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yǎng)品牌毒性,激發(fā)消費激情
![]() |
最具毒性的品牌就是增長最快速的品牌,它們都在點燃消費者的熱情上有著過人之處。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那些下滑幅度最快的品牌,它們似乎只是沉迷于公司規(guī)模的大小,并不在乎與顧客構筑獨特關系的能力。
什么是品牌毒性?
先看看這些案例。
在中國,一名傳奇游戲玩家闖入位于上海浦東張江高科園區(qū)的上海盛大網(wǎng)絡發(fā)展有限公司客服中心,上演了一出“自焚”事件。在美國,一名蘋果電腦的發(fā)燒友,由于發(fā)現(xiàn)iPod音樂播放器的電池有缺陷,便制作了一部《iPod不可告人的秘密》的電影,并將之公布在網(wǎng)站上,對蘋果電腦公司產生了不小的影響。
也許這些都是一些極端事件,但是,真正令人感到不解的是消費者對品牌的這種強烈的情感因素,而如此的品牌忠誠度無疑對傳統(tǒng)的營銷理念產生顛覆,傳統(tǒng)理念認為,顧客對品牌的拒絕便意味著客戶的流失,但是,現(xiàn)在,品牌與顧客之間的關系越來越復雜。
一種新的品牌基因破殼而出,這就是品牌毒性,我們可以把它理解為Product(產品)、Pricing(價格)、Promotion(市場推廣)、Positioning(定位)之外的一個新的P(Passion,激情)。
![]() |
最具毒性的品牌就是增長最快速的品牌。
在《商業(yè)周刊》與Interbrand公司評選的“2004全球最佳品牌”中,一個新的發(fā)現(xiàn)是,熱情洋溢的消費者擁有非凡的影響力。在增長最快的幾個品牌中,排名第一的是蘋果,品牌價值的增長幅度為24%,其后分別是亞馬遜、雅虎、三星、匯豐。
盡管上榜理由有著不同的權重,但是,它們仍有一些共通之處,比如,它們都在點燃消費者的熱情上有過人之處。亞馬遜CEO貝索斯認為,圍繞自己的品牌已經形成了一個明確的消費社區(qū),這個消費社區(qū)所產生的“毒性”力量驚人。為了維持亞馬遜的品牌毒性,貝索斯不再像去年那樣為傳統(tǒng)的廣告宣傳撥款,公司將利用這些資金削減產品價格、改善服務質量,因為這種消費社區(qū)所產生的口碑宣傳力量驚人。
培養(yǎng)狂熱的品牌追隨者,則是這些最具毒性品牌的另一法寶。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那些下滑幅度最快的品牌,柯達、任天堂、諾基亞、美國在線、福特等。對于這些品牌輸家,《商業(yè)周刊》的評論是,這些傳統(tǒng)品牌似乎只是沉迷于公司規(guī)模的大小,它們并不在乎與顧客構筑獨特關系的能力。
如何制造品牌毒性?
在刺激消費者的激情方面,蘋果公司的iPod正在創(chuàng)造著一種新的模式。
1997年,低迷的蘋果公司邀請喬布斯歸來,隨后,在喬布斯的帶領下,蘋果公司開始超越計算機領域,向著音樂和電影兩大市場邁進。2001年1月推出視頻編輯軟件iTunes,10個月之后又推出了它的首款iPod。2002年8月,推出了Windows版iPod。
喬布斯自始自終都是采取一種另類的蘋果模式。這種另類甚至在提倡標新立異的IT業(yè)界也表現(xiàn)得鶴立雞群。即:不把蘋果電腦當做一個純粹的PC制造商,而是瞄準個性化追求。換而言之,喬布斯總是在不斷給消費者制造興奮點,而視傳統(tǒng)如無物。
喬布斯的理念和北愛爾蘭阿爾斯特大學的市場研究學教授斯蒂芬.布朗的研究頗有共通之處,布朗在《哈佛商業(yè)評論》上發(fā)表了一個研究結果:折磨你的顧客吧。他的意思實際上是,不要一味迎合顧客,要不斷刺激顧客,不斷給他興奮點。他甚至提出了幾條原則:獨占性(exclusivity)、神秘感(secrecy)、造聲勢(amplification)、娛樂性(entertainment)和?;ㄕ?tricksterism)。
按照這種理論,“2004全球最佳品牌榜”上增長最快速的品牌都是“折磨顧客”的佼佼者。事實上,他們大多數(shù)都是IT公司,這些新生勢力由于沒有傳統(tǒng)的束縛,因而更具創(chuàng)新、速度、顛覆性。
by 毛毛.G
5 評論
55 贊
13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