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罷終章,你大概才能明白“B站三部曲”想干嘛
6月26日,隨著嗶哩嗶哩(B站)11周年慶舉辦,吊足大家胃口的“B站三部曲”最后一部,也終于塵埃落定。
和水沒有任何關系,繼《后浪》、《入海》之后,B站以一部《喜相逢》,把前兩部都沒明說的事兒挑明講了出來。
其實,將B站這三條片子串起來看,有倆字兒明明白白——“新老”——新一代和老一輩,新用戶和老會員,當然,還有試圖揭掉或模糊的老的二次元標簽和一個新B站。
如果你還沒看過,就先一起瞧瞧這支“壓軸大片”長啥樣吧。
和起點高、爭議大的《后浪》,以及溫情又略中規(guī)中矩的《入?!废啾?,《喜相逢》給我的第一感覺是“碎”。
這種碎,首先體現(xiàn)在畫面質(zhì)感上,一開始是一種稍帶80年代電視劇味道的接地氣兒畫風,緊接著,我大爺開始拍片兒,畫風切換成現(xiàn)代大片趕腳,然后,隨著劇情推進,回到相親公園,又轉(zhuǎn)回開場時的風格,而當大爺點開自己的作品,在老人最愛字體加持下,整個畫面又滲透出一種有點土土的小視頻質(zhì)感。
第二層碎,是劇情。雖然你大概也能一句話講出這到底是個怎樣的故事,但它實在算不上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好故事。
大爺大媽開頭就愛好進行了近3分鐘的“交流”,占全片近半篇幅,但當中對劇情有實質(zhì)性幫助的似乎并不多,對話內(nèi)容也缺少抓人眼球的亮點,就一支商業(yè)廣告片來說,這樣的操作有點危險,因為在看到全片核心前,我可能就被阿姨那張碎碎念的嘴勸退了。

誠然,這似乎不是一個優(yōu)秀的故事,但對B站來講,他們目的大概也并不是給你講個動聽的故事。
片子的核心和高潮,從2分50秒左右開始,到5分15秒結(jié)束,約2分半里,伴隨著大爺慷慨激昂的演說,以及他為了拍攝Up主使用的千奇百怪的方式,片子密集呈現(xiàn)了B站不同領域的著名Up主,當中還埋下了諸如羅翔老師的張三、老番茄的下巴、騰格爾老師的隱(鋼)形(鐵)翅(之)膀(翼)等老粉一眼便能懂的梗。

于不太了解B站的人來說,它展現(xiàn)了這一平臺目前豐富的內(nèi)容,而于熟悉它的老用戶來說,那些彩蛋便是這個平臺送給他們的來自老友的問候。
這部分內(nèi)容單拎出來,是鮮活的、有趣的,特別它最后以一種有些詼諧的方式,在兩天后的公園收尾,前后情緒的反轉(zhuǎn)落差,讓人對先前那場淋漓的大戲更多了幾分深刻的印象。
從這個層面上來說,《喜相逢》成了。

它以一種令人有些別扭、情緒不太連貫的視覺表達方式(這里純屬個人感受),實實在在完成了B站期待它實現(xiàn)的任務——讓人記住了,B站是個多元的、學習的網(wǎng)站,這里除了ACG內(nèi)容,還有財經(jīng)、法律、生活、音樂……

最后,回頭看看B站這次的三部曲:《后浪》,踩著五四青年節(jié)的節(jié)點,高調(diào)登陸央視黃金時段,雖然爭議滿滿,但它成功完成了讓B站出圈的任務,達至現(xiàn)象級傳播,引發(fā)了廣泛的討論和關注;《入?!?,520釋出,雖然水花不如《后浪》大,但搭著畢業(yè)季的情緒,娓娓道來年輕人的艱辛與希望,讓人們覺得,B站還是那個最懂年青一代的B站,而更重要的是,作為承上啟下之作,它埋下了第三部的種子,吊起了大家的胃口;最后,《喜相逢》,11周年演講壓軸播出,它告訴你,B站是后浪的,但它亦是前浪的,是一個學習App,是網(wǎng)羅所有“你感興趣的視頻”的平臺。
從campaign本身來看,B站這三部曲的組合拳,很完整,各自也都不錯地完成了自己的宣傳任務。
可以看出,B站這次推廣目的很清晰,在競爭日趨激烈的視頻平臺市場中,它要擴展自己的品牌形象,從過往二次元文化聚集地、小眾文化圈層中跳脫出來,變成多領域視頻內(nèi)容的提供者,變成一個“全民網(wǎng)站”。但與此同時,它亦要守住自己最具特色的文化和調(diào)性,以便在眾多競爭者中凸顯出來。
三部曲是一個“宣言”,而具體如何實現(xiàn)這種平衡,很期待B站之后的具體表現(xià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