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氣球到飛艇再到藝術品,人類利用充氣的歷史
如果說《飛屋環(huán)游記》里用一扎氣球開始環(huán)球旅行只是動畫里的白日夢,那不如來看看歷來那些天馬行空的藝術家、建筑師們是如何把充氣裝置運用到現(xiàn)實中,除了飛上天,充氣裝置在藝術、建筑、工業(yè)、軍事等領域還有許多價值。

梅斯蓬皮杜中心(centre pompidou-metz)最近以“飛行夢”(aerodream)為主題策展,分為七個部分,描繪了過去百年來的充氣裝置發(fā)展中的關鍵時刻,帶領觀眾游歷夢幻的充氣裝置、充氣建筑、充氣設計及其歷史,穿越入20世紀60年代到70年代的“充氣熱潮”,展覽現(xiàn)場通過裝置、設計圖紙、海報、照片、短片等形式展示出各類充氣概念藝術品、大規(guī)模的充氣建筑、軍事應用等。
展覽的第一部分以“藝術中的空氣”為主題從意大利藝術家皮耶羅·曼佐尼(Piero Manzoni)的作品,再到2011年安尼施·卡普爾(Anish Kapoor)的大型作品Leviathan,展示了20世紀60年代早期設計充氣藝術品先驅者的創(chuàng)作。

展覽的第二部分主要著眼于充氣結構在工業(yè)領域的創(chuàng)新。其實早在20世紀上半葉,充氣結構主要運用于軍事用途,比如飛艇的制造。這部分的展覽展示了當時的建筑師、工程師的作品,比如 巴克敏斯特·弗勒(Buckminster Fuller)在1954年獲得了測地線穹頂*的專利,弗雷·奧托(Frei Otto)因創(chuàng)新了充氣和張力拉伸的結構而獲得了普利茲克獎。
*測地線穹頂是指在球體表面周圍以正多面體的形式排列支柱來近似球體或部分球體的結構,或者其他多面體。這種結構非常堅固穩(wěn)定,體積重量比是所有已知的線性結構中最大的。




除了充氣結構的現(xiàn)實運用之外,本次展覽還向觀眾了充氣裝置是如何成為一種媒介,得以想象全新的烏托邦式生活、促成城市互動。例如,展覽的第二和第四部分展示了范可·馬祖切利(Franco Mazzucchelli)、COOP HIMMELB(L)AU等藝術家通過實驗性充氣結構來研究如何改變人與環(huán)境的關系。

當觀眾來到展覽的第五部分,便能看到塑料和充氣結構的發(fā)展興衰與復蘇,20世紀60年代,塑料的大規(guī)模生產導致Quasar khanh、A.J.S. aérolande等藝術家、設計師在創(chuàng)作時放棄了傳統(tǒng)的材料,轉而使用塑料進行充氣家具的設計。盡管在不久之后,塑料和充氣設計在70年代的石油危機后便不再受歡迎了,而觀眾還是能夠在此次展覽中看到Kengo Kuma和Diller Scofidio、Renfro等當代建筑師與第一批充氣設計先鋒重新建立聯(lián)系,包括當時的小型項目和大型的地標性建筑。





展訊
|
飛行夢(Aerodream)
地點:梅斯蓬皮杜中心
展期:即日起至2021年8月23日
*該展覽將會在2021年10月6日-2022年2月14日于巴黎建筑博物館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