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冰冷城市的社交難題,也許可以在洗衣亭中找到答案 | 友好城市大挑戰(zhàn)

住在大城市的公寓里,總會時不時地想起兒時曾住過的大院。
雖然當時的物質條件肯定趕不上現(xiàn)在的便捷,但卻很難忘懷在籃球場一起邊看露天電影時,隔壁阿姨遞過來的花露水;也不會忘記夏日黃昏時,散步遇見鄰居,總會被塞上一手剛買的水果;還有忘記帶鑰匙時,隔壁叔叔叫我進去吹空調,吃東西,等下班回來的爸爸媽媽。那時候的人與人之間,余溫還在。

所以,有時候忍不住地也會感嘆:在大城市里生活的人們什么都有,但卻總少了那么一點人際交往中的暖。
人與人之間是如何緊密地連接起來的呢?我想應該是共同生活之間慢慢累積出來的默契。無論是在混居的大院里,還是稠密的筒子樓里,亦或是在胡同弄堂里長大的人,多少都習慣了今天問張家借點米,明天給王家勻一點醋的日子。但在個人邊界愈發(fā)明顯的現(xiàn)代城市生活里,共享似乎變得沒有那么大的必要,人們習慣了自給自足的生活,從而也逐漸失去了同在一個社區(qū)里生活的凝聚感。
與之形成對比的是鄉(xiāng)村地區(qū)的社交,因為大家集中在固定的場所進行日常社交活動,鄉(xiāng)村地區(qū)似乎總更有一絲人情味。而在中國云南的和順地區(qū),還有一種特殊的鄉(xiāng)村社交空間——洗衣亭。在洗衣亭里,鄉(xiāng)民通過洗滌這種儀式緊密地連接起來。
遺落在茶馬古道上的公共社區(qū)建筑
古名“陽溫墩”的和順古鎮(zhèn)并不算一座默默無聞的小鎮(zhèn)。地處中緬邊境的和順有著濃郁的僑鄉(xiāng)文化和馬幫文化。這里水路發(fā)達,“和順鄉(xiāng),鄉(xiāng)順河,河從鄉(xiāng)前過”,說的就是這座小鎮(zhèn)。

早在四百多年前,這里的村民們就開始“走夷方”。但和順人身在異域,卻心系家鄉(xiāng),像很多僑鄉(xiāng)一樣,和順人在累積一定資金后,通常會返鄉(xiāng)修建一些公共建筑,通過這種方式來回饋鄉(xiāng)里。
除了修繕和擴建祖宅,購買田地等一般僑鄉(xiāng)常見的回饋形式之外,和順人還會修建一種特殊的空間——洗衣亭。但與一般的宗族空間(如祠堂)不同的是,洗衣亭并非只有某個家族的人才能使用,而是一個惠及鄉(xiāng)鄰的公共建筑,大家都可以使用。
因此,在和順地區(qū),你經常可以看到一個有趣的場景。大家提著衣服與蔬果,一起有說有笑地前往洗衣亭。拿著瓜果蔬菜的居民們自動地站在了洗衣亭最前的一排石板上,在水的上游開始淘洗今日的佳肴;帶著衣物的村民們,則默契地跑到后面的石板上,拿出搗衣棒和搓衣板開始為一家老小洗洗涮涮。入口的食物占上游,穿戴的衣物站下頭,這是鄰里之間無須說明的規(guī)矩。

既然一起忙上了家務事,沉默是不可能沉默的了,都是鄰舍,有什么好玩的事兒,說兩句樂一樂;有什么糟心的事兒,也扔出個話頭,讓大家參謀參謀,出出主意。就像以前筒子樓里的公用廚房一樣,叔叔阿姨們擇著菜時,嘴里總得聊點什么。只不過和順的洗衣亭里,少了一些熱氣騰騰的煙火氣,多了幾分現(xiàn)世安穩(wěn)的平靜。
愛人的設計,自然有巧思
和順地區(qū)為什么會有洗衣亭呢?原來,在清末民初時期,外出經商致富的僑鄉(xiāng)男人們體恤留守在家辛苦勞累的婦女們,自愿捐資、投工投勞為她們修建一座遮風擋雨的建筑,部分性地彌補自己在家庭中的缺席。從這一點上來說,洗衣亭的建設與村中的“節(jié)孝坊”的意義類似,都是為了表達和順外出男人對留守女人的虧欠和感恩之情,以及他們在外辛勞時所散發(fā)出來的悠悠鄉(xiāng)愁。
既然是為心愛之人修建的建筑,自然得花一番心思。
現(xiàn)存的和順洗衣亭們近乎均勻地分布在從龍?zhí)丁⑾莺拥饺虾拥恼麠l環(huán)村水系上。除了有履行洗滌功能的洗衣臺之外,還有為心愛之人遮風擋雨的風雨亭,洗衣亭的設計,充分考慮到了建筑的功能性與舒適性。由石板搭成的洗衣臺,是人們進行洗滌的場所。用條石搭建出“田”字型和“日”字型的結構,形成 8-16 格的巨大臺面,可以同時容納多人一起洗滌,避免了資源分配不均,產生嘴角嫌隙的問題。

石板的搭建也體現(xiàn)出工匠在設計時的用心,單節(jié)條石的長度和寬度都十分符合人體的活動尺度,選用的石板表面粗糙,既可以當做洗衣板,揉搓衣物;也可以增加摩擦力,防止人意外落水。條石通過平接和搭接形成豐富的高差變化,滿足河水不同季節(jié)水位變化,為不同水位時漂洗衣物提供了多種可能。多數(shù)風雨亭也并非完全覆蓋或錯開洗衣臺,而是局部覆蓋在洗衣臺上。亭外的洗衣臺常常高度較低且處于風雨亭的上游,當雨季來臨,河水漲起來的時候,風雨亭內部的洗衣臺依然可以使用。洗衣亭的建筑與自然之間的關系都充分體現(xiàn)了其尊重、利用自然環(huán)境、樸素實用的生活智慧。
功能的轉變,鄉(xiāng)村社交空間轉變
隨著科技的發(fā)展,和順地區(qū)的人們也逐漸用上了自來水與洗衣機,但洗衣亭卻沒有被取代,反而在鄉(xiāng)民的生活中扮演了更多的角色。
現(xiàn)在和順地區(qū)的洗衣亭,不僅僅有挑水、洗衣洗菜的基礎功能,還是村民勞作歸來沖洗納涼、閑談休憩的地方。部分洗衣亭里,甚至添上了桌椅等公共物品,成為了一個鄉(xiāng)村版的“社區(qū)中心”。

村中的老人們和干完農活的村民帶著香煙和濃茶,心照不宣地來到洗衣亭,聊聊村中的過往或者今年糧食的收成;遠處傳來婦女們嘻嘻哈哈的調笑聲,手上拿著當季的瓜果梨桃,或者一把瓜子花生,一路走一路吃;天性愛水的孩子們也趁機開始玩水打鬧,將父母的“注意安全”的叮囑拋之腦后。不過,好在熟識的叔伯嬸娘都在附近,也不會發(fā)生危險。真是一派閑適的鄉(xiāng)土景象啊。
洗衣亭在此時,已經卸下了單純的家務勞作場合的重擔,換上了一身休憩娛樂的新衣,成為了鄉(xiāng)人室外的情感交流空間和承載信息交流的平臺。
我們需要什么樣的社區(qū)社交空間?
要想打造出和諧的社區(qū)社交空間,我們能從洗衣亭的特點中借得不少靈感。
首先,社區(qū)社交空間應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有著緊密的連接,是人們在生活或勞作中熟悉的地方;其次,社區(qū)社交空間應應有便捷的地理位置,親近居民居住的地方,讓居民們可以輕易抵達;再次,社區(qū)社交空間應擁有共享的設施,鼓勵人們通過交流建立起聯(lián)系。
而我們也看到,不少建筑師與城市規(guī)劃人士也在不同的地區(qū)開始了對社區(qū)社交空間的實踐。

宋瑋建筑工作室在山東省臨沂市修建的公共建筑“山楂廣場”就是一個很好范例。作為金線河沿岸公共空間節(jié)點設計的一部分,宋瑋建筑工作室將村民用來收集后集中晾曬山楂的區(qū)域進行改造。利用高低落差制造出高處的臨時停車場和低處親水的廣場空間,同時圍繞樹池增加了石籠坐凳,入秋后,山楂廣場上常有村里的老人們享受著陽光的饋贈,一邊曬著山楂,邊坐在石籠凳子上聊天。

Wutopia Lab在上海落地的古北壹號鄰里中心也是營造社區(qū)社交氛圍的另一個案例。作為上海的高級社區(qū)之一,古北壹號內部擁有不少高端商業(yè)體,但這些商業(yè)體卻并沒有將居民們的社交生活緊密連接起來。但通過在鄰里中心增加閱讀室、影音室以及綜合性畫廊,讓居民們能夠在一個更放松的社交空間里對話,就容易構筑起真正良性積極的鄰里關系。

大家熟悉的建筑師青山周平老師也在實踐中努力構建出社交氛圍。在胡同生活多年的他觀察到胡同人家的房子普遍特別小,平時的活動場所是共有的院子或者外面的胡同。而這樣就將家的范圍從自己的小房子延展到外面更大的公共空間。居民們自主維護公共空間的整潔與衛(wèi)生,放置在公共空間的物品帶有共享性質,人們通過溝通與交流來延展私人空間與公共空間的界限,從而讓人們的社交空間不斷擴大,算是用共享營造社區(qū)氛圍的一則巧用案例。
在生活日益便捷的今天,我們依靠方寸之間的手機,不需要和人面對面地打交道就可以采買一天的食物或者預訂想要的服務。但偶爾,我們也可以去社區(qū)的市場或者小區(qū)的花園逛逛走走,和鄰居們聊聊閑天,話話家常,將久違的鄰里暖意,帶回到都市生活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