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糕的每一口,都如此危險
千禧年或者更早,在包裝少女偶像時有一些不高明但很直給的視覺設定。諸如粉紅色,氣球,泡泡,布娃娃,蝴蝶結,糖果,蛋糕等等。如今已經鮮少再用“甜心教主”“糖衣炮彈”這樣的修飾詞了,但提到這種風格的女性依然會貼上“甜妹”標簽。說難聽點,這是一種刻板印象,說好聽點,這是一種群體期望。但這都不是今天想要討論的話題。
今天想要提到的是廣告創(chuàng)意中的“反常識”。
當然,它也是有基本法的,我們都反對為了獵奇而去生造概念,再為了闡釋這個概念而牽強附會。但很多瓶頸時刻,再看一千個案例筆下也寫不出一行字。比稿時,料不出對手會出哪招,于是面對既定的對象,生怕多一分太多,少一分太少。所以,在面對一個物體,一個介質時,我們大可嘗試歪一歪頭,換個角度去認知它。
比如你聽多了“檸檬很酸”,就會眼里心里都是“檸檬很酸”,會拿它去佐證另一個“很酸”的概念,比如吃醋、比如嫉妒。但除了“酸”,它也可以有其他的解讀方式。拿前幾年很火的一首歌《lemon》來說(八爺salute),它就從檸檬微微的苦澀和香氣為主,將它和生命中那些不至于構成痛苦但又已經消逝的美好回憶串聯了起來。

而美國設計師Ryan Hunnewell最近為FX Networks成人動畫短片《CAKE》制作的宣傳片,也采用了一個打破常規(guī)的思路。他把不同的蛋糕想象成一個一個微觀世界,在這里人們渺小而充滿挑戰(zhàn)。而糖霜和餅干并不是甜蜜的產物,它可以是災難,也可以是一個驚悚故事的開篇。(遠處編輯鯨魚開始哀嚎:還是很可愛?。。?/mark>
蒙古包一樣的瑞士卷是某個世界中的神秘住宅,但它松松軟軟,面對宇宙飛船的“靈魂提取術”只能乖乖就范:

姜餅小屋看似可愛,殊不知糖霜、彩針、奶油都是潛在威脅。打蛋行為也可能引發(fā)一次區(qū)域性的“山崩海嘯”:

比起吉事果構成的森林里有熊出沒,好像原料造成的交通阻塞也不算什么了:

果醬也很危險,傾盆而下時會有火山爆發(fā)的效果,不小心沾上一點也會被認為犯罪嫌疑人、落入人人喊打的境地。水管變“血管”,好像也挺可怕的不是?

在這支廣告中,蛋糕或甜品脫下了傳統的甜美外殼。它自身的松軟蓬松被解讀成一種隨時崩塌的不穩(wěn)定性,而作者還通過提取原料中的顏色、形態(tài)和流動感將它們打造成了“危險的化身”。小小的人仿佛進入了《格列佛游記》里的大人國,抑或是田中達也的世界,但面前不是更大的人,而是一顆顆彩針。
原來蛋糕廣告還能這么拍!沒有為了打破常規(guī)亂來一氣,而是結合蛋糕的特點,換一個角度進行詮釋和解讀,環(huán)環(huán)相扣、有理有據。但賣蛋糕只是順便,為前文提到的成人動畫喜劇《CAKE》第四季宣傳造勢才是主要目的。
這個名為「生活在蛋糕之中」的campaign,也是為了貼合《CAKE》的故事設計——世界就像一塊大的小的蛋糕,而不同的人們在期間生活著。他們日常中或荒誕或無聊或頹廢或暴躁的日常,就像一面投射現實的鏡子,歡笑之余給予我們思考。
吃東西時笨手笨腳,等SNS上點贊時心神不寧,是你嗎?

懨懨的臉,破破的車,亂亂的空間,一手垃圾食物,兩根系不好的鞋帶,連偶遇的貓都是皺巴巴,這種生活狀態(tài)又陰陽到誰了?

這部動畫喜劇還是蠻有趣的,每集畫風都不盡相同,故事非常輕快。由于是付費觀看,這里就不放出視頻了。當然如果你愿意花錢,也可以戳戳這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