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要滅掉戶外廣告,我忍不住拍手稱快別這樣做!
“戶外廣告是視覺污染。
戶外廣告可能會對心理造成損害。
戶外廣告未經(jīng)大眾同意就推至他們面前……”
這段觀點鮮明又帶些偏執(zhí)的話,來自一個藝術(shù)項目Art in Ad Places的官網(wǎng)。
事情是這樣的:2016年,藝術(shù)家Caroline Caldwell住在布魯克林,每次出門散步都會看到一張?zhí)嵬螐V告,久而久之,她深刻體會到這種廣告會讓女人對自己的身體產(chǎn)生自卑心理,而大眾通常在沒有被告知的前提下,就被動接受了這種日常暗示,這簡直太惡劣了。
于是,她找來藝術(shù)家伙伴RJ Rushmore,策劃了Art in Ad Places這個項目:每周跟一位藝術(shù)家合作,用一幅攝影作品、插畫或是漫畫覆蓋在原有的廣告上。
▲其中一個藝術(shù)家Tatyana Fazlalizadeh的作品,一個女人帶著挑釁的眼神瞪著你:別告訴女人要微笑。
當(dāng)然了,這些作品大多在24小時內(nèi)就被“敵人”清除掉了。
盡管如此,Caroline還是堅持把這個項目做了一年,整整52周,52幅藝術(shù)品。
Art in Ad Places選用的作品大部分挺有意思:
▼有的與城市背景相映成趣。
▼有的色彩斑斕,點亮了灰色的水泥街道。
▼也有的跟政治相關(guān),耐人尋味。
看上去,Art in Ad Places 真的讓電話亭、公交亭改頭換面了。Caroline還將2017一整年的成果籌備成展,并集結(jié)成冊,出了一本書。
毫無疑問,那些粗制濫造卻強勢霸凌公共空間的廣告商和代理公司,是最應(yīng)該反思和改變的人。
不過,戶外廣告不等于惡劣,有的反而比上述藝術(shù)作品更好看。Art in Ad Places所有的作品同樣也未經(jīng)公眾同意就展示出來,這未嘗不是藝術(shù)家的自負。
但我們不會否認Art in AD Places帶給我們以思考:同樣都是兜售觀念,藝術(shù)和廣告的區(qū)別在哪里?更重要的是,我們要保持獨立的思考和審美,不被任何一種帶有目的性的勸服左右。
▲正如Art in Ad Places的緣起,部分作品的女權(quán)色彩,又何嘗不是一種廣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