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造就了(印象中)斯堪的納維亞?
提到斯堪的納維亞,你會想到啥?盤踞在此的維京海盜?便宜好用的宜家家具?浪漫卻悲涼的小美人魚?還是峽灣上幽幽的極光?印象中的斯堪的納維亞國家們有著豐富的自然與人文資源,但總覺得好像多了一點距離,少了一些親密。
SAS航空公司最新的tvc——《什么是真正的斯堪的納維亞?》,就從斯堪的納維亞國家們的文化入手,告訴我們什么是真正的斯堪的納維亞人——答案有點讓人出乎意料——真正的斯堪的納維亞人或者文化其實空無一物。
總得來說,這則廣告將對于斯堪的納維亞國家大大小小的固有印象匯集到一起,并進行了一場大型科(da)普(lian)活動。

世界清廉指數(shù)最高的“北歐模式”政治體制來源于古希臘的民主制。

讓人羨慕嫉妒恨的帶薪產(chǎn)假(挪威的產(chǎn)婦在拿著100%薪水的同時,產(chǎn)假可達56周。瑞典的帶薪產(chǎn)假更是長達16個月。)來源于瑞士。

而好像成為瑞典名片一般的肉丸,則與土耳其的飲食文化更靠攏……

而甘草精……是從中國引入的。不說了,您自己瞅瞅,他們從別的文化里“拿”了多少東西。
廣告中說,造就斯堪的納維亞現(xiàn)在的國民文化的正是旅行——他們四處旅行,發(fā)現(xiàn)了好的東西之后,因地制宜,進行改造,才造就了獨一無二的斯堪的納維亞文化。
但北歐人民對這個廣告卻不太買單,認為這個廣告實在是太貶低他們了。好像在說沒有其它的文化,北歐就啥也不是一樣。還有一句振聾發(fā)聵的提問:“什么是真正的斯堪的納維亞?空無一物,那別人來干嘛?”
平心而論,洞見是還不錯,將本土文化和其它文化進行連接,再引出自己的服務。作為一個“歪果仁”,我看到不同族裔的人士,心里的想法是:北歐還是一個挺多元化的地方呀,但也覺得廣告有點“過分謙虛”。斯堪的納維亞國家還是貢獻出了很多優(yōu)秀的歷史文化財富——北歐神話、詹代法則、森林教育、定向運動…… 哎,我說,真不用這樣妄自菲薄,“見賢思齊”是一件大大的好事兒嘛!
不過,我更好奇各位讀者朋友怎么看這則廣告。是玩了一把“自黑”,撈著便宜,還是“自輕”,丟了顏面?
2月20日更新:因為網(wǎng)友們的口誅筆伐,SAS目前已經(jīng)撤下了該廣告。但SAS依然堅持著該廣告背后的初心是讓大家體會“旅行豐富我們”的涵義,而并非自我厭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