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av无码av日韩av网站,玩弄少妇高潮抽搐在线观看,天天躁日日躁白天躁晚上躁,亚洲av无码潮喷在线观看,无码国内精品久久人妻

《人世間》沒過癮?來看看東北話

1646823296340.png

58集的央視開年大劇《人世間》落幕了,一份份嫉妒戰(zhàn)報(起源于TOPYS的一個專欄)也擺在了眼前:收視率創(chuàng)央視近八年新高;在沒有當紅辣子雞、流量明星、流量大IP加持,主要演員平均年齡超40歲的情況下,豆瓣評分達8.1分;截止收官,首播觀眾規(guī)模近4億;未完播已被迪士尼收購海外發(fā)行版權。

這份戰(zhàn)報,的確夠同行嫉妒一陣子的。

客觀點兒說,《人世間》并非沒有瑕疵。但能賺下一把把熱淚,也絕非徒有虛名。

看似是東北一家人幾十年人世浮沉的故事,實際卻牽動了幾輩人的復雜情感,觸及了大時代的悲歡。上一個把東北故事拍得如此討喜的,似乎還是十幾年前的《闖關東》。

作為一個東北人,這一期的方言,不能說是毫無私心,可以說是非寫不可。當然,我們也想過換一個更清奇的角度切入,想來想去,咱就是說,除了方言,還有什么能包羅地域文化之萬象?

 

一、實用東北話速成手冊AKA

如何偽裝成東北人不被識破

“咱說的就是普通話呀。”大概是東北人對自己最大的誤解。有這種誤會也不奇怪,相比于一說起方言就好像開啟了加密模式的南方同胞,東北話與普通話的語音差異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有一陣子,大學宿舍里還流行過一個小游戲,每人說上一句最有代表性或者最難懂的家鄉(xiāng)話,大家來猜。這種時候,東北人只有摳手指的份兒……憋半天來一句“跛楞蓋兒卡馬路牙子上磕禿了皮了”,稍微有點沖浪經(jīng)驗的人都能輕松破譯。

我依稀記得千禧年之后的幾年里,東北地區(qū)師范類畢業(yè)生中間有過一股南遷熱,目的地以江浙深廣為主,據(jù)說是當年大力推廣普通話,南方中小學急需“普通話標準”的教師所致……這咋說呢,全靠同行襯托吧!

1646825038403.png

另一個誤解,來自于一部分非東北朋友:東北話人人都能聽懂啊,而且,咱也會說!

沒錯,東北話和普通話的界限微妙,幾乎可以互相偽裝到八九不離十,但也不是加上或者減去點“啥、咱、咋”就一鍵換膚的哈。成與敗,全看你的段位。

東北話與普通話最顯著的區(qū)別在于語調,東北人習慣每句話都有重音,發(fā)重音時咬字用力,音調下降。重音有時放在動詞上,經(jīng)典的 “你瞅啥?”“瞅你咋地?”,瞅字都能被東北大哥發(fā)揮出咬牙切齒的氣勢,尤其第二句,除了動詞,句尾疑問詞“咋地”也得加重音,這樣顯得更有底氣。當然,重音放在疑問代詞的情況也很多,比如:你干啥呢?你在哪呢?打成這樣,因為點啥呀?……總之,東北人說話,不興平平淡淡,必須擲地有聲。

1646873558361.png.jpg

除了重音,普通話詞匯在東北話里發(fā)生聲調變形的情況也很多。比如國家的國,一部分東北人會讀成“果”;乘車的乘,有人會讀成四聲;七大姑八大姨的七,經(jīng)常會變成“騎”。還有最常見的“別、還、沒”,不用說,當你的聊友向你輸出“蹩說了”“害能咋地”“妹有事兒”,最起碼也可以斷定TA身邊有東北口音感染源。

假如你耳力較好,發(fā)現(xiàn)“漏洞”就更加容易。當有類似“撫摸(me)”“破(pe)爛” “危(vei)險”“允(run二聲)許”“襖(nǎo)袖子”“吃肉(yòu)”“愛(nài)人兒肉兒”的發(fā)音出現(xiàn),叮!東北話識別成功。東北人可以輕易區(qū)分前后鼻音、hf、nl,卻發(fā)不出一個完美的聲母W或韻母O。

掌握了以上這些小tips,你才算是煉成初級偽裝術。不信,來做個小測試。

動詞:膈應、賽臉、撤、斜楞、淘登、打奔兒、摑(guāi)打、合計

形容詞:埋了吧汰、傻了吧唧、假假咕咕、虎了吧叉、欠兒登、格路、格塞子、硌楞子、老鼻子了、老么卡尺眼……

這些詞的意思,你能猜中多少?

副詞:撒楞地、死目咔嚓眼地、五脊六受、毛楞蹭咣、吭哧癟肚、費勁巴拉、嘶嘶哈哈地、欠兒不登地、整個浪兒、吵吵把火地、舞舞圈圈/扎扎地、瞎目呼哧、嚇人到怪、渾兒畫地、大幺母、栽歪地、禿露反帳、累挺、鬧挺

量詞:杵子、一褲兜子、一乍(zhǎ)、一屁股、一咕嚕、不遠暇、撮子

專有名詞:扁擔鉤(螞蚱)、地蝲蛄(一種蟲子)、哈喇子(口水)、冰尜(gá,冰上陀螺)、嘎啦哈(獸骨做的拋擲玩具)、ne(一聲,形容一個人很橫、不好惹)、嘎咕(奇怪)……

這些呢?

語音沒有門檻的東北話,卻能用詞匯輕易擊垮你。中華書局2013年出版的《東北話詞典》中收錄了14000多條流傳于黑吉遼的特色詞匯,而這,還是不完全統(tǒng)計。

1646825827764.jpg

這些分開幾乎都認識,湊在一塊兒就讓人蒙圈的咒語也并非沒有破解之法。

拆解法:

借用印歐語系的拆解法,其實大部分東北方言詞匯,只要找到“詞根”,謎底基本也就揭開了。舉例:“扒拉”其實是一種肢體沖突,約等于用手推搡;“白楞”的奧義在于白,即對著某人翻白眼,引申為看不上或挑釁,上個經(jīng)典語境:

老師:“為啥打架?”

學生A:“他白楞我。”

學生B:“他先扒拉我地?!?/p>

1646825474665.png

類似的,不遠暇就是不太遠;老么卡尺眼的關鍵字是老,是說某人上了年紀,多用于貶損、玩笑或自嘲;假假咕咕的關鍵字是假,形容某人不實在,假客氣;欠兒登重點在手欠的欠;整個浪兒就是整個;瞎目呼哧即不長眼或走路不看道;費勁巴拉就是說話辦事不痛快;吵吵把火形容某人很吵鬧、不消停;鬧挺和累挺里“挺”都無表意作用,就是吵鬧和疲憊的意思;毛楞蹭咣只需要看毛楞二字,而毛楞的重點在于“毛”,即說一個人毛手毛腳,做事不穩(wěn)當。

整體意會法:

有人覺得東北話特別生動鮮活,一方面是因為東北話里有大量本身就帶有飽滿情緒的形容詞、副詞;另一方面,也與東北人愛捕捉生活場景里的聲音形態(tài),再以擬聲表達出來有關。

比如:歘chuā,形容某種快速運動狀態(tài)中的物體或人經(jīng)過,空氣短促微小的震動;咣咣地,很明顯了吧,物體碰撞的聲音;嗷嗷好,好到讓人想尖叫;嘎嘎冷,凍得人想哭;忽悠一下子,即某人在受到重創(chuàng)時,覺得天旋地轉的狀態(tài)。還有,一杵子即模擬某人出拳打人的姿態(tài);舞舞圈圈形容某人手舞足蹈;吭哧癟肚形容一個人說話或做事費勁,不痛快。

1646873456096.png.jpg

好了,以上僅是個人經(jīng)驗與負責任的總結哈,點到為止。畢竟所有方言中都存在大量只能死記硬背,或者以魔法解釋魔法的存在。不想死記硬背的話,那只好多處點東北朋友、找找語境了。

 

二、粘豆包兒、涮鍋子、鍋包又和格瓦斯

堪稱造詞狂魔的東北人,哪來的那么多靈感呢?

如果你仔細翻翻東北的地域史,就不難明白。以山海關為界,黑吉遼地區(qū)自古就是中原漢民不愿涉足之地,有“關內(nèi)關外兩重天”的說法。一方面,長冬苦難的氣候條件并不利于作物生長,不適宜農(nóng)耕文明的漢民族,只有被流放發(fā)配的犯人或守邊將士才迫不得已在此長住;另一方面,早在漢人大規(guī)模遷居之前,曾有烏桓、鮮卑、高句麗、蒙古、契丹、女真、滿族先后在此盤踞,剽悍的游牧民族也對漢人的生存造成巨大威脅。

遼朝之后,中原漢人因戰(zhàn)敗被俘、躲避災亂饑荒等原因開始大量涌入東北地區(qū),也帶來了漢民的語言、文化和制度,文化的相互影響融合也在東北方言中留下了明顯的痕跡。

如今,東北方言中女性稱呼丈夫的兄長為大伯(bāi)子,醫(yī)生又稱大(dài)夫,其語音變調都來自女真語對漢語的借鑒和變形。滿語中不分平舌翹舌的發(fā)音習慣也影響了東北部分地區(qū)。松花江這一名稱也直接借用女真語,松花在女真語中是“白色”,即白色之江;遼寧北部縣城昌圖,其名字來源于蒙語,意為綠色草原;吉林原被滿人稱為吉林烏拉,吉林在滿語中是“沿……”之意,烏拉則是江,原因是松花江穿城而過。

1646878281196.jpg

除了地名,東北的飲食文化也能看到受少數(shù)民族先民影響的痕跡。

如果讓東北人說幾樣一說起就能勾起家鄉(xiāng)味的食物,粘豆包必不可少。這種由糯米磨成粉做皮,以紅豆煮熟搗碎為餡的主食可作冬儲食物,蒸熟后冷藏,再吃時可以快速加熱。因其便于外出打獵時攜帶,最早就流傳于興安嶺一帶的少數(shù)民族之間。

女真人也以游牧打獵為生,最早的火鍋是女真人在外打獵時的野餐。女真人隨身攜帶陶罐和食物,到一處先點篝火,給陶罐灌水,食物邊吃邊煮,既可果腹又能御寒。這種吃法隨清軍進入關內(nèi),逐漸演化出今天的涮羊肉。而在東北,火鍋或涮羊肉有另外一種叫法——涮鍋子,也是延續(xù)了古早的叫法。

滿清入關后,因東北為龍興之地,掌權階層曾將大量漢民北遷墾荒,這一時期就是中國歷史上三大移民浪潮之一——闖關東的起點。

據(jù)統(tǒng)計,整個清代遷入東北的近千萬人口中,山東人占700萬;至解放前,東北的3500萬人口之中,有2000萬為山東人或山東人后代。山東人的飲食習慣也極大影響了東北地區(qū),魯菜以“蔥醬、咸鮮”為主,而流傳于東北地區(qū)的特色菜溜肉段、地三鮮、鍋包肉無不醬汁濃郁,咸香下飯。

除了山東,近代史上對東北地區(qū)民風民俗影響較深的當然少不了俄羅斯。自17世紀末,中俄邊境開始通商,東北因處于兩種文化交融的最前線,至今仍保留許多歐陸風格的建筑。哈爾濱最著名的索菲亞大教堂就是由俄國茶商出資,仿照拜占庭式教堂建成的。

1646879208743.jpg

80、90年代生人的東北小孩,幾乎都喝過一種叫格瓦斯(后來娃哈哈也出過一款)的汽水,格瓦斯在俄文中是“發(fā)酵”的意思,就是說這種飲料是以面包發(fā)酵得來。含微量酒精的格瓦斯口感酸甜適中,氣泡豐富,最重要的是便宜大瓶,在可樂還是奢侈品的年代,它才是小孩兒們觸手可及的快樂。

類似的還有“里道斯”“大列巴”,前者是俄語“紅腸”的意思,如今也已經(jīng)成為哈爾濱特產(chǎn)中的一個品類;“大列巴”即面包,直到現(xiàn)在依舊在黑龍江部分地區(qū)延續(xù)使用。

說回問題本身,東北的方言詞匯之所以如此豐富,和移民通商、多重文化交匯有直接關系。這種數(shù)百年來不間斷地接觸,就形成了以表音表意系統(tǒng)完善的漢語為基礎,不斷融合和再生的東北方言。

 

三、文藝復興:被凝視的傳奇與浪漫

1646879499218.jpg

三年前,一首《野狼disco》帶火了“大背頭、BB機、舞池里的007”的東北老舅形象,這首歌的創(chuàng)作者寶石Gem在接受采訪時半開玩笑地提出了“東北文藝復興”這樣一種說法。

和所有網(wǎng)生詞匯一樣,它起初并不存在清晰的定義,相比于概念,更像是網(wǎng)民集體打造的某種情緒圖騰,自嗨的時候拿來說一下,吐槽的時候也拿來說一下。假如這類詞匯所包含的現(xiàn)象能夠在現(xiàn)實中不斷得到印證,那它的壽命或許還會長一點,否則可想而知。

《野狼disco》之后,去年的《漠河舞廳》也收獲了不錯的聲量,被戲稱為東北文藝復興三杰的80后沈陽作家班宇、雙雪濤、鄭執(zhí)過去兩年里也都有不錯的作品問世。除了問鼎文學獎項,雙雪濤小說改編的電影《刺殺小說家》和《平原上的火焰》,從卡司和宣傳力度看,應該是受到發(fā)行方重視的。而鄭執(zhí)的《生吞》、《仙癥》,班宇的《冬泳》也先后傳出影視化的消息,《仙癥》改編的《刺猬》更是請來葛優(yōu)葛大爺出演靈魂人物“大姑父”,主人公小磕巴則由王俊凱飾演。

細數(shù)這些現(xiàn)象,再加上今年的《人世間》、前幾年的《鋼的琴》《白日焰火》,東北題材的文娛作品的確交出了比過去二十年質量更高、類型主題更加豐富的一份答卷。“東北文藝復興”也就自然而然成了壽命比較長的那一類。

小說原名為《平原上的摩西》,影視化之后被改為《平原上的火焰》

但是,它讓人興奮的同時卻也讓人迷惑。復興的前提是衰落,東北文藝衰落過嗎?再往前推一步,假如刨除粗制濫造和不斷自我復制的喜劇梗,它曾經(jīng)興盛過嗎?

當然,這并不是說喜劇就是沒有價值的。近二十年的流行文化視野里,東北題材大量出現(xiàn)在小品、二人轉、速食喜劇(刻意并且只能帶來生理性好笑的那類喜劇片)、短視頻、直播等文娛內(nèi)容中。“笑”或者說“幽默”,作為地域文化的一種特色呈現(xiàn)形式,這件事本來無可厚非。但是在資本和內(nèi)容傳播渠道的裹挾之下,原本自然流露的生活狀態(tài)和創(chuàng)作情緒逐漸變成精神內(nèi)核貧乏、不斷反芻而失去滋味的娛樂垃圾,東北和東北人也在這個過程中被符號化,卻是讓很多東北人意難平的。

如果不加上文藝二字,問題其實就簡單得多。我們來看幾組數(shù)據(jù)。

據(jù)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2010-2020年,東北地區(qū)人口總數(shù)銳減1101萬,與東部、中部、西部地區(qū)相比,十年來人口下降最多。

2021年全國31個省市人均GDP排名中,東三省中實力最強的遼寧排名第16,吉林排名25,黑龍江排名30。而在人均可支配收入排名中,黑吉遼三省均低于全國平均數(shù)。

曾經(jīng)作為重工業(yè)基地,共和國長子的東北早已衰落,并且持續(xù)衰落著。更嚴峻的現(xiàn)實是,人口大量外遷、人才不斷流失,制度革新遲滯緩慢,缺乏高科技或高產(chǎn)能的產(chǎn)業(yè),地理位置優(yōu)勢微弱的東北,連它養(yǎng)育的子子孫孫都覺得希望渺茫,何談復興。

而要拋開這些談東北文藝復興是不太可能的。因為只有在于現(xiàn)實中衰落的背景下,才好談論那個在文藝作品里,在周遭凝視的目光中,在漂泊在外的千萬人的鄉(xiāng)愁中,被審視和認同出來的浪漫東北或傳奇東北。

雙雪濤、班宇、鄭執(zhí)這三位,假如你看過他們的小說,就會明白《人世間》里周秉義在光字片家門口遭遇搶劫的小橋段并非可有可無,它真實地反應了被編劇一筆帶過的“下崗潮引起的社會動蕩”和所謂“改革的陣痛”。這種后坐力作用到了那一代人身上,然后通過各種隱微的方式,也作用在他們的后代身上。

1646826478693.png
《白日焰火》里廖凡飾演的男主和王學兵飾演的嫌犯在冰上追逐

雙雪濤在《北方化為烏有》里寫過一個國有企業(yè)改革期間,工人與廠領導因利益糾紛發(fā)生血案的故事;他的《平原上的摩西》和班宇的《槍墓》都是對當年震驚全國的“三八大案”的藝術加工與重現(xiàn);而鄭執(zhí)的《仙癥》里,一生格格不入于周圍人的大姑父,與其說是患有精神疾病,不如說只是被現(xiàn)實中的失意和重負壓垮的那一輩東北男人的縮影。

為什么被再次凝視的東北書寫,有如此多暴力、傳奇、失意和悲傷的元素出現(xiàn),而又如此受人推崇?

一方面,人們當然天然愛故事,愛傳奇故事,尤其愛情節(jié)有血有肉、情緒真實飽滿的故事。恰巧,受到種種不可撼動和逆轉的因素激發(fā),東北這片土地能夠提供的素材比較多。

另一方面,無論是喜劇的東北、荒寒的東北、悲情的東北或是韌草一樣不屈的東北,它提供的都是一種既差異又互通的文化景觀,新鮮刺激又真實可親。

有人會說,還有一個原因:東北話天生適合講故事,代入感強?;蛟S沒錯,也或許不夠準確,到底如何,大家伙兒自行體會吧!

 

 

 

你可能對這些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