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場舞大媽的法國知音,給她們出了本時尚雜志 | 做你的雜志04
采訪、撰文/搖搖凍@TOPYS
設計/Meiling@TOPYS
頭圖/受訪者提供??goood事務所
這邊廂,上海時髦的年輕人們正在期待家門口的維密大秀開場,另一邊,上海中心路附近一位大爺的雜貨攤卻吸引了兩位法國姑娘的駐足。
大爺推著輛老式自行車在路邊隨意賣些舊貨,他還出售大約40種有關時尚、攝影和中國傳統文化的雜志。這些雜志的字體、顏色、圖形、插畫混搭在一起,完全打破了所謂的“平面設計規(guī)則”和現代流行雜志的極簡主義。“ 我們喜歡這些雜志的大小,紙張,顏色以及文字布局方式?!?/p>
感慨的兩位姑娘,其中一位叫 Elsa(https://www.instagram.com/elsa_asia/),2010年離開法國香檳來到中國,最近剛從工作了幾年的廣告創(chuàng)意公司辭職,成為一名專注于時尚和肖像攝影的自由創(chuàng)作者。另一位叫Monique(https://www.instagram.com/moniquefei/),出生于法國南特,13歲開始學習中文,15歲第一次來中國(北京和青島)。她在巴黎學習法律和藝術史,后搬至上海,在交通大學邊學習邊開展自己的服裝和乳膠產品的設計實驗。
圖中左一:Elsa,右一:Monique ??迷妹magazine
工作、學習之余,Elsa 和 Monique 都有著特別的“癖好”。Elsa 愛在公園搭訕阿姨拍照,Monique 每周會和阿姨們一起在公園跳廣場舞。兩人經朋友介紹相識,因對上海阿姨的共同喜愛一拍即合。
她們決定為阿姨辦本雜志,就叫《迷妹》。
乍一看,《迷妹》很像是 Elsa 和 Monique 從中心路雜貨攤上淘來的那些老雜志。只不過封面由油頭粉面的香波女郎變成了坐在門前擇菜,頭上還頂著五顏六色卷發(fā)器的中國阿姨。
創(chuàng)刊號封面 ??迷妹magazine
雜志內文確實有不少圖片都是從中國八九十年代的舊雜志直接復制而來。在《迷妹》的最后一頁有清楚標注參考的老雜志圖片包括1988 年的《生活創(chuàng)造》、1982 年的《大眾攝影》、 1984 年的《八小時以外》、1991 年的《當代檢察官》等。
老雜志配圖 ??迷妹magazine
Elsa 說,“這些雜志都專注于如何拍攝照片或如何制作衣服, 它給了我們很多靈感?!?br/>
整體設計風格上,《迷妹》除了有老雜志特有的復古風味,還摻著些抓馬的喜感。
創(chuàng)刊號目錄??迷妹magazine
Elsa 和 Monique 給她們的雜志起了不少有意思的標題,譬如“大姨媽來了”分享的是她們從阿姨那聽來有關中國人對付痛經的土法兒;“歌舞升平”是她們總結出的最受歡迎廣場舞神曲TOP10;(Elsa 說自己最喜歡張露的《給我一個吻》和張薔的《After Party》);“流言蜚語”是她們和阿姨私聊聽來的八卦;“跟阿姨玩一玩”、“給阿姨穿衣服”則是紙質版的阿姨換裝小游戲。
內頁小游戲??迷妹magazine
她們在《迷妹》雜志創(chuàng)刊號的刊首語如此解釋:“「迷妹」刻意結合了女性主義和追星雜志兩種 ‘陳腐’的名詞概念,并應用一些傳統雜志元素呈現如:專欄、教程、游戲、海報、對話氣泡、偷拍照等。我們并非刻意去表現理解這個群體的關鍵詞,但我們想要通過一些幽默而狡黠的方式聚焦阿姨群體的亮點,因為她們值得被更多人關注?!?/p>
什么樣的阿姨會被《迷妹》關注?Elsa的答案是:“沒有標準,但我們通常會先被她們的風格所吸引?!?/strong>
Elsa 還記得在交大法華鎮(zhèn)路附近與一位騎單車阿姨打照面時留下的“驚鴻一瞥”。
阿姨穿著件綴滿鮮花與波點的襯衫,下身卻搭配一件帶條紋的綠褲子。踩腳踏車的時候,阿姨的肉色薄襪便隱隱露出。為了避免自己被太陽曬傷,她頭頂著大帽子,戴著護臉面具,圍了條圍巾,手臂上還纏了一雙很長的袖套。
“當時我踩著滑板與她擦肩而過,遺憾未能像‘狗仔’一樣抓拍到這張照片,但這個畫面卻一直烙在我記憶中揮之不去?!?/p>
Elsa鏡頭下的阿姨??迷妹magazine
Elsa從2013年就開始拍攝阿姨?!拔覀円丛诎⒁滩恢赖臅r候偷拍她們,要么詢問她們是否可以拍照。 當阿姨們意識到自己被拍的時候,她們會立馬調整出自信的笑容,擺出像英國女王一樣驕傲的Pose。”
在和阿姨相處的過程中,Elsa 和 Monique總結出了這么一副上海阿姨形象——
她們會告訴 Elsa:“光會說普通話不行,你還要學說上海話呀”;
一起跳廣場舞的時候突然劈個叉向 Monique 發(fā)起挑戰(zhàn);
私下偷偷八卦別人的私生活;
還非常有商業(yè)頭腦地在摩托車尾箱偷偷出售香煙……
“在法國沒有 ‘阿姨’ 的概念,她們退休后的生活大多過得沉悶又沮喪。而中國阿姨真的不一樣。她們總能快速形成小團體,有自己的微信群,每天都在公園里見面、一起跳舞、旅行,愛穿漂亮衣服。阿姨們非常享受自己的 ‘第二人生’,看起來似乎也并不需要她們的老公?!?/strong>
為追隨雜志創(chuàng)刊號主題, Elsa拍攝了組阿姨時裝大片,“就像你在《Vogue》里會看到的那種。”它聚焦了阿姨們生活中最日常的兩件服飾:袖套和拖鞋。
友情出鏡的并非真正的“阿姨”,而是她們的好友Onojia。他們在一次聚會中相識, Elsa一眼挑中他作為模特正是看中了Onojia身上的“阿姨氣質”。??迷妹magazine
在來中國之前,她們從未見過任何穿袖套的人。 直到今年3月的某次公園聚會之后, Elsa 和 Monique 在路邊一家小商店買了一對點綴著小花的粉紅色袖套,她們意識到自己也可以創(chuàng)作袖套。
“袖套真的很特別,它很實用,能保護衣服在工作中不被弄臟,或是在騎車中保護皮膚免受日光暴曬;它也算是件漂亮的衣服,很好看。”
袖套??迷妹magazine
于是, Elsa 和 Monique 重新創(chuàng)作出三種不同材質、風格的袖套:絲綢代表珍貴性,乳膠代表它的誘惑力,漁網代表它的無保護性。這些“再創(chuàng)作”的作品都剔除了衣物本身的實用性和功能性,不作商品銷售,僅聚焦于它的美學性來賦予這件獨特衣物一個全新的意義:時尚感。
Monique創(chuàng)作的乳膠底褲,圖片由Elsa提供
她們也會去中山公園邀請阿姨試戴自己創(chuàng)作的袖套并進行拍攝。遭到幾次拒絕,還有幾個阿姨試圖偷走袖套。
阿姨們對兩個法國姑娘做的袖套也是褒貶不一,有人答應做了模特并提出“拍照可以,拍好送我袖套好伐”的要求,也有阿姨挑剔“你們的袖套做得太單調簡單了,不好看?!?nbsp;
參與拍攝的阿姨如愿得到一雙絲綢袖套??迷妹magazine
在兩位法國姑娘看來,“時尚就是一種自我表現的方式,它能讓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充滿自信。法國人對時尚的態(tài)度偏保守,有時還會Judge別人。而在中國卻不會,中國的阿姨看上去都很自由也很自信。她們只穿自己喜歡的東西,全身上下一整套還能搭配得很好?!?/p>
今年七月,為慶?!睹悦谩穭?chuàng)刊號發(fā)行, Elsa 和 Monique 在愚園路的一個居民區(qū)里舉辦了一場派對,除了雜志外,也展出了 Elsa 和 Monique其它藝術作品。
“盡管我們已經提前了很久來準備這個派對,但現場還是一片慌亂。Monique 連回家洗漱更衣的時間都沒有,她只能匆匆洗了個冷水澡,又穿回那件浸滿汗?jié)n的臟T恤。我們坐在地上淚流滿面,因為創(chuàng)辦《迷妹》我們只有兩個人,一切都太不容易了?!?/p>
Party現場,圖片由Elsa提供
Elsa 和 Monique 一起拍攝、撰寫和設計了整本雜志。 雜志中大部分照片都是由 Elsa 拍攝,Monique 則是時尚專欄背后的造型師和設計師。
和普通雜志的制作流程無異,兩人也就雜志主題展開頭腦風暴,四處尋找拍攝和采訪對象,尋求印刷合作商并在不同的渠道發(fā)售。朋友們除了幫忙整本雜志的翻譯外,也提供了不少建議。
第一期《迷妹》雜志在上海、北京、重慶、廈門以及法國其它城市賣出了200本,這個數字遠超出她們的預期。原本以為只有外國人會對她們的雜志感興趣,不料不少中國的年輕人也表示很是喜歡《迷妹》。而雜志中出現的阿姨們,她們基本沒有看過這本雜志。因為當初她們只接受了拍照,拒絕了加微信采訪的請求。
至于《迷妹》下一期的主題……是的,你猜對了,正是叔叔。因為每個打扮得花枝招展的阿姨背后總有一個任勞任怨、鞍前馬后幫忙拍照的叔叔?!鞍⒁淘诩依锏牡匚灰欢ê芨?!”
——
上海有《迷妹》,廣州也有一位來自西班牙的時尚趨勢分析師 Raquel(在我們之前給大家介紹過的?《水象》雜志中就曾報道過她)她穿梭最具市井文化的街頭,專門拍攝有個人風格的老年人;而要說拍攝中國市井名聲最旺的當屬?Michael Wolf ,一個德國攝影師眼中的中式審美引發(fā)國人對中國文化、時尚潮流再審視。
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我們不禁發(fā)問:“外國人拍中國的市井為什么比中國人拍更有吸引力?”不排除我們蒙上一層“獵奇”濾鏡的可能,從外國人的視角中也能反襯出自己的視角盲點。當兩種不同的文化、觀點進行碰撞時,它們的確會產生奇妙的化學反應。
阿姨總把內衣褲晾在室外,這讓Elsa感到很有意思。
對于 Elsa 和 Monique 來說,她們所面臨的挑戰(zhàn)正是既要真正地融入當地、了解已存在的規(guī)則,也要以“外來者”視角把大家習以為常的東西重新提取,并賦予全新的含義。
“迷妹”這一視角的選擇就顯得聰明又討喜。對阿姨的時尚風格和生活方式進行報道,“不是 ‘評判、審視’,更不是 ‘挖苦、嘲諷’,我們是真的喜歡?!?兩個法國姑娘真誠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