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大人的標準之一,是足夠明確哪些玩笑可以開
文/活膩@TOPYS
挪威公益組織Care.no于2015年推出了這條短片,以未出生的女嬰視角向爸爸講述她未來會遭遇的一切來自男生的傷害。全片所要傳達的想法濃縮至片末——“爸爸,我是女生,請盡您所能,不要讓男生成為我面臨的最大危險”。
不過我今天想說的,是藏在性別背后的語言建構(gòu)。
爸爸是個心思細膩的人,連讓懷著我的媽媽吃壽司都不準。
而每個男生,都可能會成為別人的爸爸。
14歲時,我開始被班上的男生叫婊子、賤人、蕩婦和其他難聽的話。
他們可能沒有惡意,只是覺得這很酷。
21歲時,我被出租車司機強暴。
他是爸爸您兒時玩伴的兒子,從小耳濡目染著他父親開的低級玩笑。
您當(dāng)時只是笑笑,那不關(guān)您的事情。
可現(xiàn)在卻成了我的事情。
每個行為都會引起一連串后果,所以請在這些后果有機會開始前就出手阻止。
不要容忍低級的玩笑,因為每個玩笑背后都藏有真實。
玩笑這件小事背后,潛藏的是不易被發(fā)現(xiàn)的行為意愿。某種程度上來說,語言會創(chuàng)造真相。
一句看似無心的垃圾玩笑,傷及的不僅只是話鋒指向的那個人。對方被惡言重傷,自己被不認真的玩笑包裹以致對其麻痹,旁觀者也極易輕信這虛構(gòu)出的事實。你、我、他,都是其中的受害者,無一幸免。
家庭教育很重要。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的成長,孩子因為父母一句無心之言對他人造成傷害的例子屢見不鮮。引用電影《超脫》中一句臺詞——“在試圖成為父母之前,人們應(yīng)該確定自己達到了那個標準,別在家里做實驗。”
我們現(xiàn)在所造成的不論無心或惡意的傷害,總有一天會輪到我們的孩子受害。
也許你會問,我們真的需要如此認真地對待玩笑嗎?
成為大人的標準之一,是足夠明確哪些玩笑可以開。
視頻來源:廣告裁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