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是一種“新媒體”丨 做你的雜志
如果你喜歡設計,好奇各種品牌的背后故事,留戀翻閱紙質(zhì)讀物的愜意,那雜志《B》可能是這個閱讀媒介日漸被電子屏替代的當下,你為數(shù)不多的不錯選擇之一。
《B》,由創(chuàng)意集團JOH&Company于2011年創(chuàng)立,全稱 Brand Documentary Magazine,一期一個品牌,強調(diào)以紀錄片式的編排方式,向讀者講述品牌的故事。
作為一本雜志,《B》的橫空出世和走紅,無疑給日漸被人看衰的傳統(tǒng)媒體注入了一劑強心針——并不算便宜的單本售價(官網(wǎng)售價15至18美元,約105-126人民幣),加之與流行文化和熱點事件并不關聯(lián)的內(nèi)容,卻能從2011年一直發(fā)行至今。
第79期Mini(左),及第一期Freitag。? Magazine B
不過,在第29期MindTalk創(chuàng)意公開課上,《B》的主編Eunsung Park卻將這本雜志稱為“新媒體”。她說,正是受其“新”的吸引,在時尚雜志工作十余年后,看到紙媒局限性的她,選擇加入《B》。
這令人始料未及的定義,讓人對這本雜志背后的故事,生出了更多好奇。講座結(jié)束后,圍繞到底《B》是什么,我們和Eunsung Park聊了聊。
“我要去《B》工作,我感覺那是我的命運?!?/strong>
TOPYS:先簡單介紹下自己的經(jīng)歷吧。
A:在《B》之前,我在時尚雜志工作了近十年,一開始是時尚雜志助理,后來成為編輯,在《B》出到第四期左右的時候,我加入了這個團隊。
TOPYS:在正式加入《B》之前,你對它的觀感是什么?
A:拿到第一期《B》時,我被震驚了,當然,是好的那種,和傳統(tǒng)雜志相比,它開本更小,但更厚,能吸引你一直從頭看到尾,不會隨意翻翻就放到一邊。
另外,它無疑是經(jīng)過精心設計的,你能感覺到,它不只重視文字和故事,還能給你帶來視覺沖擊。它讓我發(fā)現(xiàn)原來雜志還可以這樣做,可以如此概念化。我認為它是一種“新媒體”,作為雜志,它沒有時效性,即使今天,很多前幾年出的《B》仍在銷售,另外就是沒有廣告,這是一種全新的市場嘗試。
在看到第一期《B》后,我就覺得自己要去那里工作,那是我的命運(笑)。
在第29期MindTalk創(chuàng)意公開課上,Eunsung Park將雜志《B》定義為一本“沒有過去和當下概念”的雜志。
“我們的工作方式更像是制作一部紀錄片”
TOPYS:你們的團隊構(gòu)成大概是怎樣的?
A:我們大致分為內(nèi)容和市場發(fā)行兩個組,內(nèi)容部有6個編輯,市場及發(fā)行團隊大概有5到6人,總共就12人左右。
TOPYS:這并不是一個很大的團隊。
A:確實,因為我們的雜志內(nèi)容是一個大主題下的完整故事,因此它需要整個團隊有頻密的溝通和緊密的合作,太大的團隊會帶來更多的溝通成本。
TOPYS:在挑選團隊成員時,你最重視的品質(zhì)是什么?
A:如果是作為編輯,那首先是好奇心,因為我們的合作對象是品牌,它們來自不同領域。在其他雜志,可能一個編輯可以專注一個領域,但我們可能這次合作的是汽車品牌,下次打交道的就是時尚品牌,如果你缺乏好奇心,恐怕無法適應這種輾轉(zhuǎn)在各領域間的工作。
另外,我們還需要他有強大的溝通力。因為我們需要去和品牌溝通,說服他們理解我們制作這期內(nèi)容的目的,以及為何要以這樣的形式呈現(xiàn)。當然,我們也要說服讀者,為什么我們要解讀這個品牌。
得到廣泛贊譽的《B》家的圖片,其實并沒有很華麗的布景燈光,一般都采用自然光,也沒有喧賓奪主的后期。
TOPYS:和傳統(tǒng)雜志相比,你們的工作方式,有什么不同嗎?
A:我想最大的不同就是,很多時候我們不能完全按計劃走,會遭遇更多不確定性。
傳統(tǒng)雜志如果發(fā)現(xiàn)一個選題或采訪與預期不符,可以選擇放棄,或找尋其他方向。但對于我們來說,只能迎難而上。
但同時,我們需要更靈活,因為制作過程中很可能發(fā)現(xiàn)一些從不知道的有趣內(nèi)容,于是便要改變計劃,朝著那個方向挖掘。這也就是為什么我們將自己定義為“品牌紀錄片”(Brand Documentary),因為對紀錄片來說,你可能有自己的計劃和時間表,但隨后你發(fā)現(xiàn)了新方向,便需要修訂自己的計劃。
我們的工作方式更像是制作一部紀錄片,也正是這種方式,讓這本雜志能呈現(xiàn)出品牌不為人知的一面。
制作第40期San Pellegrini.時,采訪時尚設計師Choi Beom Seok。
TOPYS:你們應該遇到過一些不太好合作的品牌吧,他們的顧慮是什么?
A:每個品牌都有他們各自難合作的點(笑)。
如果要籠統(tǒng)來說的話,有些品牌非常強勢,對如何呈現(xiàn)自己有很明確要求。但我們和他們只是合作關系,因此我們需要不斷和他們溝通交流,這個過程可以說是一個很大的挑戰(zhàn)。
還有就是,有些內(nèi)容我們沒法直接從品牌處獲得,這種時候我們就得想方設法從其他途徑挖掘、拼湊出我們想要的東西,有時我們會不知道從何下手,我想這是另一個困難點。
TOPYS:收到過品牌的抱怨嗎?
A:經(jīng)常,各式各樣的。(笑)
但就像我之前強調(diào)的,我們的編輯需要有很強的溝通力,他需要去說服品牌,我們?yōu)槭裁匆獜倪@個角度去呈現(xiàn)和解讀他們,我們需要有自己完整的邏輯和堅實的立場,否則很容易被品牌牽著鼻子走。
《B》合作過很多國際性的知名品牌。
“閱讀《B》,是一次感受品牌的經(jīng)歷?!?/strong>
TOPYS:我們都知道,美感、實用、價格和品牌哲學,是《B》對外宣稱的選取品牌的標準,能通過一些例子,詳細解釋下它們嗎?
A:用具體例子來分別說明有點難,因為當我們給出這四個核心標準時,我們其實更重視的是這四者的平衡,不同領域的品牌,對應到這四個標準上的要求是不一樣的。
不過,雖然其他三項會因人而異,但一個清晰、明確的品牌哲學是我們認為必須有的——它是否有自己堅實、獨特的品牌哲學,并一直在沿著這一邏輯,一步步在行業(yè)中做出成績。
TOPYS:《B》有一個大致的內(nèi)容框架,這個框架是如何確立起來的?
A:我們基本覺得,這是一個人感受品牌的過程,這是我們想講述的故事:發(fā)現(xiàn)一個品牌,開始有一點點接觸,再到使用他們的產(chǎn)品,了解他們的品牌故事……我們希望捕捉到一個使用者感受品牌的過程。
《B》不是一本品牌資料冊,或者一本學術參考文獻,我們希望它更像一部電影,就像我們說的,我們認為自己是“紀錄片”。因此,我們希望讀者的閱讀感受自然、順暢的,是一個牽動五感去體驗品牌的過程,而不僅僅是理性的思考。
(注:在MindTalk創(chuàng)意公開課的演講中,Eunsung Park介紹了《B》的內(nèi)容框架,大致包括:Intro&Outro、Into the market、 Line up、User’s choice、Opinion、B’s cut、Brand story、Interview及Figures,在此基礎上,每期會根據(jù)品牌特性進行微調(diào)。)
TOPYS:《B》曾表示,不會做電子版,這是為什么?
A:《B》在快速發(fā)展和變化,所以我們不會預言以后一定不會做電子版。不過未來很長一段時間,我們會堅持這點。
我們的內(nèi)容本身就是在試圖傳達一種感受,而翻閱一本雜志,也是這種感受的一部分。
如果你在網(wǎng)上閱讀這些內(nèi)容,你可以隨時點去其他網(wǎng)頁,這失去了做雜志的意義,你沒法感受它的重量、質(zhì)感等等,網(wǎng)頁讓一切看上去都差不多。
“我們目標是,讓《B》不止是一本雜志?!?/span>
TOPYS:你們覺得,什么是品牌?
A:這是個很困難的問題。
一般來說,品牌是企業(yè)各種品牌行為的結(jié)果,是他們想要大家看到的企業(yè)形象。就像每部電影都會有個主角,導演通過這個角色,與觀眾溝通。我想,品牌就像電影中的主角,企業(yè)通過它吸引消費者,和他們建立聯(lián)系、產(chǎn)生共鳴。這個“主角”能讓消費者能感受到它的生命力,并與之建立情感鏈接,我想這大概就是品牌。
就像這個夾子(隨手拿起桌上一個夾子),我們看到的只是一個產(chǎn)品,從中我們感受不到任何性格或形象,而如果它是個品牌,你的感受就會完全不一樣。
2018年韓國知名餐廳Second Kitchen離開了漢南洞廣場,搬到了B的母公司JOH & Company旗下的復雜空間Sounds。
圖為服務團隊的品嘗培訓。
TOPYS:《B》某種意義上也是一種品牌了,你如何評價自己這個品牌?
A:我想,《B》更多是一種“關系”,和品牌的關系、和讀者的關系,我們所做的很多事,都是以此為目的,創(chuàng)造更多和品牌、讀者間的關聯(lián),不過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但有件事我們可以自信的說,那就是我們已經(jīng)建立了一種專屬《B》的方式和視角,a B’s way,去面對和處理各種事情。
雜志《B》開設的小書店Still Books,離他們的辦公室不遠,當中不僅售賣自家雜志,還有其他的書籍和文創(chuàng)產(chǎn)品。Eunsung Park將其形容為“B的展示廳”,一個傳遞自身理念和文化,增進與讀者關系的場所。
TOPYS:雜志《F》算是“a B’s way”的體現(xiàn)嗎?可以感受到,你們是在用同樣的邏輯制作這本雜志,開始的初衷是什么?
A:我們目標是,讓《B》不止是一本雜志。
就像你說的,我們有自己的邏輯,它已經(jīng)成為《B》的特征,我們確實想將這種特征加諸《F》,讓它擁有《B》的氣質(zhì),這也是我們的合作方希望看到的。
《F》是《B》和Baemin(注:Baemin,韓國食品配送服務公司)的合作項目。當時Baemin找到我們,說想一起做些內(nèi)容,剛好那時我們也對做商業(yè)品牌感到有些疲憊了(笑),我們已經(jīng)開始做城市,于是便想那不如就做做食品。
但我們不想只是介紹網(wǎng)紅店或?qū)憣懖蛷d里的人,我們希望它能更接近食物,所以我們想到食材。它可以讓我們的內(nèi)容更深入,了解食材的起源、發(fā)展歷史,如何成為一門生意等等,甚至人與自然的關系。
《F》第二期Cheese的封面和內(nèi)頁。
TOPYS:那么,做B cast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注:B cast是《B》的音頻雜志,2017年上線,每期講述一個品牌故事,但內(nèi)容與雜志《B》不一樣。)
A:想給用戶提供不一樣的感官感受吧。翻閱雜志,是一種觸覺,廣播,是聽覺,我們覺得這種嘗試很有價值。
播客B CAST,音樂家Ji-Yoon Park是主持人,《B》發(fā)行人Cho Soo-yong為常駐嘉賓。
TOPYS:中國有什么品牌令你們感興趣的嗎?
A:一些新型技術企業(yè),比如大疆,它們依賴科技迅速崛起,這令我很感興趣,還有就是一些中國的城市。
今天,當我經(jīng)過一座儼然已變成雜貨鋪的街頭書報亭時,偶爾還會憶起念書時,算著日子去購買喜歡的雜志的時光。
這的確是一個雜志正在凋敝的時代,但也許就像Eunsung Park說的那樣,在式微的只是傳統(tǒng)的雜志內(nèi)容,這個時代在淘汰的,也許從來不是某種媒體形式,只是失去了創(chuàng)新動力的內(nèi)容。
MindTalk創(chuàng)意公開課現(xiàn)場,關于《B》Eunsung Park有很多話想說。
因此你能看到,即使從來都表示可以靠賣雜志盈利的《B》,也在不斷嘗試突破:第50期,他們開始將目光轉(zhuǎn)向城市,而后干脆另起一本《F》,與此同時,音頻雜志上線,書店開門迎客……他們說,要做的不僅是雜志,而是一種“關系”。
我期待這種“關系商業(yè)”,帶來更多的驚喜,我同樣期待,一件被認為“傳統(tǒng)”的事,靠著更多創(chuàng)意的思考,煥發(fā)全新的生命力。
*圖片除特別標注,版權(quán)皆?JOH & Compan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