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大海湛藍,但請看看你的小孩
有人說,判斷這個人是不是初為父母,最好的測試方法就看他/她聽到“爸爸媽媽”之后的反應。小孩還在牙牙學語時,初為父母者根本按捺不住喜悅,聽到稚嫩童聲發(fā)出的“爸爸媽媽”,眼神都能發(fā)出光芒來。但隨著時間流逝,再次聽到“爸爸媽媽”時,只會翻著白眼,懶洋洋地問一句:“怎么了?”
好奇的小孩子,總愛將看到的一切新奇事物分享給最親近的人。大到今天在幼兒園誰和誰打了一架,小到下雨天蝸牛爬出來了,這一切都想讓父母知道。久而久之,父母也就形成了應對疲勞,反正太陽底下無新事,能夠忽視就忽視。特別是在自身注意力也被吸走的時候,小孩子的一腔熱血,也只能換來一句敷衍的“嗯”。
最近,愛爾蘭的一支公益廣告就引起了我的注意。這支廣告沒有擲地有聲的文案,也沒有令人咂舌的特效,但看過這支廣告后的我,心里就像落入了一滴墨水,濃郁的苦澀慢慢漾開,久久不散。
這支廣告的亮點在于聲音的使用,混入的背景聲與配音演員對于情緒把控將氛圍充分地渲染出來。
開始時,海鳥的鳴叫聲和踏浪的歡笑聲不時傳來,小朋友的聲音充滿了興奮,還夾雜了兩句笑音——“爸爸,看看我!”隨著海浪的聲音越來越大,小朋友的笑聲消失了,聲音變得更加正經(jīng)——“爸爸,看我,看看我?!焙粑曋饾u加重,小朋友開始有點驚慌失措——“爸爸?爸爸!看看我,看看我!”事情逐漸失控,聲音開始變小,嗆水聲開始出現(xiàn),小朋友用近乎祈求的語氣說:“爸……爸爸!看看我?!?隨著最后的浪襲來,只有一句:“爸爸!看看我!”隨即,一切靜默,只有水流動的聲音。
用幾句近乎雷同的文案,鉤織出了一個令人心痛的故事,也從側面反映出了創(chuàng)意人員深刻的洞察。我們也許會對很多經(jīng)常發(fā)生的事產(chǎn)生疲勞感,而選擇忽視,但也許正是這樣的忽視,卻會造成苦澀的結果。也許第一次、第二次還是想引起你的重視,但第三次、第四次可能就真的是哭著尋求你的幫助了。
順便說一句:溺水的表現(xiàn)并不都像文藝作品里表現(xiàn)得那么夸張,很多兒童溺水的表現(xiàn)都是站立不動,行為怪異。當你看到有人在水中很久沒有反應,請去查看一下他是否需要幫助。
創(chuàng)意總監(jiān):Kris Clarkin, Laurence O'Byrne
文案:Kris Clarkin, Eoin Conlon
出品人: Keeva Bolger
執(zhí)行關系總監(jiān):Caroline Keogh
客戶經(jīng)理:Hannah Hewetson
動態(tài)圖像設計師:Patrick Horan
攝影師:Niall Meehan
聲音設計師:Mark Richards/ Mutiny
兒童配音員:Hannah Galvin (DADA)
配音員:Cian Hoyne
教育負責人:Joni Hard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