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我們罵人時,我們到底在說什么? | You Know What

罵人,從來不是一件文明事兒,但它確實每個文明必不可少的部分。
人的情緒有時候上了頭,總得有點什么方式來排解,罵人解恨就是個常見的法子。然而被罵者往往不肯干休,以還以顏色,你來我往,好不熱鬧。這樣一來二去,就誕生了豐富的“罵人話”。
作為口語的重要組成部分,罵人話簡直是一門民間藝術(shù)。不過,其中有不少的確過分粗俗,動不動就往下三路上去,也從來不乏對天生殘疾缺陷人士的歧視。
我們這一期You Know What,還是得拿出應(yīng)有的體面來。那些一目了然的粗話無甚可講,但也有一些,讓人乍聽之下不明所以。
今天,我們就來盤幾個經(jīng)典的罵人用語,也讓人了解清楚:“當(dāng)我們在罵人時,到底在說什么?”


當(dāng)我們在罵人時,我們到底在說什么?
二百五?為什么是二百五?
小時候聽到人們用“二百五”罵人瘋傻莽撞,感到不明所以。去查查《現(xiàn)代漢語詞典》,二百五罵人的含義甚至被官方認可。
左看右看,也沒看出這個數(shù)字有什么不同。甚至二十五還是“五五梅花之?dāng)?shù)”,怎么加了個“0”,就變成罵人話了?
在語言學(xué)教授王希杰《這就是漢語》一書中,對二百五的來歷做出了解釋。清朝末年,銀元取代銀兩和元寶,人們?yōu)榱藬y帶方便,將五百銀元作為“一封”,而二百五恰為“半封”,諧音“半瘋”。人們以此譏諷那些做事冒撞、有些瘋瘋癲癲的人。

這么一聽,雖然是罵人,但儼然有些古意了。
“瞧你,拽得二五八萬似的”
二五八萬和二百五,雖然打眼看上去相似度挺高,但來源和意思截然不同。
“拽得二五八萬”常常被作為一句俗語連用,形容人得意洋洋,如果再引申一點,常被用作形容小人得志的模樣。
二五八萬這個說法來源于我們的“國粹”麻將。在湖南長沙、北京等地的牌桌上,二五八萬是“將牌”,只有有其中之一才能胡牌,并且胡牌后加倍翻番。有二五八萬,往往在打牌時喜形于色。

長此以往,二五八萬也成了略帶貶義的得意代名詞。
“胡了!你說拽不拽?”
別稱自己的孩子“小兔崽子”
兔兔那么可愛,為什么要拿兔兔罵人?

最早對兔子用于罵人的出處進行解釋的,是元末黃巖人陶宗儀所著的《南村輟耕錄》一書。在書中第二十八卷,他記載了一家雖然家境極其優(yōu)越,但子孫不肖的故事。故事最后還附帶《敗家子孫詩》一首,詩中有這樣兩句:“宅眷皆為撐目兔,舍人總作縮頭龜。”
陶宗儀還特意解釋,據(jù)說兔子望月亮就能懷孕,所以有婦女懷身孕卻并非因為丈夫,就比喻為“兔”。女性喻之水性楊花,男性則是俗稱的戴綠帽。而“兔崽子”,其實就相當(dāng)于更為粗魯?shù)摹半s種”。
所以,最好不要罵自家孩子是小兔崽子了,因為繞來繞去,都是在罵自己。
王八蛋與賊王八
“王八蛋”,是民間常見罵人話,其實從詞義和來源上,和“小兔崽子”有幾分相似。
古人認為雄烏龜沒有交配能力,雌烏龜是與蛇交配才能產(chǎn)蛋,于是把被帶綠帽的男子稱為“王八”,稱他的孩子為“王八蛋”。

除了這層侮辱性的意思,我們在現(xiàn)實生活中聽到這個詞還常有“不知禮義廉恥”之意。實際上,“王八蛋”也是“忘八端”的諧音(在看書時,是不是也常見把“王八”寫作“忘八”?)?!鞍硕恕敝浮靶?、悌、忠、信、禮、義、廉、恥”,儒家認為,“八端”為做人之根本,忘記了這“八端”即不配為人。
隨著時間的改變,讀音的相近,使用場景的雷同,“王八蛋”和“忘八端”逐漸合二為一。
對了,還有個賊王八,這個詞和上邊的王八蛋毫無關(guān)聯(lián),而且有著相當(dāng)明確的出處。
歐陽修的《新五代史》中有記載,五代十國時的前蜀主王建:“王建少時無賴,以屠牛盜驢販私鹽為事,鄉(xiāng)里人謂之賊王八?!?/p>
王建其人,行徑無賴,又在兄弟姊妹中排行第八,所以人們都叫他“賊王八”。

王八:我承受了太多。
此“三八”非彼“三八”
“三八”這個詞沒一點兒好意思:舉止輕浮、做事魯莽、傻里傻氣、不夠莊重、到處傳播八卦……由于它專指女性,很多人都懷疑,是不是和三八婦女節(jié)有什么關(guān)系?
并沒有。最早的“三八”是臺灣方言,臺灣中國民俗學(xué)會常務(wù)理事的朱介凡先生在《臺灣禮俗之特彩》一文中,為“三八”找到了出處。來自沈括《夢溪筆談》卷十六:“北都有妓女,美色而舉止生梗,士人謂之‘生張八’?!百浿娫唬骸秊楸钡郎鷱埌?,我是西州熟魏三。莫怪尊前無笑語,半生半熟未相諳。’”
三八即取“魏三張八”。指女性舉止笨拙生梗,相對的,罵男性則用“半頭生”。
它又為何逐漸變成了現(xiàn)在的意思?在香港,由于“三八”與稱呼令人討厭的女性為“八婆”(“八婆”的意思與“三姑六婆”相當(dāng))的叫法相近,在許多港片的字幕,對白里角色講的是“八婆”,但到字幕上卻變成了“三八”,這兩個詞的含義也逐漸被混淆。

還有另一說法,中國剛開港通商時,只開放外國人每月8號、18號、28號可以進廣州城,其他時間必須待在城外特定區(qū)域居住及限定與中國特定商賈進行交易,因此,“看三八”就成了當(dāng)?shù)厝藢Υ鈬说拿镆曊f法。
但不管怎么說,“三八”都和“三八婦女節(jié)”并無瓜葛。
八嘎呀路?。?!
最后,再來個國外的。
即使是中國人,我們也挺熟悉日本人的國罵“八嘎呀路!”
這個詞往往指人是個蠢貨,愚笨無能、沒有教養(yǎng)。但可能很多人都沒想到,這個詞背后也有典故,而且來源于中國。
如果用漢字書寫,這個詞書作:“馬(ba)鹿(ka)野(ya)郎(rou)”。

其中的“馬鹿”,是中國人都熟悉的,趙高與秦二世“指鹿為馬”的典故。

這個故事傳到日本,意思卻發(fā)生了變化。日本人把“馬和鹿都分不清的人”叫做“馬鹿”,即傻子、笨蛋。而日語中“野郎”的本意是村夫,用來比喻沒有教養(yǎng)的粗俗之人。
誰能想到一句日常的粗話,竟還有點古文的含蓄曲折?
雖然粗俗,但不得不承認,罵人話也是一門藝術(shù)。它將一個民族風(fēng)土民俗、人情世故中不可言的犄角旮旯,用帶戾氣的方式表露出來。這樣的存在,總有著長久生命力的。
為了不傷體面和禮儀,罵人話我們輕易不說出口,但若實在不得已……梁實秋先生這樣說:“想罵人的時候而不罵,時常在身體上弄出毛病,所以想罵人時,罵罵何妨?”
不過還是提醒一句,有話好好說,有話好好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