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YS專訪蘇菲?布萊科爾:一本好繪本,可以當傳家寶丨美育
“一本好的繪本,會讓你在長大后想要將它分享給你的孩子?!痹诤吞K菲?布萊科爾(Sophie Blackall)聊天的過程中,她這句話非常打動我,讓我想起小學時,爸媽給我買的一本少兒散文集。即使書名我已忘記,但仍舊記得里面那些或清新或濃烈的美麗圖畫。那確實是一本我希望能讓我的孩子也讀一讀的書。
?前檐
在由前檐書店和中信出版集團共同舉辦“凱迪克金獎得主談孩子的藝術(shù)啟蒙”活動前,我們有幸和蘇菲進行了一次簡短而不失童趣的對話。
原本,我想和她聊聊繪本行業(yè)現(xiàn)狀和發(fā)展的問題,看看她作為一個從業(yè)超過20年的繪本作者,對行業(yè)有什么感受,是否有過憂慮或壓力。但我發(fā)現(xiàn),她似乎并不是一個有“大格局”的人,無論談什么,她總會回到繪本的創(chuàng)作、對孩子的關(guān)注上來。
那種狀態(tài),像極了她一門心思在自己的畫上點星星的樣子,專注、投入,一顆顆。而那幅畫之外的東西,好像都不存在了。
讓蘇菲拿下今年凱迪克金獎的,就是這本《你好燈塔》。
TOPYS:《你好燈塔》中描繪的是一座傳統(tǒng)的非自動化燈塔,可能很多孩子都不一定見過,你會擔心這種跟當下生活有一定距離的主題,孩子們不好理解或不喜歡嗎?
Sophie:不會,因為對孩子來說,所有事物都是新的。他們眼界和心靈都是開放的,直到我們告訴他們什么是舊的、什么是新的、什么是對什么是錯。
有時,孩子比我們看得更清晰,因為他們沒有界限。比如,《你好燈塔》的最后,守塔人一家離開了燈塔,一位家長告訴我,當她和孩子讀到這頁時,問她的孩子:“你覺得悲傷嗎,因為他們要離開生活已久的地方?”
她的孩子卻回答“完全不,那只是他們生活的一部分,他們的新家背后,是新的世界,他們可以開始新的探險”。
這也是為什么我畫出了他們在懸崖邊上與燈塔遙相對望的新家,我想這故事不僅是回望過去,也是在展望未來。
TOPYS:在創(chuàng)作一部作品時,你會思考大家將怎么使用它嗎?如何用它去引導、教育孩子們。
Sophie:我想我能做的,就是盡可能地充實一本書,同時保證它的層次感,讓它不顯得混亂、擁擠。
讀繪本,有三種方式。第一種,你看完覺得它就是個簡單的小故事;第二種,你會思考它的主題,關(guān)于愛、人生、改變、失去、希望等等;還有一種,是你開始想學習更多,比如什么是燈塔,它的歷史是什么,它怎么運作,守塔人在大海中的生活會是怎樣……這三種方法,也是我創(chuàng)作時會思考的層次。
TOPYS:說到學習,你在創(chuàng)造《你好燈塔》時,不僅拜訪了紐約州向北至加拿大紐芬蘭省的許多燈塔,還獨自在燈塔中生活了幾天。這種經(jīng)歷對繪本創(chuàng)作者來說,是必須的嗎?
Sophie:我覺得,這樣的資料收集和體驗,會讓一本書更好。因為,當你看了很多新事物,你的眼界也打開了,你看到意料之外的故事,這些會讓你的書更有深度和廣度。
你也許可以懶一點,去網(wǎng)上搜搜資料,但這是能被看出來的。人們能看出一張畫是作者親眼所見后畫下來的,還是只是對著網(wǎng)上的圖畫的。
TOPYS:你的創(chuàng)作靈感,一般來自哪里?
Sophie:還挺多的,我喜歡旅游,這會幫助我收集靈感。我一本書畫的就是我家的貓,它特別不粘人,也不喜歡被抱著,總之我覺得它不太像只貓,所以就有了那個小故事。
當然,我更多的靈感來自孩子,特別是他們的畫。孩子們天生知道怎么畫畫,而且他們每個人都畫得不一樣,而且非常美麗。
TOPYS:你遇到過沒有靈感的時候嗎?
Sophie:沒有(笑),情況有些相反,我沒有那么多時間去做所有想做的事。有時我在紐約的地鐵上,坐6個站,然后看到3個有趣的故事,我就會想:啊,這個世上真是有太多太多東西了!
TOPYS:所以你創(chuàng)作中的最大挑戰(zhàn),是什么?
Sophie:我想……我想大概就是,變慢一些。
另外還有一個就是,我總想回到當我還是孩子時的那種繪畫狀態(tài),畫出那種自由的、隨意的線條和色彩。
但現(xiàn)在我發(fā)現(xiàn)自己總是埋著頭,精雕細琢每個細節(jié),每根線、每個點,架子上每個小盤子……當我是個孩子時,我很喜歡這樣充滿細節(jié)的書,讓我覺得我可以一頭扎進去,像進入一個娃娃屋,但我也很欣賞那些質(zhì)樸而美麗的畫作,但我畫不出來了。
活動現(xiàn)場,Sophie和孩子們玩了一個小繪畫游戲:讓一個孩子隨意在空白畫布上涂抹兩筆,然后大家一起看看能畫出什么,并由她“接力”完成這幅畫。這個環(huán)節(jié)逗得原本坐在臺下的小朋友們紛紛圍了上去,即使語言不通,仍七嘴八舌地說出他們的看法。?前檐
TOPYS:你曾說過,孩子在閱讀時會看到很多細節(jié),除此之外,你還觀察到他們哪些閱讀特點?
Sophie:他們就像是來到地球的外星人,他們每天都在學習新事物,然后從中又創(chuàng)造出新的東西。
當我們和孩子一起閱讀時,他們會提出問題,然后大人解釋給他們聽,但有些時候,是孩子向我們解釋這個世界,因為當我們長大,我們會忘記怎么去觀察事物——我們刷著iPhone,迅速瀏覽各種信息,沒有停歇。
但孩子們會停下來,他們會仔細看每一幅畫,直到最后一頁,然后他們會說“再來一次,我們能再讀一次嗎”。我們不會這樣,我們總想要更多,想要更多“新”東西。
TOPYS:現(xiàn)在兒童讀物的形式越來越多樣,有些可以讓孩子們玩,有些甚至還有聲音,這些書對傳統(tǒng)繪本的沖擊大嗎?
Sophie:(沉思了一會兒)我想……那些書會很快讓人覺得無聊,那些不是孩子們長大會記住的書。在歐洲和美國,繪本有非常長的歷史,而作為家長的一個樂趣就是,把你童年很喜歡的一本繪本,分享給自己的孩子。我想,一本有按鈕或聲音的書,不會是那樣一本書。
一本對你有深刻影響的書,它的故事可能會改變了你看世界的角度,讓你即使長大后仍舊記得,我想那樣一本書才是你會分享給孩子的。
(這讓我想起前陣看到的谷歌設計師的讀書清單,當中不乏兒童繪本,比如《愛花的?!?、《丁丁歷險記》、《吹小號的天鵝》等。詳情可移步→谷歌設計師,在讀什么書?)
TOPYS:那科技呢?對繪本影響大嗎?
Sophie:科技是另一個話題了。
當信息時代來臨時,每個人都在擔心實體書的末日到來了。但事實并非如此,書籍反而變得更好了,變得更美觀,更具設計感——印刷更精美,紙張也更好,裝幀更多巧思——整本書都是精心設計的。所以我想科技或者說數(shù)字技術(shù)不是個特別的問題,它讓書變得更好了。
另外,實體書能帶來的體驗是很獨特的。他們說上網(wǎng)是被動的,所有東西都為你準備好了。我們看手機時往往是癱坐在椅子上,但當你讀一本書時你的狀態(tài)完全不同(說著,自己坐直了起來),你會很投入,你會翻動書頁……所有這些都讓你的大腦在以完全不一樣的方式運轉(zhuǎn),我覺得這對孩子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Sophie的演講活動,在采訪之后。原本,我以為是一場關(guān)于繪本創(chuàng)作的專業(yè)講座。但實際上,她帶著孩子們讀書、畫畫,儼然是一堂兒童閱讀繪畫興趣課堂。
在教孩子們畫小姑娘的Sophie。?前檐
正如Sophie所說,繪本在美國及歐洲已有很長的歷史,而這個概念是近幾年才在我們的兒童閱讀市場上興起,引進的、原創(chuàng)的、新故事、舊故事,呈現(xiàn)出井噴式發(fā)展。
但這欣欣向榮的另一面,是好書出得快,沉的也快。有十余年兒童閱讀推廣閱讀經(jīng)驗的兒童閱讀推廣人劉敏就表示,好書越來越多,市場上的促銷推廣一輪又一輪,一些出版社、學校、閱讀推廣機構(gòu)等,也趕場似的,這些無形中導致不少家庭的繪本“囤得越多,讀得越少”,反而背離了繪本閱讀的本質(zhì)。
“像《你好燈塔》這樣的書,它的創(chuàng)作周期很長,畫面當中有很多細節(jié)值得一看再看,不斷發(fā)現(xiàn)驚喜和故事。而且,這種反復閱讀,對培養(yǎng)孩子看圖能力、專注力都很有幫助?!?/p>
這不禁又讓我想到Sophie對好繪本的看法——一本你會珍藏起來,長大后想分享給孩子的書。那一定是一本你曾反復翻閱,不斷從中汲愉悅、啟發(fā)和美的書籍。
也許,我們應該去嘗試像劉敏建議的那樣,在孩子閱讀這件事上,不去盲目追求那么多的“好”,而是將更多時間花在了解孩子并為他們選擇最適合的書上,嘗試在這個快速向前奔跑的世界中停一停。
最后,很好奇,你心里是不是有一個從小就喜歡的故事,或一本想和孩子分享的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