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洋月刊》視覺更新,紙媒還真挺行的
《大西洋月刊》由拉爾夫·愛默生創(chuàng)刊于1857年,無黨派、無偏見,幽默卻超然于外,它看著美國一步步成長為現在的美國。
“引領一個時代”,是當年的有識之士為雜志提出的定位與調性,它也確實在“文學、政治、科學與藝術”中尋到了自己的平衡,為一代人拓寬眼界、指引方向。
廢奴主義是《大西洋》一直以來的主張,種族平權是一百多年后仍在持續(xù)的戰(zhàn)役。同時,他們還將馬克·吐溫、海明威、亨利·梭羅等優(yōu)秀作家介紹給讀者,為美國文學打開了一扇新窗戶。
如今,《大西洋》的發(fā)行量達到了47萬份,每期有120萬人在閱讀。換句話說,若是沒有它,美國各式各樣的思潮與聲音多少會有些單薄與無聊。
今年11月,正值這本雜志創(chuàng)刊162年,他們決定就視覺方面,動一次大手術。至于視覺更新想要達到的目標,則是這本非常重視內容的月刊,需要“將設計提高到文字水平”。
該項目由創(chuàng)意總監(jiān)Peter Mendelsund和高級藝術總監(jiān)Oliver Munday領導,動手之前最要緊的,需要先對公司進行全面卻深入的“考古”:采訪團隊成員、大量閱讀過去的故事、順便一站式搞懂這“大西洋”有何深意——“它意味著聰明嚴謹、歷史悠久、知識淵博、直截了當的新聞業(yè)與激進主義之間的,一種相當有趣的辯證法?!?/span>這是Mendelsund探索到的答案。
于是他們先對LOGO下了狠手。
十二月刊封面:《如何停止內戰(zhàn)》
與如今許多品牌重塑案例一樣,這個LOGO需要在有限的空間內簡潔卻有力地支撐整個品牌。團隊棄用了代表性的斜體字,而將首字母“A”直接單拎出來再放大,同時在頂部添了個缺口,并增加了底部的重量感。他們還邀請了印刷家Jeremy Mickel對其進行最后的改進。相比前一版,這更具聲量,更為大膽,也更現代。
歷年LOGO演變
“我們希望將《大西洋月刊》與最簡單、最漂亮的LOGO聯系起來。事實證明,我們許多方面都需要依靠A了?!?/span>
接著,他們還調整了內文的排版樣式,簡化以往混亂的布局方法,在強調文字的前提下精心策劃圖像。“我們很少環(huán)顧四周,而更多地是在審視內部?!?/span>團隊將歷年來的版面都調出來研究,再以“紅筆”標注隨著時光流逝而留下的設計元素——翻閱這數十年來的設計就像走遍美國設計史一樣,有點令人生畏。“激進的基因”與“歷史的依據”,是這一次視覺升級相當重要的兩個向量。
before&after
新的設計重新利用與改進了經典的網格版式,同時“將消極的空間變成可組合的、有價值的部分。”雜志的古典主義與歷史延續(xù)性在這樣規(guī)整、密集卻舒適的排版中顯露無疑。擁有悠久的歷史可言這沒有錯,但卻一點都不過時。這就是他們在追求的經典與現代中的平衡。
此外,《大西洋月刊》這次專門設計了自己的首款字體,以方便在封面與標題上的應用。該字體的靈感,正是來自創(chuàng)始人愛默生1857年為雜志選擇的原始字體。
“將設計提高到文字水平”的考量,能幫助寫作者構思該把故事的重點放在何處,亦能讓讀者收獲流暢而易讀的體驗。“大膽但經典,美觀但充分留白,且尊重讀者”,是雜志總編輯Jeffrey Goldberg對這次改版的評價。
當然這一切的前提,都是因為他們的文字本身,充滿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