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chuàng)作這事兒,我還就主觀了| MoMA在NGV:現(xiàn)當代藝術130年
要說在南半球搞文化藝術,文化之都墨爾本算是個領跑者。還記得上一次維多利亞國家美術館(National Gallery of Victoria, 簡稱NGV)舉辦的那場別出心裁的NGV Triennial當代藝術設計展嗎?
在藝術上永不消停的它,這一次聯(lián)合紐約現(xiàn)代藝術博物館(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New York, 簡稱MoMA)打造了一場冬季(你們的夏季)藝術大秀——“MoMA在NGV:現(xiàn)當代藝術130年”(MoMA at NGV: 130 Years of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首先,這是一些你覺得枯燥卻需要知道的背景
#200逾件展品 #8個主題 #藝術趨勢
這次展覽中的所有藝術作品均來自MoMA。大展遵循時間線分為8個主題,展示從19世紀后期城市與工業(yè)轉型到數(shù)字化與全球化現(xiàn)狀下藝術創(chuàng)作的潮流。
8個主題分別為:
§ 世外桃源與大都會
§ 現(xiàn)代世界的機器
§ 新融合
§ 內部與外部的世界
§ 作為行為的藝術
§ 就是這樣
§ 浩瀚的百科全書
§ 飛翔的圖案
展覽的初衷并不是講述現(xiàn)當代藝術的發(fā)展故事這么簡單,而是向大眾勾勒出了一幅‘藝術的多種趨勢’的彩色畫像。
同樣,相比于按部就班地介紹各個主題(中規(guī)中矩的事兒,我們不做),我們更想和大伙兒聊聊創(chuàng)作這件事兒,得自嗨,得主觀。
魅力不分新舊
#19th-20th #工業(yè)改革 #都市題材 #野獸派 #梵高
蝴蝶鮮花,街頭酒吧。藝術家們用大膽的顏色和光線描繪著從19世紀到20世紀過渡中的工業(yè)新時期。有人說,城市新魅力和自然舊魅力創(chuàng)造了這個時期的藝術作品魅力。沒錯,作品、城市,自然,皆魅力;但魅力可不分新舊。
一塊“芝士”:野獸派畫家
一個代表:梵高 (荷蘭,1853-1890)
1905年10月在法國巴黎舉辦的秋季沙龍上,一位評論家形容展廳中心的雕塑被一群‘野獸’(指:畫作)包圍了,從此‘野獸派’一詞流行開來。野獸派以‘重色’聞名。繪畫的色彩明亮、厚重且奔放,對物體的形狀或輪廓不那么斤斤計較。
Portrait of Joseph Roulin (1889) ?張大陸
1888年,梵高從巴黎搬到法國南部阿爾勒鎮(zhèn),不久他為朋友Roulin(郵政員,也是梵高為數(shù)不多的親密朋友之一)創(chuàng)作了這幅肖像畫。梵高經(jīng)常使用綠色和藍色來表達他的心情。
“如果現(xiàn)在可以畫出你的心情,你會用什么顏色?”
‘過去’是‘未來’最大的敵人
#20th初 #新技術 #立體主義 #畢加索
汽車飛機更新了旅行;無線電重塑了交流;電子照明除掉了晝夜壁壘。新技術改變了生活方式,改變了時間空間,于是藝術家們也躍躍欲試起來。
一塊“芝士”:立體主義
一個代表:畢加索(西班牙,1881–1973)
三維實體怎么濃縮在二維畫布上?這就是立體主義的精髓:一個作品,同個場景,不同視覺體驗。雖然畫作被批評“打破了透視的傳統(tǒng)”,但那又怎樣?他們“早就對傳統(tǒng)視角非常不滿了”。
The architect’s table (1912) ?網(wǎng)絡
畢加索這幅《建筑師的桌子》妙在先水平構圖,后垂直旋轉畫布,營造多重方向感。
“你看的出來這里有紙片、標尺、玻璃和名片嗎?”(反正我沒看出來)
你們藝術家也玩哲學啊
#20th20s-30s #烏托邦藝術 #荷蘭風格派 #蒙德里安
20世紀20到30年代,一股‘烏托邦’藝術風流行起來。要什么裝飾元素和具象表達,簡單和諧才是第一要義。
一塊“芝士”:荷蘭風格派
一個代表:蒙德里安(荷蘭,1872-1944)
追求萬事萬物的平衡,追求和諧,追求純粹…怎么越聽越像哲學課。這些正是荷蘭風格派口中的形式美。簡單說,作品常用垂直水平線,長正方形格子組成,顏色也多以黑白或原色為主。(不能再多了)
Composition in red, blue, and yellow (1937–42) ?張大陸
蒙德里安堅信美學上的純粹既表達了藝術本身,也是人類思維的體現(xiàn)。這幅作品是蒙德里安第一次讓彩色矩形與白色空間相鄰。
“聽說這些看似很簡單的抽象畫,實際上很難臨摹,要不試試?”
“我和瘋子之間唯一的區(qū)別是,我沒有瘋”
#巴黎 #超現(xiàn)實主義 #幻想 #達利
與荷蘭風格派完全不同的是,同時期在巴黎的許多藝術家從抽象的束縛中抽離出來。極度興奮的創(chuàng)作富有想象力的、融匯內心(夢想)和外部世界(現(xiàn)實)的藝術作品。
一塊“芝士”:超現(xiàn)實主義
一個代表:達利(西班牙,1904-1989)
什么是超現(xiàn)實?你可以認為是夢想+現(xiàn)實的組合。超現(xiàn)實主義者們從自然界獲取靈感,不可思議的主觀想象+近乎偏執(zhí)的細膩創(chuàng)作是他們的特有公式。
The persistence of memory (1931) ?張大陸
這張被達利自稱為‘手繪夢幻照片’是超現(xiàn)實主義最具代表的畫作之一,在達利的畫里,夢想穿上了現(xiàn)實的外套。
“你還記得自己的夢想嗎?”
老板,來幅動作畫
#20th50s #行為動作 #紐約學派 #滴畫法 #波洛克
“藝術品是藝術家動作的創(chuàng)作”,這話用在20世紀50年代的美國藝術上再合適不過了。藝術制作是藝術家能量與力量的記錄。
一塊“芝士”:紐約學派
一個代表:波洛克 (美國,1912-1956)
如果說超現(xiàn)實主義是追求極致的精細,那么紐約學派就是‘甩’出來的藝術。直接把棍子或畫筆放進顏料罐,然后把顏料甩或滴在畫布上。這哪還是什么畫布,這成了藝術家的行為舞臺。
Number 7, 1950 (1950) ?網(wǎng)絡
畫畫用甩的,聽起來有點荒唐可笑?不過這就是波洛克的方式,他創(chuàng)作畫面,他就是畫面。
“藝術要怎樣實現(xiàn)呢?”(沒有什么一成不變,就用你的方式實現(xiàn))
普通的東西,貴在平凡
#20th60s-70s #大眾文化 #波普藝術 #安迪?沃霍爾
二戰(zhàn)結束后的時代是和平的回歸,也是繁榮的回歸。漫畫、野餐桌、名人、可樂瓶,以前遙不可及的現(xiàn)在都可觸手可及了。
一塊“芝士”:波普藝術
一個代表:安迪?沃霍爾(美國,1928-1987)
波普-Pop-就是流行的意思。一群專注于流行/大眾文化的藝術家碰巧喜歡普通的東西,于是試圖展現(xiàn)這些東西的平凡。
Marilyn Monroe (1967) ?張大陸
《瑪麗蓮·夢露》沿用沃霍爾慣用的絲網(wǎng)印刷藝術,將照片重復印刷50次。通過媒介對顏色的改變,達到一種獨特效果。
“你心中的夢露是什么顏色?”
挪用,怎么還能這么理直氣壯
#20th 80s-90s #藝術原創(chuàng) #挪用主義
20世紀80年代出現(xiàn)了一個好玩的藝術現(xiàn)象:每張圖片(尤指攝影作品)都是“抄”過來的,攝影藝術家們儼然成了‘抄襲者’。
一塊“芝士”:挪用主義
有人說,圖像可以復制,卻復制不了原創(chuàng)人的激情;也有人說,挪用的不是作品內容,而是讓取材來源和創(chuàng)作手法成為焦點。
“批判vs革新,你挺哪一派?”
飛呀 飛呀 飛翔是生活
#20th-21th #數(shù)字全球化 #邊境 #難民
說到“飛”你能想到什么呢?鳥兒、飛行路線、跨國旅行。除此之外,藝術家們還給出了其他含義:數(shù)字化使世界日益全球化;邊境、移民,難民問題依然存在。
一塊“芝士”:現(xiàn)代藝術博物館 vs 當代藝術品
一個代表:重隆栗田(日本,1972)
現(xiàn)代藝術博物館里能不能有當代藝術品?MoMA現(xiàn)任館長這樣說:與其等上幾十年,等一個時代的作品浮出水面,不如在當代藝術誕生不久就收藏起來。這是風險,更是催化。
Emoji (1998–1999) ?網(wǎng)絡
如今,Emoji (e = picture, moji = character)這些小玩意已經(jīng)從最初的176個發(fā)展到超過2600個,成為了最主要的全球性視覺語言。
“假笑臉考慮一下?”
抱一下,堅持看(滑)到最后的你
創(chuàng)作這事兒就是這樣,這人用顏色表露心情,那人橫著畫完豎著畫;這人只用線條和方塊,那人給夢想勾勒外套;這人用棍子甩來甩去,那人把夢露印了50多次。
還有一些固有的定義,在創(chuàng)作里也變了味兒。
所以創(chuàng)作還真離不開主觀,我猜他們那時候肯定嗨到不行,任憑你后人怎想怎評。
展覽信息
時間:至2018年10月7日
地點:墨爾本NGV
票價:28澳幣(NGV會員:23澳幣;學生:24.5澳幣)
文/張大陸@澳大利亞·墨爾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