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躺平?那就上島吧
都市人兩點一線的生活,從家到公司,從內卷到躺平,在密集的鋼筋水泥城市生活里,人們可以去哪里覓得一絲喘息?一片能夠放松的自留地?
索尼集團的東京總部在改建過程的空檔期把原本的大廈改造成索尼公園,就像是為繁忙都市創(chuàng)造出一片小綠洲;紐約的中央公園更是有著“城市后花園”的美譽,但這遠遠還不夠——這次,城市公共空間的邊界再次拓寬,帶你逃離城市的大陸范圍。


英國建筑師托馬斯·希瑟威克(Thomas Heatherwick)及其工作室用132根混凝土柱子在紐約的哈德遜河上建起了一座占約9712平方米(2.4英畝)的人工島公園:小島(Little Island),擁抱每一個想要“逃離”都市生活的人。
這方遠離紐約城的“世外桃源”由希瑟威克工作室與奧雅納工程公司(Arup)、紐約景觀設計團隊MNLA打造,為市民在城市中創(chuàng)造更多的公園空間。小島位于紐約曼哈頓西區(qū)的切爾西社區(qū)(Chelsea)附近,有兩條橋路可通往小島,島上有超過540米的蜿蜒小徑,途經島上的劇場、廣場等不同區(qū)域。


小島的建設項目屬于哈德遜河公園的更新項目之一,當時被稱為55號碼頭項目。最初,該項目的計劃只是在碼頭建造一個展館,但希瑟威克希工作室萌生出了一個更新奇的想法:一個遠離大陸、高于河面的島嶼。
小島的設計靈感來源于希瑟威克希對54號碼頭的觀察,54號碼頭曾經是1912年泰坦尼克號幸存者下船的地方,現在早已荒廢、不再使用了,只剩下了一堆露出水面的樁子*。碼頭的結構使希瑟威克的構想得以實現,高達350噸的混凝土柱子進入水下61米的巖石層河床,在哈德遜河上支撐起了一方樂土。
*高樁碼頭的結構包括進入河床的樁子以及露出水面的平面部分,后者的結構通常有梁板式、無梁大板式、框架式和承臺式等類型。


碼頭結構和土木工程知識所帶來的啟發(fā)是小島建設過程和日后運營面臨極端河流情況時所必需的重要信息,在經歷了颶風桑迪之后,設計團隊決定把小島與大陸的距離縮短了一些,同時加固了小島最初的結構設計,把水位控制在遠離小島的高度,降低洪水淹沒小島的風險。
小島更為與眾不同的地方在于,一般的碼頭是平面的,而小島因為構筑其本身的混凝土柱子高度不一,呈現出高低起伏的樣子。希瑟威克希望通過小島的高海拔的地形營造出一種逃離曼哈頓的感覺。雖說是“逃離曼哈頓”,但當人們置身于旁觀這座城市的角度,心中對于紐約的情感連結反而會變得更佳緊密。就如同有的人因求學、求職身處異國他鄉(xiāng)時,才萬分懷念家鄉(xiāng)的生活。


而混凝土柱子的頂部被特制成開口有6米寬的花朵形狀,不僅是為了承載公園的泥土,也有著開放、聚集市民的含義。由于小島高低起伏的地形特點,可以因地制宜規(guī)劃不同的種植景觀,目前種有近400種植物和近100種常青樹,綠樹成蔭、綠氈鋪地。一年四季,游逛公園欣賞不同的花草樹木,豈不美哉。這些植被也能為在哈德遜河公園散步的人們起到一定的擋風作用。


島上有三處開闊的空間,按容納人數排序,分別是可容納200人的小舞臺、可容納700名觀眾的圓形露天劇場以及可容納3500人的中央廣場。特別要提到的是,表演空間所需的后臺設施設備都安置在小島外,有需要時便可通過橋路運輸到島上,因此并不會破壞島上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和景觀。


小島現已正式向公眾開放,市民可以預約免費的門票“上島”,島上演出活動的門票也會通過不同的方式,如補貼、贈票等,盡可能給予市民優(yōu)惠。
這座小島歷經許多波折才在今年正式投入使用。2014年11月,小島作為改造54號碼頭的項目首次公開,項目自啟動以來就面臨著巨大的爭議。2017年3月23日項目曾被法院裁定,該建筑將阻礙河對岸的景觀,并影響海洋生物。最終在2017年經過與時任紐約州州長以及紐約公民城市俱樂部(The Civic City Club of New York)的談判以及多方調解后才重新恢復施工。
盡管建設過程歷經各種波折,但所幸在各方的支持下,小島還是誕生了。前期建設所耗費的2.6億美元以及小島未來20年的運維費用都由迪勒-馮·弗斯滕堡家庭基金會(Diller-Von Furstenburg Family Foundation)私人資助。
不過,值得思考的是,公共場所建設受到個人或資本的推動會是一種創(chuàng)新還是一種爭議?能讓建筑師有更多自由創(chuàng)新、促進良好競爭的空間,還是會面臨著脫離官方監(jiān)管、對社會產生負面影響的風險?也許小島未來的實際運營情況以及大眾對此的評價能給出一些答案,更優(yōu)的方案可能會在這個過程中應運而生。目前小島已經得到了許多正面、積極的評價,希瑟威克工作室同時也做好了面對批評的準備。

希瑟威克的另一個知名作品:新一代哈德遜廣場地標“天梯”*(Vessel)在吸引全球各地游客前來打卡的同時也曾因獨特的審美、私人機構出資建設等問題而飽受爭議。
更令人唏噓的是,“天梯”在2019年3月5日正式對外開放,卻因陸續(xù)發(fā)生三起自殺而于今年1月緊急關閉,目前已于今年5月28日重新開放了。
事件發(fā)生后,“天梯”的運營方、開發(fā)商便與精神科醫(yī)生及相關專家展開研究、討論自殺事件的預防策略。重新開放后的“天梯”會在運營時采取了更多新措施以防止?jié)撛诘陌踩L險,比如,現在會從購票系統(tǒng)限制到訪的游客需要組成兩人一組或兩人以上一組,可以顯著提高觀光體驗的安全性。
對于建筑師、設計師、城市規(guī)劃者而言,“天梯”遭遇到的問題在警醒人們要反思如何平衡公共設施設計的藝術性與安全性。
*這是一個共有154個樓梯組成的蜂窩形建筑,當人們來到在“天梯”的頂部高達46米的觀景臺,哈德遜河的景色將一覽無遺。

縱觀全世界,如果沒有政府牽頭,今天的建筑師很難有機會接觸到公共領域項目,而且她們做的大多數是美術館、博物館這類文化場館的項目。然而,一旦城市公共文化設施的數量已經達到飽和時,建筑師們還能做些什么呢?
回顧小島從立項到投入使用的艱辛過程,不難看出希瑟威克作為建筑師依然想要不遺余力地做好城市公共空間。像這樣的案例在很大程度上能夠鼓勵更多建筑師、設計師在公共設施領域實現創(chuàng)新,為市民創(chuàng)造更廣闊、更宜居的公共生活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