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雜志還送海鮮?《食通信》原來說的是這回事
便利的現(xiàn)代生活,讓我們對超市里的蔬果習以為常,很少有人去在意這些食材來自哪里。在我們眼里,他們是一個個表示營養(yǎng)和能量的標簽。除了安全、綠色、有機、熱量低,我們還能怎么形容這些食材呢?《東北食通信》和掌生谷粒將食材與風土故事原始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他們做的事情,讓食材有了靈氣。
《東北食通信》
用食物寫一封關于山川湖海的信
買雜志,還送牡蠣和松茸?你沒有聽錯。在日本有一本美食雜志《東北食通信》,每月會以附錄的形式,向雜志會員配送一份當期介紹的海產(chǎn)或者蔬菜。
其實,日本的雜志一向有各種五花八門,隨刊附贈一些小樣等。但是這種贈送海鮮和冬季時令蔬菜的雜志,在創(chuàng)刊的時候卻是聞所未聞,引起大家模仿的風潮。

別的美食雜志在講述食物好吃不好吃,《食通信》反客為主,以食材生產(chǎn)者為主角。每期會以不同生產(chǎn)者為主題的特輯,分享農(nóng)夫和漁夫如何孕育食物的故事,包括生產(chǎn)者本人對自己工作的想法、作物的生產(chǎn)方法、地理風土、烹飪方法等,還有簡單易懂的插畫,講述作物生長的道理。

翻開一看,你大概可以追根溯源到一蔬一果的成長履歷:他們是由哪位農(nóng)夫親手培養(yǎng),生長在怎樣的土壤上,沐浴過多久的太陽,吸吮過多少雨露,經(jīng)過多少時間的洗禮,才來到你的手里。
制作這樣一本雜志并不容易。據(jù)說,他們每個月會去東北各地尋訪一些農(nóng)夫,搜集采訪素材。有一次,他們跑到北海道,記錄捕魚者的故事。捕漁者為了讓大家吃到好吃的魚,需要在凌晨3點就出海。雖然很辛苦,但是在工作的時候,眼睛里是散發(fā)著光的。

對于一家小型公司,這樣大費周章、不計成本的實地采訪,真的值得嘛?從讀者在社群的反饋來看,他們的誠意制作,生產(chǎn)者的誠心生產(chǎn)都得到了積極的回饋。
讀者在了解自己每天吃的東西都是由誰生產(chǎn)出來的,萌生出共感和理解。他們會貼上食物照片,表達對生產(chǎn)者的感謝。有的讀者還告訴他們,送到的食材雖然是他不太喜歡的,卻“第一次覺得這個東西也還挺好吃的”。原來飽含情感的故事,才是讓食材變美味的最佳佐料。

掌生谷粒
美好的食物值得掌聲鼓勵
如果說《東北食通信》連接的是「做的人」與「吃的人」的故事,那么掌生谷粒就用一套24節(jié)氣海報,連接的是食物和自然之間的聯(lián)系。
掌生谷粒是一家有溫度的小公司,專門從事農(nóng)業(yè)文明美學包裝的米店品牌。他們的創(chuàng)始人程昀儀,是一位資深廣告人。在她的眼中,農(nóng)作物的價值不只是飽足口腹的糧食,還是天地人感情交流后的大地創(chuàng)作。于是,他們花費了大量精力和時間,用文字和影像去記錄食材背后的故事。其中,他們會按著24節(jié)氣的變化,為訂閱用戶定期投遞一封電子郵件。

這封郵件給人的感覺,特別像一封手寫信。文字雖不華麗,但好在字字抵心,像一個老朋友一樣,和你分享臺灣的當季新鮮食材的故事,講的都是祖宗流傳千百年“不時不食”的道理。
春天,山被春風染綠,吃下菠菜、鮮蝦,和萬物一起生長;夏天,日光傾注進入大海和土地,當吃紅豆飯和苦瓜,暑氣消減一半;秋天,幾場風吹過去,落葉繽紛,去燥滋潤的茄子和蜂蜜便登場了;冬天,雪花潛入寒風吹進冷夜,一鍋熱氣騰騰的燉白蘿卜,能慰藉所有的不愉快。日子被食物切分成春夏秋冬,看上去每個節(jié)日都值得好好品味。

人們總說食物總有撫慰人心的力量,借助食物,被工作和生活煩惱擠壓的我們,慢慢舒展,重新變得感性。只是在這個商業(yè)社會,食物被簡單的價格、味道所定義,而被忽略了背后的情感意義。掌生谷粒和《東北食通信》正是用故事去拾起食物和情感之間的聯(lián)系。
難能可貴的是,他們的方式?jīng)]有那么多花拳繡腿,顯得笨拙而真誠。他們就像是一位熱情的鄰居,經(jīng)常和你分享一些自己做的料理,一來一往之間,就和用戶建立知根知底的信任感。所謂的信任感,不正是品牌花費大量心血去做campaign想要達到的目的嘛?
附掌生谷粒24節(jié)氣海報
-春-






-夏-






-秋-






-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