謎底都在鹽里
《世說新語》里謝太傅與兒女論雪,留下了“撒鹽空中差可擬”的妙語。于是每到寒雪之季,我總會想起“鹽”來。
鹽,是一味必不可少的佐味料,同時也是一種潔凈的晶體。在日本藝術家山本基(Motoi Yamamoto)手中,它被幻化為各種藝術裝置,形成一個獨特的世界。
向死而作,鹽之安魂曲
日本人把很多細微的感情寄托到“鹽”中。眉目清秀的美人,被稱為“鹽系顏”;愛豆敷衍營業(yè)的態(tài)度,被稱為“鹽對應”。想要得到庇護,求一帖鹽御守常伴身側;若是驅邪或心神不寧,務必需要撒鹽凈化。在姐姐和妻子辭世之后,山本基將鹽作為它情感的載體,譜寫了一首安魂曲。

美麗無暇的色度、難控制的脆弱感是鹽吸引山本基的原因。在一次采訪中,他自述“鹽不粘在一起,所以接觸時會立即分解,受濕度影響會溶解。這些特質對于維護和保護工作來說是一個負面因素,但這種不穩(wěn)定性總是提醒我,所有事情都會發(fā)生變化,生命是有限的?!?/p>
基于對其特性的把握,他以“鹽”為媒介完成他的藝術裝置。從中世紀13世紀的城堡、露天博物館到位于瀨戶內海的偏遠島嶼,生命的記憶存續(xù)在不同的空間里。

在法國南部城市Aaigues Mortes的中世紀城堡塔內,山本基用鹽搭建起兩座紀念性設施,命名為“浮動花園”(floating garden)。一個看起來像包圍海域的氣流,具有很強的動勢感。另一個被框定在城墻之間,形成了一座迷宮,帶有神秘色彩。


而在藝術展落幕之后,山本基還發(fā)起了“將鹽退海”的活動。讓材料從自然中來,又回到自然中去,既是消逝又是存續(xù),這也蘊含著他對萬物生命的理解。
落櫻之上,撫追逝之歌
今年三月,山本基最新作品「桜しべフル」在瀨戶內市立美術館展出。展覽名稱源于俳句,大意是指晚春時節(jié)、櫻花謝客,紫紅色的花蕊遍落滿地。是一種詩意的道別,也是一場盛大的落寞。
他認為,櫻花就像是一種穿越春天的花朵,于是用了十萬朵“鹽”櫻花模擬滿開時層林盡染,之后又徐徐落地的情景。有了層層疊疊的鹽色花瓣,紅色的地板少了一些咄咄逼人;而在這種鮮血般的背景之上,這些脆弱花瓣的凋零感反而更加刺眼。
這也是他為逝去親故所撫的追逝之歌。


《秒速五厘米》里說,橫亙在我們之間的,是沉重的人生和漫長的時間。飛舞的櫻花在帶來春訊的同時,是不是也暗示了已往之不諫、來者不可追呢?
因為帶著對過去的追思和懷念,山本基的藝術創(chuàng)作常常讓我覺得是一種與自我和解的努力,試圖用一種美好的、藝術的形式來喚醒將冷未冷的內心。他的作品層次是非常豐富的,既包含了一種樸素的自然觀,又包含了對潔凈、透明情感的贊美,在理解現(xiàn)代空間的同時又有著對傳統(tǒng)文學的闡釋。
在他手里,“鹽”作為佐料的工具性不見了,回歸了它最本來的樣子。但也向每一個觀眾暴露了它自身的脆弱性——當起風時,你能看到其中暗涌著的、快要融化的愛與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