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傷痛是一本書,“打開”來就是教堂的模樣
“在20世紀生活,如同下雨天出門沒帶傘,只有在雨中行走,任雨點打在自己的臉上、身上。然而日子再苦,也還要過?!睗h娜·阿倫特曾經(jīng)這樣形容上世紀人類的境遇。
我們要如何說起20世紀的歷史,才能顯得不過分沉湎于悲痛;才能顯得理性依舊是人類智慧的武器,用它可以戰(zhàn)勝任何陰霾。面對這個課題,許許多多哲學(xué)家、歷史學(xué)家、心理學(xué)家、藝術(shù)家都用盡了渾身解數(shù)?!镀接怪異骸酚美硇灾泻蛻嵟?;《辛德勒的名單》化悲痛為溫暖;《安妮日記》用純真反襯罪惡。關(guān)于那段傷痛的集體記憶,猶太人自己又如何面對、如何銘記呢?

近日,一座造型獨特的建筑出現(xiàn)在烏克蘭首都基輔附近的森林地區(qū)。這里是烏克蘭猶太人的傷心地,1942年9月29日,近35000名猶太人死于納粹黨南方集團軍的槍炮之下,歷史上稱之為“娘子谷大屠殺”。
為銘記逝去的靈魂,烏克蘭政府出資打造了這座猶太教堂兼大屠殺紀念碑。原木木板拼貼而成的外立面,側(cè)面看去像是大開本書籍的造型,如果沒有提示,你能猜到它是一座教堂嗎?

設(shè)計團隊為這棟教堂安裝了人力啟動的絞索裝置,轉(zhuǎn)動墻面上的方向盤,這本“書”就會以中線為軸心緩緩打開,全部展開之后,會形成一個三維立體的方形空間,作為教眾集會的場所。
將猶太教堂概念化為最純粹的建筑類型學(xué),將其設(shè)想為一本書,人們聚集在這里,共同閱讀Siddur(猶太教日常所用的祈禱書)或圣經(jīng)的同時,也在通過對建筑的使用、感受、凝視 ,閱讀這本充滿道德拷問、歷史反思的大書。
絞索裝置看似原始,其實是刻意為之。厚重的教堂大門必須由兩個以上的成年男性教眾合力推動,也符合了猶太教教義中對贖罪、忠誠、團結(jié)等概念的重視。

為了更有效地把建筑和集體記憶聯(lián)結(jié)起來,這座教堂使用的木材全部來自大屠殺附近林區(qū)、有一百年以上壽命的的樹木,因為它們“見證了猶太人的苦難”。

墻壁和天花板上涂畫著一系列符號和圖像。有猶太教的悼文,也有“將噩夢變成好夢”這一類的祝語。天花板上的圖像也盡力復(fù)原 17 、18 世紀烏克蘭境內(nèi)猶太教堂內(nèi)部的裝飾畫風(fēng)格與元素,那些歷史悠久的教堂已毀于納粹的炮火。除此之外,這些符號還有另一層含義:它們復(fù)刻了1941 年9 月 29日夜晚出現(xiàn)在基輔上空的星座,仰望這里的天花板如同回望那個見證大屠殺的夜空,提醒著參觀者銘記歷史的傷痛,避免重蹈覆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