)。

這里面有一些是上面所說的過度使用的隱喻,讓讀者覺得俗氣。但絕大多數(shù)已經(jīng)是日常語詞,“死掉了”的隱喻,可以在文章中使用。但不論是死是活,隱喻要節(jié)儉地使用,否則會給自己的文章帶來麻煩。

下面是幾個濫用隱喻的例子。第一個是某報紙寫保加利亞經(jīng)濟危機的報道開頭。

??Bulgaria is on its knees. A long-simmering economic crisis has erupted, gripping the country in a fierce and unrelenting embrace.

“保加利亞屈膝脆地。長期發(fā)酵的經(jīng)濟危機終于爆發(fā),暴烈地,不可抗拒地將這個國家攬入懷中。”

第二個是某出版物關(guān)于布什選舉策略。

??The basic question for the Bush campaign, as the fervour from the Republican convention in Houston last week dissipates, is whether or not it is barking up the wrong social tree by painting an exclusionary picture of an American society that has otherwise long been characterised as a melting-pot eternally susceptible to change. This may only be part ofthe broader election canvas, which also runs to more legitimate criticism of the opposition . . .

“在上周休斯頓共和黨全國大會的激情消散以后,布什競選陣營面臨的基本問題是,他們是否搞錯了社會政策。他們給美國社會描繪了一個排外的前景,但這與長期以來美國社會形象──大熔爐,時刻在變化──不同。也許這只是布什競選策略外衣的一部分,但也招致了來自反對陣營的正當批評。”

路透社也沒能免俗。

??A BBC statement said today: “This is an off-the-wall programme with a track record of cutting-edge humour, but on this occasion we appear to have overstepped the mark.”

BBS今天說:“這是一個瘋狂的節(jié)目,有過最時興的幽默,但這次我們跨過了界?!?/span>

Léon Dion, 一個憲法專家,看起來如果不用隱喻無法說話:

??In his opinion, give the Anglophones an inch and they will demand a mile. “The signs issue is just the Trojan horse,” he says. “It is the tip of the iceberg. Once the dam is open you won't be able to close it.”

在Leon Dion看來,操英語者得寸進尺。“標志問題只不過是特洛伊木馬,”他說,“只是冰山一角。只要閘門一開,我們就關(guān)不上了。”

王爍:

用中國人的眼光看,上面舉的例子,特別是在我翻譯過來之后,都并不過分,有的還算漂亮。這有兩個原因。第一是大多為意譯,直譯過來對中國人來說就理解不能了,如bark up the wrong tree,而意譯已經(jīng)消解了許多原來隱喻對理解造成的困難。第二是中國人對隱喻的容忍尺度要更寬一些。想一想,離開了成語,哪怕是那些用了成千上萬次的成語,我們還能說話嗎?

盡管如此,這里所講對隱喻的運用,對中文作者仍然很有用。奧威爾和Economist都反對用那些既沒有新鮮感,又沒有徹底成為日常用語的隱喻。對于這種隱喻,中國傳媒大學(xué)文學(xué)系主任苗棣曾有精準界定。他說這些叫“俗典”?!八椎湮鹩谩薄Ee個例子,不要用“游人如織”。俗典絕不會為文章增色。難道你愿意讀者文章里只看到熟面孔嗎?

在這一節(jié)里,《經(jīng)濟學(xué)家》還以自己為例說明過多隱喻導(dǎo)致文章不可解。要傳神地翻譯超出了我的能力,有興趣可直接點鏈接過去感受一下:http://www.economist.com/research/styleGuide/index.cfm?page=673913





(四)導(dǎo)言之短詞

要用短詞。這些詞往往是來源于盎格魯-薩克森而不是拉丁語。他們?nèi)菀灼?,好理解?/span>

用about,不要用approximately;用 after,不要用following;用let,不要用permit;用but,不要用however;用use,不要用utilise,用make,不要用manufacture;用plant,不要用facility,用take part,不要用 participate;用setup,不要用establish;用enough,不要用sufficient;用show,不要用demonstrate;以此類推。說不發(fā)達(Underdeveloped )國家一般都不如用窮(poor)國。實質(zhì)性的(Substantive)一般指的就是實際的(real)或者大( big)。

“短詞是最好的,如果又短又老,那就是最好中的最好?!鼻窦獱栒f。


王爍:

漢字沒有長短之說,漢字詞組一般也不太長,四字成語就算長了。所以,用短詞這一條,作參照性的理解就好:精煉、簡短、明白地寫作。

邱吉爾的話有意思,提醒我們可以適當?shù)剡\用古漢語的語詞和語法。隨便舉個例子:禮失而求諸野。六個字,講了多少內(nèi)容,多么凝煉。不過古漢語要慎用,不能以犧牲易讀為代價。

原文鏈接在此:http://www.economist.com/research/styleGuide/index.cfm?page=673915




(五)導(dǎo)言之冗詞

有些詞除了給文章增加長度外一無可取。為了更準確地表達才用形容詞,要小心那些你用來表示強調(diào)的形容詞?!昂埽╲ery)“就是一個例子。如果你寫的句子里有“很”,把它去掉,看看意思變了沒有?!斑@是個好兆頭”比“這是個很好的兆頭”更有力。

不要用打擊行動(strike action),打擊(strike)就夠了;不要用削減(cutbacks),用砍(cuts);不要用軌跡記錄(track record),用 記錄(record);不要用大規(guī)模(large-scale),用大(big);不要用政策制定過程(policy making process),直接用制定政策(policy making);不要用天氣情況(weather conditions),用天氣(weather)就好。

盡可能槍斃掉(這里用槍斃更好)動詞后的介詞。所以,相遇是meet而不是meet with;公司是被收購和出售(bought and sold),而不是被買掉和賣光(bought up and sold off);預(yù)算是被砍(cut)而不是削減(cut back);陰謀是被策劃(hatched)而不是策劃起來(hatched up);組織是被主席領(lǐng)導(dǎo)(headed)而不是領(lǐng)導(dǎo)著(headed up);市場是被放開(freed)而不是被開放了(freed up);孩子是被放(sent)到床上而不是放去(sent off)到床上。

我們給你的這個建議是免費(free)的或者說是不要錢的(for nothing)的,但不是for free(王爍:不會了,識者教我)的。

有一些詞常常是多余的。那個所謂(so-called)自由國度陣線的領(lǐng)導(dǎo)人,就是自由國度陣線領(lǐng)導(dǎo)人。大政治家(top politician)或者最優(yōu)先(top priority),說政治家(politician)或者優(yōu)先(priority)足矣。重要講演(major speech)經(jīng)常就是講演(speech)。避難港(safe haven)就是港口(haven)。最有可能(Most probably)和最特殊(most especially)就是可能(probably)和特殊(especially)。事實是這樣的(The fact that)經(jīng)??梢钥s短成這樣(That)。對工業(yè)和農(nóng)業(yè)部門( industrial and agricultural sectors)的貸款就是給工業(yè)和農(nóng)業(yè)(industry and farming)的貸款。

Community是另一個最好砍掉的詞。不光是因為它常常是不必要的,還因為它傳達一種可能并不存在的共性。黑人社區(qū)(black community)指的是黑人們(Blacks);商界(business community)指的是商人們(businessmen);同性戀圈子(homosexual community)指同性戀者們(homosexuals);情報界(intelligence community)指間諜們(spies);國際社會(international community),如果意味著什么的話,指的是其他國家、援助機構(gòu)(other countries, aid agencies),有些時候也指一群國家(the family of nations)。

小心地使用語詞。心臟問題(heart condition)指心臟不好(bad heart);差點打不中(near miss)多半是差點打中(near hit);積極的想法(Positive thoughts)就是樂觀(optimism),就像負面(negative)報告多半是批評(critical)報告。行業(yè)行動(Industrial action)通常是行業(yè)沒行動(industrial inaction)、行業(yè)擾亂(industrial disruption)或者罷工(strike)。禮節(jié)性拜訪(courtesy call)通常是促銷邀請(sales offer)又或者是不請自來(uninvited visit);基本完成的(substantially finished)橋是沒有建完的(unfinished)橋;擁有眾所周知的名字( high name-recognition)的人是名人(well known)。有可靠性問題(reliability problems)的東西其實不能用(does not work)。如果說你面對著現(xiàn)場觀眾(live audience),那想想你可能面對死的(dead)觀眾嗎?

總的來說,要簡明。想乏味就什么也不要去掉——伏爾泰說。所以,要經(jīng)濟地用詞。Sydney Smith說,“在你寫完的句子里,每隔一個就劃掉一個詞?!盧aymond Mortimer在評論Susan Sontag的時候說得更干脆:"她的新聞報道就像鉆石,切割后會更耀眼。“

王爍:

今天上午一個朋友跟我說,討論一下"Modern Sex"問題吧。等我明白過來,大家一起放聲大笑。Modern Sex者,現(xiàn)代性也。這是對作為后綴的“性”的嘲弄?!澳衬承浴痹诋敶鷿h語中實在太多見了,好文章不能讓它出現(xiàn)。

革命性就是革命。觀賞性就是好看。為什么要用“性”呢?如果想不出哪個詞可以很好地代替現(xiàn)代性,那是因為你不明白現(xiàn)代性講的是什么。從現(xiàn)在起,不要用“性”,為了你自己,不是為了綠壩。

另一個讓我深惡痛絕的詞是“進行”。我有絕對的把握,所有“進行”都只是加長了句子,沒有帶來任何含義的增量。將革命進行到底,聽起來很鏗鏘嗎?比革命到底如何?我們準備進行一次考試。何如直接說考試?!每次寫完文章,應(yīng)該全文檢索“進行”二字,然后全數(shù)刪掉。你不會有任何損失?!巴ㄟ^”這個詞,也幾乎一樣。

還有一個字,“的”。十余年前我進《人民日報》國際部夜班編輯部的時候,聽老編輯們說,絕大多數(shù)“的”字可以刪掉。我一試,果然。你們也試試,很棒。

原文鏈接在此:http://www.economist.com/research/styleGuide/index.cfm?page=673919




(六)導(dǎo)言之勿用“被”

要直接。說A打了B總是比說B被A打了更清楚。

王爍:

我遇到的英文寫作老師和書本都要我避免被動語態(tài),用中文說就是不要用”被“字。我從不理解到理解,是因為了解用"被"的句子往往隱藏信息。如上所述,A打了B總是比B被A打了更清楚,但不止此。后一種句式出現(xiàn)時,很多時候只有B被打了,也是語法正確的句子,但A就消失了。同事張繼偉說,政府文件里多見被動語態(tài),無論中外。

原鏈接在此:

Active, not passive

http://www.economist.com/research/styleGuide/index.cfm?page=673923




(七)導(dǎo)言之術(shù)語

避免用術(shù)語。不用術(shù)語又要準確,要動腦筋才行。如果非得用術(shù)語,不能脫離其特定語境。許多時候,日常詞匯完全可以替代術(shù)語?!翱欤╢ast)可替代“指數(shù)性增長(exponential)”。如果要用肯定行為(affirmative action)或者公司治理( corporate governance),你必須解釋清楚它們是什么。往往,在解釋的過程中你會發(fā)現(xiàn)不需要用這些術(shù)語了。

兩件事一定不能做:用術(shù)語來使本來無聊的事情顯得重要;用術(shù)語來混淆事實,比如說把平民傷亡叫作附帶損失(collateral damage) 。

不要用外來詞,除非在母語里確實沒有替代。每年要說per year,而不是per annum,人均要說per person,而不是per capita。等等。

王爍:

金融報道里有大量的術(shù)語,有時很難避免使用。但你不能有可以任意使用術(shù)語的心態(tài)。使用術(shù)語就有責任解釋這些術(shù)語。如上所說,如果能解釋清楚術(shù)語,你多半用不著這些術(shù)語了;如果不能解釋清楚術(shù)語,很可能你沒有搞懂你在說什么。這就不是術(shù)語的問題,而是你的問題。

原鏈接在此:

Jargon

http://www.economist.com/research/styleGuide/index.cfm?page=673925




(八)導(dǎo)言之新聞腔與俚語

不要用太多俚語 (例如:他1994年一舉成名。 He really hit the big time in 1994)。如同隱喻,俚語只有偶爾使用才有效果。

要避免只有新聞記者才用的表達方式,比如,向人豎大拇指(the thumbs up), 大拇指朝下(the thumbs down),或者綠燈(green light)。不要用工作輕閑優(yōu)厚gravy trains,也不要用步步為營說戰(zhàn)術(shù)(salami tactics),不要說這一類(the likes of)。要避免用丑陋或用得太多的表達,比如底線(the bottom line)、高調(diào)(high profile)。

不要用caring表示關(guān)心的,用carers來表示護理人員。這樣造詞太容易但沒意思。

不要讓讀者預(yù)測到你的遣詞,特別不要讓他們預(yù)測準到令人感到滑稽。所以,寫政府部門的時候,不要用大人物這個詞;寫英國上院的時候,不要用閣下們(their lordships)這個詞;分析共產(chǎn)黨的時候,不要用同志(comrades)這個詞。難道每個草坪都整齊得像修過指甲一樣(manicured)?難道每個毒販都非得是男爵(barons)?

總要清新行文。老用新聞腔使文章沒有生氣。日報記者有個缺點,由于沒有時間煉字,他們習(xí)慣于用現(xiàn)成的、用過無數(shù)次(seventh-hand)的表達。懶惰的記者覺得下面的句子很舒服:產(chǎn)油(oil-rich)國A,在病中的(ailing)總統(tǒng) B治下, 有在位多年的強人(long-serving strongman),據(jù)坊間傳聞(chattering classes),是一名狡詐的政治作手(wily political operator),所以當前局勢不穩(wěn)(uneasy peace)。在他最近作出分水嶺式的(watershed,或者landmark,地標性的,又或者sea-change,巨大的)決定,逮捕首相 (于是蜜月結(jié)束,the honeymoon is over)后,分離出去(breakaway )的南部將掀起一場腥風(fēng)血雨(bloody uprising)。類似地,偷懶的商業(yè)記者喜歡談困境中的(troubled)公司C的問題,它是萬向節(jié)行業(yè)革命(revolution)的犧牲品。接近內(nèi)情的人士(well-placed insiders)預(yù)測這家公司將被一場成敗在此一舉的(make-or-break)罷工撕裂,除非重量級人士者在馬拉松式(marathon )談判的最后一刻(11th-hour)介入。

行文不能有太多套路?!惫适碌拈_頭通常是這樣:“首先是好消息”(First the good news),那么肯定接下來會有“現(xiàn)在是壞消息(Now the bad news)。 然后會插入一段來自某位行業(yè)分析師(one industry analyst)的話,這句話里多半會有“假如,而且是個很重要的假如“( If, and it's a big if)。到文末的時候,假如作者承認自己不太明白發(fā)生了什么,那么至少“有一件事是肯定的”(One thing is certain), 最后則以"正如某人所說的那樣“(As one wag put it)來結(jié)尾。

時髦的詞和詞組令讀者生厭。有一些詞匯是有意從電影電視或者政客言論中摘來,如遙遠的橋 (bridges too far),帝國的反擊(empires striking back),更好更溫柔(kinder, gentler),F(xiàn)打頭的粗話(F-words),當月流行(flavours of the month),X世代(Generation X),理智與感情(hearts and minds),價值連城的問題($64,000 questions),southern discomfort(流行音樂唱片名,與一個百年烈酒品牌Southern Comfort相反),回到未來(back to the future),30多歲的人(thirty-somethings),機會之窗(windows of opportunity),牛肉在哪里,意指實質(zhì)是什么?(where's the beef?)。

另外一些詞匯則來得沒這么好玩,往往來自社會科學(xué)家。如果發(fā)現(xiàn)自己在用下面這些詞,你要停下來問:第一,這些詞最適用嗎?第二,如果是五年前或是10年前,你會用這些詞嗎?如果不,原因是什么?

應(yīng)對(address)。既然問題可以被回答 (answered), 議題可以被討論(discussed),難題可以被解決(solved), 困驗證可以被處理(dealt with),為什么要用應(yīng)對(address)這個萬能詞匯呢?

照料(care for)以及所有用caring開頭的短語。為什么不用look after呢?

社區(qū)、共同體(community)。如前面“去掉冗詞”一節(jié)所述。

環(huán)境(environment)。寫作的時候但凡遇到環(huán)境(environment)這個詞,刪掉。

著名地(famously)。通常是冗余的,總是惹人厭的。

聚焦(focus)。世界是個舞臺,又不是棱鏡。

個體(individual)。在某些上下文中還可以,但越來越多地用于替代男人、女人和某人(man, woman or person),這就不對了。

海外(overseas)。用得越來越多,很多時候錯誤地用來指國外或外國。

參與(participate in)。何不用take part in?詞的數(shù)量一樣但音節(jié)少一些。

伙伴(partner)。無論舞伴、性伙伴和人生伴侶,現(xiàn)在都用伙伴。你分得清嗎?

過程(process)。這個詞用來形容巴以和談之類是可以的,但用來替代對話(talks)就不對了。

關(guān)系(relationship)。還是用relations吧,短一點。

資源(resources)。太多用在人力資源(human resources)上了,其實不如直說職員、員工或者某人。

技巧(skills)。學(xué)習(xí)技巧、思考技巧、教育技巧,用得太濫了。技巧的意思就是能做某事(the ability to),說一個人有什么技巧不如直接說他能做什么。

支持的(supportive)。為什么不直接說有幫助的(helpful)?

目標(target)。說為你的努力定下目標(target your efforts),不如說將你的努力朝向(direct)什么。

透明度(transparency)。這比公開性(openness)要強嗎?

上面這些詞本身沒錯,但如果你用這些詞只是因為你聽見別人在用,而不是因為它們在你的上下文中是最合適的,那你要避免用它們。用得太多的詞和現(xiàn)成的表達不會使你的文章新鮮活潑。

王爍:

如果你覺得這一節(jié)有些吹毛求疵,我能理解。如果你認為其中許多內(nèi)容只適用于英語而非漢語,我不反對。但我從中學(xué)習(xí)到了幾點共通的道理:

第一,不要養(yǎng)成用俗套的習(xí)慣。俗套所構(gòu)成的文章節(jié)奏,無不在讀者算中。很多人說一部俗套電視劇讓觀眾產(chǎn)生智力上的優(yōu)越感,不要讓同樣的悲劇發(fā)生在你自己身上。來一套“總有一種什么讓你什么”?或者來一套“有一種某某叫某某”?謝謝你,我夠了。

第二,要用確切的詞而不是萬能的詞。如果你在某個詞(如文中提到的技巧、環(huán)境、資源)前面加上不同前綴就能適用于一切場合,這不是好詞。要動腦筋,找到適用于特定場合的特定詞匯。專名比通名更準確,更有力量。不光名詞如此,動詞也是一樣,少用“應(yīng)對”,少用“運行”,多用腦子。

原鏈接在此:

Journalese and slang

http://www.economist.com/research/styleGuide/index.cfm?page=673929




(九)導(dǎo)言之句法

寫一個雙重否定的句子永遠比理解它來得容易──摘自一封讀者致Economist的信。

馬克·吐溫說,好作者應(yīng)當這樣對待句子:“作者偶爾可以放縱自己寫長句,但他必須確保里面沒有褶皺,沒有含混,沒有用括號括起來的部分來打亂整體節(jié)奏。當作者完成后,長句不能像海蛇一樣大半個身子在水下,而是要像火炬游行一樣清楚曉暢?!?/span>

長段落與長句子一樣使讀者迷茫?!逗喢髋=蜃值洹肪幷逪enry Watson Fowler說,“段落本質(zhì)上是思想而不是文章長度的一個單元。它應(yīng)與文章主題一致且與上下文保持連續(xù)?!?/span>

除了偶然情況,一段不要只有一句話。

清楚的思想是清楚的寫作的關(guān)鍵。奧威爾說,“一個細心的作者在寫每一句話時都應(yīng)問自己四個問題:我想說什么?可以用什么詞來表達它?什么意像或者成語可以把它表達得更清楚?這個意像夠不夠新鮮?也許他還該問自己更多兩個問題:可以寫得更短點嗎?行文丑陋的地方有沒有辦法避免?”

王爍:十余年前,我從北大外國哲學(xué)研究所畢業(yè),畢業(yè)論文里的長句子,創(chuàng)下了我的長度紀錄。當時讀的書多是英語和德語的。英語里常有很長的句子,德語講究語法嚴謹,長句就更多,而德語哲學(xué)著作里的長句子,只能用可怕來形容。一頁書可以只有一段話,這一段話卻只是一句。讀起書來有如探寶。我寫的自然是中文,但耳濡目染也就會了從句套從句。論文答辯委員會一位教授表揚了這種文風(fēng),熱情地在評語中寫道:論文有深度,文風(fēng)中西合壁……且不難讀!這位教授研究德國哲學(xué)。

王小波曾經(jīng)說翻譯對白話文寫作有未得到充分承認的貢獻。我非常同意,因為我還看到了硬幣的反面。從外語中生搬硬套而來的句式在當代中文寫作中無處不在,像恐龍一樣礙眼,而且還活磞亂跳??纯从卸嗌倬渥右浴白鳛椤薄ⅰ巴ㄟ^”開頭!再看看以“作為”開頭的句子,有多少在經(jīng)過一個長長的定語后丟掉了主語!沒有必要生硬地復(fù)制西式句法結(jié)構(gòu),絕大多數(shù)情況下,把一個長長的復(fù)合句拆成兩個短句,不僅表達得更清楚,還更有力。

這一節(jié)前是美式表達(Americanism),跟中文寫作實在沒關(guān)系,略去,鏈接在此:

http://www.economist.com/research/styleGuide/index.cfm?page=673931

本節(jié)亦為摘譯,原鏈接在此:

Syntax:http://www.economist.com/research/styleGuide/index.cfm?page=67393




(十)有所為有所不為

要少用形容詞“重要的(important)”,如果說一個事情是重要的,那就還要說明,為什么是重要的,對誰來說是重要的。

不要不動腦筋地用“式”(-style)這個后綴。比如說,不要隨便說德式公司監(jiān)事會,不要說歐式輪值主席,等等。把你想用“式”這個詞形容的東西解釋清楚先。

不要用“位于”(locate)這個詞,你總是可以用別的不那么難看的詞來取代它。一家公司位于北京市朝陽區(qū),就是這家公司在北京市朝陽區(qū)。

王爍:很難嚴格服從上面對“重要”的使用要求,這個詞用得太普遍。但不要因為這個例子難以照搬,就不去思考它帶來的啟發(fā)。

啟發(fā)之一是,形容詞是簡化的表達方式,它總是可以還原為一系列事實的描述。如果你說孔雀美麗,發(fā)生的事情可能是眼前有孔雀在開屏。把形容詞還原為這些事實描述,文章會更有力。

啟發(fā)之二是,不能不負責任地運用詞匯。作者不能把一個詞拿過來用一下就拋下,有責任把詞匯放在錯落有致密切相連的序列中,完整的信息才能由此呈現(xiàn)。文章在漢語中的本意就是織出來的,不要讓線頭裸露在外。

原鏈接在此:

Some Dos and Don'ts

http://www.economist.com/research/styleGuide/index.cfm?page=673901

下一節(jié)講些常見的語法錯誤,對學(xué)習(xí)英文寫作極有用,可惜對中文寫作完全沒有用。略過不譯,有興趣請自行前往:

Some common solecisms

http://www.economist.com/research/styleGuide/index.cfm?page=673903




(十一)省略

除非簡稱比其全稱更常用(如BBC),或者其全稱根本無助于使讀者了解更多(你知道DNA的全稱是什么意思嗎?),在首次使用專有名詞的時候,一定要使用全稱,如這樣: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石油)。在隨后的行文中仍然要避免過多地使用簡稱。比如說,如果上文出現(xiàn)了國際原子能機構(gòu)(IAEA),在下文中不要太多用 IAEA,只要不引起岐義,要盡量用“該機構(gòu)”來指稱,免得整篇文章里面充滿了大寫字母(在中文里是引號)。

永遠不要說,根據(jù)相關(guān)法律法規(guī),所以XXX。一定要指明哪條法律哪條法規(guī)。

王爍:《財經(jīng)》曾經(jīng)嚴格執(zhí)行首次出現(xiàn)必出全稱的規(guī)矩,但過于照本宣科偶爾會有奇異的效果。比如下面這個虛構(gòu)的例子。

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下稱 “中石油”,610857. SH,0857.HK,PTR.NYSE)與中信證券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信證券”,600030. SH)合資成立中信能源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下稱“中信基金”)。

這個句子像大肚子孕婦,身材全沒了。我們的解決辦法是在首次出現(xiàn)的時候如果該機構(gòu)為人熟知則可用簡稱,但隨后就要另起一句注明其全稱。想法是共通的:要準確,也要顧及閱讀順暢。

本節(jié)為摘譯,原鏈接在此:

Abbreviations

http://www.economist.com/research/styleGuide/index.cfm?page=673905

下面多節(jié)均與中文寫作無關(guān)。有興趣者自行前往。

外來詞發(fā)音  Accents

http://www.economist.com/research/styleGuide/index.cfm?page=673907

大寫 Capitals

http://www.economist.com/research/styleGuide/index.cfm?page=738525

數(shù)字  Figures

http://www.economist.com/research/styleGuide/index.cfm?page=738514

連字符 Hyphen

http://www.economist.com/research/styleGuide/index.cfm?page=738537

斜體 Italics

http://www.economist.com/research/styleGuide/index.cfm?page=805685

單復(fù)數(shù) Plurals

http://www.economist.com/research/styleGuide/index.cfm?page=673909

還有這里:http://www.economist.com/research/styleGuide/index.cfm?page=805687

標點 Punctuations

http://www.economist.com/research/styleGuide/index.cfm?page=673911

拼寫 Spelling

http://www.economist.com/research/styleGuide/index.cfm?page=805689




(十二)頭銜

稱謂最重要的原則是待人得體。一般來說,這意味著用其本人自我稱謂來稱呼他。但是,有時候這種自我稱謂太丑(如Ms,Economist特別不喜歡Ms這個詞,可能是因為它看不出婚否),有時則誤導(dǎo)(所有意大利本科畢業(yè)生的頭銜都叫博士),有時則太長(不信看《資治通鑒》,開篇司馬光的官銜占了大半頁)。所以,在稱謂上不要放縱自戀的人。

在第一次稱呼某人的時候,不要用某某先生、某某女士,或者某某部長,直稱其名即可,如喬治·布什。

王爍:

首要的原則是平視和平等對待你在文中提到的任何人,無論王侯將相還是販夫走卒?!度嗣袢請蟆吩谔岬胶\濤時也是直呼其名,你更需要這樣??梢哉f工業(yè)和信息化部長李毅中,但絕不要說李部長,依此類推。

原鏈接在此:

Titles

http://www.economist.com/research/styleGuide/index.cfm?page=805691




(十三)王爍的譯介總結(jié)

從小時候?qū)W習(xí)作文開始,我得到的寫作教育都是加法:要這樣寫,要用那樣的詞,要加入哪些要素,要形成什么樣的結(jié)構(gòu)。Economist寫作手冊傳授給我的卻是減法:不要寫不懂的東西,不要矯飾,不要故作高深,不要用只有少數(shù)人才理解的詞,也不要用不確切的詞,句子不要太長,實在不能不長則絕不要繞。

減法做到頭,把一切不需要的東西都去掉,剩下來的就是合格的文章。它有多好,取決于作者想表達的東西本身有多來勁。羅丹說過類似的話,雕刻不是去雕什么,而是把不要的東西去掉就行了。小時候不懂,現(xiàn)在完成Economist寫作手冊譯介后明白了。

這篇譯介用了約10天時間完成,平均一天發(fā)略多過一篇。強烈建議讀者從頭完整再讀一次。譯介起因于我某個酷熱夏夜在Twitter上向推友們的承諾,過程中我學(xué)到了很多,希望你們也一樣。

如果你像gee2k一樣還有問題,下面是我的回答:

gee2k:你這個手冊大概什么時候能有翻譯的全文版?

WangShuo:請仔細看前言以及總結(jié)。我的譯介工作結(jié)束了。我認為對中文作者有參考價值的都作了摘譯,未譯的章節(jié)我提供了鏈接。至于全文翻譯,不在我的計劃之內(nèi)。



via 兩面埋伏

你可能對這些感興趣
    D&AD今年的全場大獎,是用excel做的丨創(chuàng)意白皮書
    廣告和藝術(shù)之間的界限正在變得模糊。
    by 毛毛.G
    5 評論
    55 贊
    13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