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人,機車上的貴族

轟隆隆的馬達發(fā)動聲伴著一兩句捎來檳榔味兒的臺語,是臺北到了。
機車背上兜風環(huán)島游,幾年前還曾是少年少女們心愿清單中的置頂選項。風馳電掣的機車騎士晴雨無阻,勾勒出我們對臺北的初印象。
“機車”,除了擔當臺劇里雷打不動的固定班底,也被當?shù)厍嗄陚兣灿米鲾D兌人的口頭禪,大抵是形容這人吧,問題很多,意見還不少。
生活通勤、耍帥把妹,它正載著臺北兄弟姐妹們穿街走巷,沖完歸家的最后一里路途。

流竄在臺北血液里的“直直撞”
在這一邊紛紛限電禁摩的今天,那一頭的“風里來雨里去”難免讓人心生羨慕。
更教人眼紅的是,臺北為機車預先劃好了專用道、優(yōu)先道與停車位。在這里,機車可是有身份且認牌照的。

據(jù)2018年底當?shù)亟煌ú块T統(tǒng)計,全臺機車牌照登記已超過1380萬輛,平均每100人擁有92.5輛機車。
如那歌里所唱,“這里沒有冬天,這里是亞熱帶”。在臺北,一年四季都可以毫無負擔跳上車背說走就走。同時油費也較公共運輸費用低廉(公共運輸也一直沒能跟上時代步伐,捷運路線繞到市民心力交瘁),均價1.2萬軟妹幣的小白牌裝備可以使個十年八年,可謂使用率與性價比雙高。
另一方面,年輕群體看著老一代都能在機車背上解決一輩子的日常出行問題,那還提費用高昂的大汽車掃什么興?有這閑錢,還不如為自己在偌大的臺北市收拾一處小戶型豬窩更實際一些——騎著小坐騎到處趴趴走,可是地地道道的本土生活方式。
若要追溯這般生活方式的由頭,得逮著歷史書翻個盡興。
上世紀六十年代,國民黨為了刺激當?shù)亟?jīng)濟而實行“進口替代戰(zhàn)略”。其中就有一項,對進口汽車與汽車零件征收關稅。因著造汽車的技術不佳、這活兒的成本又實在太高,于是彼時臺灣的汽車價格足夠教人望而卻步。
與此同時,日本想要在國外尋找廉價勞動力,自然瞄上臺灣。開合資、造工廠、教技術,這里頭就有如今臺灣地區(qū)最大的兩家機車制造商,KYMCO光陽工業(yè)與SYM三陽工業(yè)。加之休閑享樂觀念的興起,如此零關稅、小負擔、高質(zhì)量的代步方式逐漸在這島嶼上刮起了一片接連一片的熱潮。

不過隨著時代發(fā)展與人均GDP爬升,機車引起的環(huán)境污染問題、貧富差距問題、道路安全問題三番五次被搬上臺面熱議。不少臺北人自己也時常擁抱“天龍人”的驕傲:請新北基隆人不要再騎車上臺北了好嗎?
真·哪兒哪兒都躲不過沒長眼睛的地圖炮。
今天禁機車,
明天市長就下課
臺北市長柯文哲不是沒想過打壓機車。
調(diào)整捷運費率、機車格全面收費、壓縮機車道,這令機車客聞風喪膽的三大招,轉眼已經(jīng)陸陸續(xù)續(xù)推行了四年。
這兩年甚至打算將共享機車并入當?shù)氐慕煌ǘㄆ谄?,輔助共享經(jīng)濟。
但“一刀切”的指令一直沒有下放。
盡管誰都知道禁摩之后的城市天空更藍空氣更清街道更整潔,但這事兒確確實實關乎普通百姓的生計,你我或許也曾親歷過。

早前臺灣海洋大學吳柏樟為畢業(yè)論文研究面向屏東科技大學學生發(fā)放問卷,以調(diào)查大學生購買機車的因素。
在回收的864份有效問卷中,有95%的學生同意購買機車的動機是“作為交通工具”,同意其作“郊游、約會”用途的學生占59%——他們需要一臺機車代步,或四處打工湊學費,或一腳油門踩點進學校,否則完成學業(yè)的進度條岌岌可危。

用臺北人的話來說:“看看路上滿街跑的摩托,那上面載著的是一張張的選票啊?!?/strong>
從光陽名流100與偉士牌PX150 T5,到前些年風頭正盛的山葉勁戰(zhàn)CYGNUS與三陽野狼傳奇,這幾十年來臺灣的機車在注重性能的同時不斷在外觀上迎合年輕人的胃口。
也難怪當年阮經(jīng)天曾說啊,這機車就是男孩追女孩的必備工具。
“我上高中后就開始拼命打工存錢,就想買輛酷帥的機車追女孩。結果終于有一天我存夠6萬元(新臺幣)買了一臺,但到最后卻一個女孩也沒載到。”

但若要問如今最夯的車型,臺北朋友不帶半點猶豫地直接敲出了“Gogoro”的大名,再幽幽跟一句“沒有之一喔”。
Gogoro,一個連柯文哲也幫忙站臺的電動車品牌,被《紐約時報》冠以“機車界的特斯拉”之美譽。吃油的機車有的性能它都有,“那種平順、加入沖勁以及換電池就可以充滿電量的白牌電動機車,是真的會讓你一騎再騎又一直騎”——寶島網(wǎng)友的口碑傳播妥妥幫了沖銷量的大忙。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九月底,共有1572輛電動機車參與第四屆臺北橋快閃活動,包括但不限于Gogoro。如此盛況延續(xù)了前一年“最大規(guī)模電動機車游行”的輝煌,又再一次打破了自己創(chuàng)下的吉尼斯世界紀錄。

但多方看來,或許Gogoro夠潮夠好看才是最能俘獲年輕人芳心的關鍵要素,環(huán)??沙掷m(xù)便都只是后話罷了。
無論如何,且不說到底電動機車是否是未來的主流,目前的臺北市民在騎車這事兒上,尚有選擇自由。
臺北機車,
可鹽可甜的城市名片一張
2012年,電影《不老騎士》上映,騙走了不少觀眾的眼淚。
17位平均81歲的阿公阿嬤,帶著各自的心臟病高血壓癌癥胃出血,跨上小綿羊,環(huán)一圈臺灣島。

這群老小孩打過仗、生過病、捱過苦日子、痛失過最愛的人,只是從來沒有如此慢悠悠地、認真浪費過太平洋的好山好水好風光。
“你們可以做的,我們也可以,雖然我們做得慢一點嘛?!?/strong>老人家總是瞇瞇笑著,臉上的皺紋緊緊擠在一起,也不抗拒“變老”在身體上的化學反應。
只是淡淡地用一臺歐兜邁證明:什么時候出發(fā),都不算太晚。

機車發(fā)展的這大幾十年,的確從側面兜出了臺北這座城市的物質(zhì)文化風貌,某些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也跟著不攻自破。
在普羅大眾的認知里,騎機車的限制除了年齡,還有性別。
但女孩們早就不再安于對象的后座了。她們躥上前去,掌握方向。
七十年代末,機車設計出現(xiàn)分支,開始將女性訴求納入考慮范圍——帶腳踏板的小體型機車初次登場。鳳飛飛代言的百吉80型,鄧麗君代言的山葉跑速樂,都是那個年代媽媽輩里上下班最夯的時尚單品。



正如美國自行車熱影響的“理性服飾運動”一般,大眾廣告里對女性機車款式的推廣,隨之帶來的女性騎機車意識的普及,也在當年助推了臺灣女性生活方式上的某種解放。
回到21世紀,據(jù)2018年底的數(shù)據(jù)調(diào)查,全臺騎機車女性占比46%,較16年再升1.9個百分點。因為出行工具的便捷,女孩們選擇工作不必再囿于三四公里內(nèi)的地理范圍,下班后和朋友約著掏掏心窩子也無需擔心錯過末班車。

盡管不少人試圖分析機車出行與城市化經(jīng)濟實力的內(nèi)在邏輯,但臺灣以機車代步這事兒,卻是一代又一代積淀下來的生活習慣,而更進一步的,它們開枝散葉,發(fā)展成為獨樹一幟的文化。
握緊車把,踩下油門,任生活的一地雞毛飛啊飛,然后越來越遠消失不見。你就只管緊貼著地,在一片荒涼的景象之中,幻想飛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