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坐著的樣子,一樣嗎?
一把很“中國”的椅子,應該是什么樣?
腦海里是不是立馬浮現出爸媽家客廳里擺放的紅木家私,又或者是參觀古建筑景區(qū)時擺在堂中央的太師椅?
但在設計師Matteo Guarnaccia眼中,一把很“中國”的椅子長這樣?!?/p>
他用頂級面料品牌Kvadrat生產的一款再生塑料織物包裹住一把我們司空見慣的塑料靠背椅,努力提升這把普通塑料椅的價值,以此表達他個人對“Made in China”的理解。
這把椅子是Matteo Guarnaccia正在進行的藝術項目“Cross Cultural Chairs”的一部分。用他自己的話說,這是“一項關于家具文化背景的研究,以了解全球化如何塑造世界各地的設計,是一個介于椅子的社會和技術層面的探索。”
Guarnaccia每造訪一個國家,就會在那里待上1個月左右,與當地人聊天,詢問他們對“本地椅子”的看法??紤]到自己作為一個“歐洲長大的白人”在視角上的局限性,他一般選擇和當地設計師合作完成一把椅子,盡可能融合當地美學和文化,并嘗試分析環(huán)境如何影響人們對“坐”這一概念的理解。

目前,他一共完成了8把椅子。除了上面這張“中國椅”外,還有“日本椅”、“印度椅”、“巴西椅”、“墨西哥椅”、“俄羅斯椅”、“印度尼西亞椅”和“尼日利亞椅”。

這把由軟皮革坐墊和一體式木靠背的無腿座椅,是專為日本榻榻米設計的,Guarnaccia試圖通過它詮釋“日本極簡主義”。
而以下這把印度椅子,被設計有兩個彎曲的扶手,這是因為Guarnaccia觀察到,即使坐在椅子上,很多印度人也喜歡盤著腿。實際上,直至英國殖民時期,椅子才被大范圍引入印度,而在那之前,大部分印度人都是坐在地上工作、就餐甚至做飯,因此即使有了椅子,很多人仍舊保留了盤腿坐的習慣。


“印度尼西亞椅”由當地藤條制作,這是為了反映當地的產業(yè)——藤條原材料生產是印度尼西亞非常重要的產業(yè)。

“俄羅斯椅”的靈感源自當地人對塑料花的熱愛,一種能在天寒地凍的國度“活下來”的花;而“墨西哥椅”則使用了和當地非常匹配的明亮的顏色。


“巴西椅”被設計成一把坐起來不太舒服的椅子,隱喻當地不太明朗的政治現狀。

全木結構的“尼日利亞椅”,靈感來自拉各斯街道上隨處可見的DIY木椅子,以及位于這座城市的非洲最大木材料市場。
另外,除了和當地設計師合作,這把椅子融合了當地人的“集體智慧”。
每月,Guarnaccia會在當地藝術館或博物館展示做成的椅子以獲得當地人的意見,而拉各斯的市民們就覺得原本的“尼日利亞椅”太簡單,因此,Guarnaccia為這把木椅子穿上了一件blingbling的金屬外衣。

“我們這代人穿同樣的鞋子,聽同樣的歌,看同樣的電影,但是我們是不是用同樣的椅子呢?坐姿是不是一樣”,這樣的好奇,驅使Guarnaccia啟動這一項目,去和全球設計師一起探討全球化對設計、制造乃至建筑設計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