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信不信從作品就能看出出身地?- Mimmo Castellano 米莫.卡斯蒂利亞路 | The Designer's Designer [36]
The Designer's Designer專欄簡介:
設計師們的心里都有一張名單,上面密密麻麻地(又或許只有一兩個)布滿了對他們設計路上曾有啟發(fā)或影響的名字。
名單上的人也許家喻戶曉,又或名不見經(jīng)傳。他們也許沒有追求過世界定義的成功,但卻活出了波瀾壯闊的人生。他們的作品與人生的哲學,都緊緊地抓住了那些夢想著讓世界變得更美好的人們的心。
-----
雖然說一畫勝千言這英文成語已被濫用,但是作為一個標志設計師,這仍然應該是對他作品最極致的贊美了吧。用著最基本的圖形,造出最好懂、好辨別、好記,但是大小只有大約3x3厘米的標志,米莫.卡斯蒂利亞路(Mimmo Castellano)默默地給人們以及日后的設計師們訴說了萬語千言。

他的風格與開創(chuàng)的先路雖說于意大利甚至國際平面設計史上都留下了足印,但相對于同時代活躍的意大利設計師們, 有關卡斯蒂利亞路的研究或是作品介紹可說是寥寥可數(shù)。這應該跟他(至少在職業(yè)生涯初期)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作品沒有得到該有的大量曝光有關。 1932出生于風光明媚的意大利南方的他,高中畢業(yè)后與短暫于米蘭的一家廣告工作室接觸了攝影以及圖像設計后,選擇回到南方的巴里(Bari)開始他的職業(yè)生涯。

在五十年代剛重新起步的歐洲,沒有接受過正式美術(shù)訓練反而成為了他的優(yōu)勢。他在工作環(huán)境里接受到的訓練既沒有規(guī)范,亦不同于教科書中的循序漸進,更像是如大樹般受到各種養(yǎng)分滋養(yǎng),自由地向各種媒介探索生長。


他選擇了同時駕馭平面圖像設計和攝影。平面設計師身份的的卡斯蒂利亞路為攝影師卡斯蒂利亞路提供了種種視覺刺激,反之亦然。透過兩種天賦,他穿梭于二維和三維空間中,來回操縱著片面與立體形狀、色彩和飽和度的關系。在他的圖像作品中,平面形狀似乎總是帶著張力,要下一秒就變成立體;而攝影的立物體則似是總是收縮成薄薄的二維剪影。他的平面設計和攝影作品就像兩個和平的王者在爭奪權(quán)力,從未停止過對話,并設法保持其絕對的自主性。


「不循規(guī)蹈矩、不守紀律、具顛覆性,而且不正常的!」這些似是罵人的幾組詞語,卻正是他回顧設計生涯的時候?qū)ψ约旱男稳荨?/p>
他于第一個工作崗位Laterza出版社緊守了14年,負責該出版社所有書籍與圖像的設計與編輯。他也參與了不少本職范疇以外的設計,1952他贏得了普蒂尼亞諾狂歡節(jié)(Carnevale di Putignano) 的全國性公開設計比賽(2020年的海報再根據(jù)他的設計作出了新世代版本),幾年后他開始參與戲劇設計,再從舞臺設計開始稍稍接觸建筑設計。

在職業(yè)生涯趨于成熟的60年代,他開始出版?zhèn)€人影集與散文書,作為攝影師參與了被譽為戰(zhàn)后意大利攝影家最重要的作品之一的一次民族學攝影調(diào)查,作為設計師創(chuàng)作了多個被沿用到下個世紀的標志,受到意大利RAI廣播電視臺、意大利航空公司等大公司的委托,設計了許多展館、展臺和展覽。

1967年,差不多到不惑之年時,由于覺得南方的工作機會已沒有挑戰(zhàn),他把心一橫搬到了米蘭。實力強勁的他立即在競爭劇烈的設計之都確立了自己的地位,除了擔任著名公司的美術(shù)顧問職位之外,他還進行了大量的教學活動:1970年和1971年,他是巴里美術(shù)學院的平面設計教授,烏爾比諾的ISIA(藝術(shù)工業(yè)學院)的企業(yè)形象和標識教授,在米蘭、卡利亞里和托爾的歐洲設計學院(IED)也擔任同樣的職務。

帶著害羞卻又爭強好勝的性格,以及滿滿的創(chuàng)作熱情,雖然感情生活總是亂糟糟,這個男子除了可以用"多線發(fā)展"、"標志設計"和"攝影大師"這些#HASHTAG被搜尋之外,或許還可以加上"領域","意大利南方"或者"鄉(xiāng)土"。他把他成長的地方,意大利南部,描述為一片 「粗獷而慷慨的土地」,而這土地的性格也不經(jīng)意地為他的設計提供了很多靈感。
其中最著名、帶有土地薰陶感的算是艾歐里亞群島(Aeolian Islands)的旅游圖示標志。雖然最終這組設計并沒有被廣泛應用,但其重要性至今仍經(jīng)常被用于類似項目的案例研究。創(chuàng)建于1976年,它更接近是信息系統(tǒng)化的一個有趣實驗——采用一種簡單的圖像語言,祈望游客不論母語為何都能一眼就了解。他使用大量的象形圖案造出豐富多彩、帶有地中海風格的標志設計,供島嶼的道路和海洋地圖、指示板、方向標志等使用。這組煥然一新的標志設計甚至成功地說服了意大利南部不發(fā)達地區(qū)的領導人,相信會因此帶來更多游客,將資源投資于當?shù)芈糜螛I(yè)。

他很擅長與商業(yè)界和政界合作,巧妙地引領著開明的客戶們,將他們的資源與自己腦中的新鮮意念編織在一塊,取得雙方都滿意的成果。通過這種合作精神,他將現(xiàn)代標志設計引入了這些仿佛難以接受創(chuàng)新的領域。

到了80年代左右,雖然他的設計好像已經(jīng)不再鶴立雞群,賺錢能力開始下降,他覺得「文化正在度假」,對只能造出常規(guī)設計的意大利新世代設計感到不滿。但他沒有抱著自己往日的榮光,甚至開始嘗試用當時的創(chuàng)作新媒介——電腦圖像協(xié)助作畫,甚至還讓電腦自己作畫,有點近似于現(xiàn)在AI創(chuàng)作的原形。

卡斯蒂利亞路經(jīng)歷了平面設計的整個成長、發(fā)展和變異時期。從整行鑄造排字機的鉛字到發(fā)光裝配臺的膠片,直到現(xiàn)在的電腦處理,他是他那一代人中為數(shù)不多的,有足夠創(chuàng)造性、自主性去同時使用相機、鉛筆、電腦的操作者之一。他是一個有意識地選擇表現(xiàn)工具和制作方法的設計師,不斷地實驗著解決方案和語言,精煉出于各種意義上都具有深度的平面作品。
直到2015年去世之前,他在米蘭運河附近的的房子(實驗室)里,還是致力于研究電腦科學在設計、圖形和攝影領域的應用。從不懷舊,總是展望未來,所以他一定很會討厭我們這篇啰啰嗦嗦地說著他以往歷史的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