爛尾事故是如何傷人的?|清單

說起來也巧,最近我的個人生活發(fā)生了兩件比較互文的事情,圍繞著中韓兩國觀眾共同的PTSD事件——韓劇《二十五,二十一》迎來男女主角最終分道揚鑣的大結局,韓網(wǎng)那邊批評聲四起自然不用說,令人驚訝的是中國社交媒體平臺罕見地出現(xiàn)了把韓劇編劇罵上熱搜榜的現(xiàn)象。
我回想起上一次這樣大范圍出現(xiàn)“爛尾傷人事件”剛好是去年的這個時候,連載時間長達13年的日本漫畫《進擊的巨人》在第139話留下令人驚愕的爛尾后,巨人粉“罵”了作者諫山創(chuàng)一整年。而我作為這兩部作品的觀眾/讀者,深感自己一個傷疤還沒好,又得到了另一個傷疤。
當我最近慢慢從《二十五,二十一》的結局中緩過來時,剛好讀到了日本編劇坂元裕二的自傳性作品《劇作家》,其中有一篇訪談提及了《追憶潸然》的結局,他問制作組“如果雖然分手了,但彼此都過著幸福的時光哦,這樣的故事不行嗎?” 卻遭到全員反對:“不可以!” 坂元裕二的心聲和制作組的反應與《二十五,二十一》的編劇權度恩及其觀眾的狀態(tài)極其相似,只不過權度恩在觀眾高呼著“不可以!”的情況下毅然決然地選擇一路走到黑。

我在上文形容爛尾是一次PTSD,我思考過這是否言重了,因為創(chuàng)傷后應激障礙在病理上的發(fā)病基本條件是個體經(jīng)歷重大創(chuàng)傷性事件,比如目睹死亡。
但我又想,在如今人們需要高度依賴文化產品得到精神滿足,在故事中寄托了大量個人情感的情況下,當作品承擔了娛樂功能之上更大的時代意義、觀眾的內心訴求,那么它的爛尾、崩塌確實可能成為心理層面上程度不一的創(chuàng)傷性事件。就像有的觀眾無法接受《二十五,二十一》的前期劇情帶來了一種打動人心的巨大力量,卻被結局否認、推翻這一切。
本著獨自痛苦不如大家一起療傷的原則,我在本期清單邀請了我們編輯部其他伙伴一起分享(控訴)自己經(jīng)歷過的爛尾事故。
這可能是一份避雷、拔草清單,也能是一份種草清單。如果有共鳴我們就一起抱頭痛哭,如果踩到了你的雷點也無需向我們尋求情感索賠,畢竟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很多時候并不相通,大家對爛尾的定義也各不相同。如果以下內容讓死去的回憶再次“攻擊”大家,十分抱歉,閱讀需謹慎。
(再次溫馨提示:本期清單有劇透,且十分主觀、公報“私仇”,謹代表編輯個人意見,尊重每位觀眾都有自己的看法,拒絕罵戰(zhàn)。)
《進擊的巨人》
諫山創(chuàng),把我們獻出的心臟還來??!
傷情鑒定:??????????
傷者:巨魚
時光飛快,日月如梭,《進擊的巨人》爛尾已經(jīng)一周年了,巨人粉也罵了諫山創(chuàng)一周年啦!
如果我們的讀者里有巨人粉的話,你們是叩問自己為什么把13年青春交給諫山創(chuàng)?還是期待動畫版的制作公司MAPPA逆天改結局?轉身補齊《鋼之煉金術師》?無論是哪一種,誰都無法否認,地鳴已經(jīng)發(fā)生,世界上80%的人口被艾倫毀滅,巨人之力也消失了,艾倫死去,我們被諫山創(chuàng)傷害了是不爭的事實。
作為一個歷時多年才出現(xiàn)的驚天大爛尾,《巨人》讓讀者深惡痛絕的爭議點有很多,如作品主題從自由變成愛情、主角團紛紛ooc(人設崩塌)、伏筆沒有回收等問題,已經(jīng)有許多巨人粉在過去這一年當中談過無數(shù)次了,在這里我僅談傷我最深的點——性別意識的矛盾。
作品前期所表現(xiàn)出的性別平等意識是我給許多朋友安利這個作品的重要理由之一,大部分角色都沒有被施以強標簽的區(qū)分,就拿主角團來說,甚至有三笠、阿尼、韓吉這種能力超強的女性角色。在戰(zhàn)斗中男女角色都有相當出彩的表現(xiàn),性別沒有成為劇情推動或人物塑造的理由。

然而,在結局以及接近結局的篇幅里卻有相當多對劇情發(fā)展而言完全沒有必要、甚至直接導致人設崩塌的書寫:
女王希斯特利亞作為一個女同性戀且此前有過一個完整愛情故事的角色,卻在結局中和一個未知身份的男子成立家庭、生育孩子,諫山創(chuàng)如此安排以及大量的讀者猜測女王老公的表現(xiàn)實則沒有尊重希斯特利亞這個人物。
而萊納作為一個除主角艾倫之外別刻畫得最多最細的男性角色,諫山創(chuàng)僅用結局中短小的一格畫面就摧毀了他所有的一切人格魅力——收到女王來信的眾人一起讀信,此時萊納以相當猥瑣的表情聞著信紙上屬于希斯特利亞的味道。
另外,同樣也是女性的始祖尤彌爾甘愿受到弗里茨網(wǎng)虐待、甚至為他擋槍、繁衍后代的理由也是眾多讀者期待在結局看到的其中一個解答。當我們以為這是奴性、這是斯德哥爾摩綜合癥,沒想到,諫山創(chuàng)將一切歸于“愛”。
最令人氣憤的當屬艾倫和三笠之間的結局。而當主角團眾人都開始了新生活,三笠依然穿著來自舊日的衣服,守在艾倫的墓碑前——如艾倫所愿成了一個對他矢志不渝的女人。諫山創(chuàng)化身女德代言人,讓一個強大的女性為一個(突然)以自我為中心的男人活守寡。哪怕一點,哪怕一點能看到三笠重新開始擁有自己生活的希望都不給我們呢。

《巨人》爛尾了,在憤怒和失望之余,我心里更多的是一種惋惜,眼睜睜看著一部可能成為21世紀神作的作品,跌下“神壇”,最終成了笑話,只剩下人們還會津津樂道的梗,“萊納你坐啊”、“這孩子打小就自由”……以及你我偶然會碰到的搞笑表情包或梗圖罷了。
若我說諫山創(chuàng)他格局小了,我這是給他挽尊了,若我說諫山創(chuàng)就是故意把結局寫成這樣惡心讀者,那我既認可了我尚且是一個心理健康的正常人,同時也不得不承認第139話之前的《巨人》曾給你我?guī)淼男撵`震撼不過是為了結局這一刻。
《盜墓筆記》
坑王駕到,誰與爭鋒
傷情鑒定:????????????
傷者:??

已經(jīng)不記得當初是怎么入的《盜墓筆記》的坑了,只知道它其實不是坑,而是個篩子,完全沒可能填好的那種。南派三叔的做法生動詮釋了「挖下的坑填不上,那就再挖一個轉移一下注意力」這招有多好用,以至于到后面可能他自己都忘記到底有多少個嗷嗷待填的坑了。
但是互聯(lián)網(wǎng)有記憶。從2006年開始連載的盜墓系列,共出版八部九本(最后大結局分了上下),最后一部上市之前,出版社聲稱“將一一揭開此前7冊中埋伏的各種懸念”,可至今,你去搜《盜墓筆記》,后面永遠會跟出四大未解之謎,八大未解之謎,十大未解之謎,比如:二十年前的南??脊抨犜诤5椎降捉?jīng)歷了什么?吳邪的發(fā)小老癢到底是怎么做到自我復制的?悶油瓶在云頂天宮的青銅門后面到底看見了啥?真正的三叔吳三省通過隕玉去了哪兒?……以至于催生出一大票傳道解惑的“盜學家”和各種腦洞大開、讓人笑掉頭的段子。

有人說,《盜墓筆記》火起來完全是因為無知少女磕CP。我個人認為這種評價非常不中肯,假如你是原著粉,你就知道它完全是奇幻題材包裹西游記的內核——闖關、打怪、解謎、革命友誼,頂多算個男頻爽文,明晃晃搞基賣腐都是影視化之后的事了。
雖然被“坑”了很多年,但回想整個追文過程,不得不承認作者的想象力、人物塑造能力、語言風格放在網(wǎng)絡文學中也算是金字塔頂部的那一批。至于何以爛尾到今天這個局面,淺分析一下,應該和網(wǎng)文的生產機制及資本化運作有關。只希望,后面出來的網(wǎng)文大大們,碼字有良心,挖坑需謹慎。
《殺死伊芙》
伊芙?jīng)]死,我死了
傷情鑒定:??× N
傷者:Cecilia

有多少人看了《殺死伊芙》第四季后PTSD到現(xiàn)在還走不出來?(害怕悲劇重演/我的命中命中/越美麗的東西我越不可碰)
一個不具備正常情感,對社會規(guī)則蔑視的女殺手Villanelle(小變態(tài))和一個看似正直善良、敬業(yè)愛家的女特工Eve,卻在“貓追老鼠”的游戲中,被彼此相似的靈魂吸引。在前三季中,堪稱完美的人物性格塑造和值得揣摩再三的臺詞和細節(jié),讓大家“入戲太深”。但是這種“入戲”,并非完全源自劇情或演技,更多是因為很多人都在她倆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因為它披著“姬情”的外衣探索了很多問題:人存在的意義到底是什么?愛是什么?我是誰?
在Eve和Villanelle充滿張力的對抗下,其實是兩人深埋的欲望,映射出的也是自己潛意識里對某種生活的向往。正如小V渴望的normal nice life,Eve渴望的危險與反常規(guī)。很多時候,我們都被社會規(guī)訓了,過著不像自己的生活,這種自我背叛何嘗不是一種罪過?所以我們愛上那個“期待的自己”,直到遇到,自己的生命才得以被“救贖”。
故事結局,小V死了,徒留終于認識了“自我”卻終將面對虛無人生的Eve,這不是爛尾是什么?導演仿佛在告訴大家:追求純粹的自我終將導致毀滅。觀眾從來不是不能接受BE,只是痛恨無法邏輯自洽的為了結局而結局,差評!(對了,小說有真實結局,大家快去補上這顆糖)
《后翼棄兵》
大女主戲?這不還是“男頻式”敘事嗎?
傷情鑒定:????
傷者:牛肉湯

我?guī)е@樣的期待打開這部?。贺愃埂す勺鳛榕云迨郑褚黄兴洪_男性壟斷的國際象棋世界。我好奇,她的生命軌跡,她的職業(yè)征途;她的敏感、脆弱、糾葛、痛苦、快樂、幸福。被安雅的美麗、服化道的考究、鏡頭的優(yōu)秀吸引著看下去,但越往后看,哈蒙的登頂氛圍烘托得越熱烈,我的心就越?jīng)觥?/p>
頂著“大女主戲”的名頭,卻一點都沒有展現(xiàn)出貝斯·哈蒙作為人的成長線哇。我看到的反倒是靜止——我在孤兒院,我下棋很牛;我酗酒嗑藥,我下棋淺輸一下,但不影響我牛;我很多男人, 他們讓我下棋更牛;我去蘇聯(lián),我下棋最牛。每當哈蒙遇到困難,我想,這總歸深入刻畫她是怎么解決問題,又獲得了什么成長的了吧。但次次都是一筆帶過,某個工具人從天而降,解決了問題,哈蒙又贏來了勝利。
更令我失望的是,哈蒙作為女性棋手挑戰(zhàn)男性壟斷的國際象棋世界,想必會遇到很多不為人知的歧視與刁難,但劇里對此的表現(xiàn)竟只是幾個男性棋手驚訝眼神的鏡頭。以女性身份的特別為噱頭,卻不刻畫她的特別之處?她的征服,難道只能局限于床上?更別提最后一集比賽解說員的臺詞竟還貶低了真實世界的女性棋手諾娜·加普林達什維利(Nona Gaprindashvili)的職業(yè)成就。

正如戴錦華老師所說,如果只是“更換了角色的性別身份,但絲毫沒有改變故事的權力邏輯”,那這些披著大女主皮的男頻劇不過是迎合有消費能力/欲望的女性而生產的工業(yè)幻夢,是“花木蘭式”的糖衣炮彈。“我一直寄希望于,女性生命經(jīng)驗所累積的歷史,能夠成為另外一種資源,成為面對由男性主導的現(xiàn)代文明的一種完全不同的力量?!本烤故裁床攀恰按笈鲾⑹隆?,please,創(chuàng)作者們,觀眾們,格局可以再打開些。
《請回答1988》
除了明確的愛,我還想要一以貫之的人設
傷情鑒定:??????
傷者:55614位豆瓣網(wǎng)友
如果你現(xiàn)在想再重溫1988,我只奉勸一句:關掉彈幕。
原因無他,幾乎每一幀都有人說“記住了,這里是伏筆”。知道結果再看過程,就會把有笑有淚有血有肉的群像劇弄得像刑偵懸疑劇——不過你我彼此都理解,這是被編劇搞崩心態(tài)之后的PTSD。

爛尾AKA虎頭蛇尾AKA高開低走。1988毋庸置疑符合“高開”,以雙門洞四個家庭兩代人的柴米油鹽為切口,描寫了他們作為普通人在迎擊生活時的軟弱性和暗藏的英雄主義,感情飽滿且真摯。但說“低走”也不冤枉,劇本節(jié)奏突然從娓娓道來的步調開始快進,愛情線又無法自洽——也許你也會和我一樣,想打電話給廢水處理廠火速回收之前流下的一噸眼淚。

拆我CP可忍,人設混亂不可忍。說到人設的一致性,還得又說回“猜老公“部分。中年阿澤的討厭之處就在于,他雜糅了狗煥&阿澤兩人性格的缺點,又有極強的斷層感。前半部分盡力從整體氣質(如肢體習慣、語言語氣、表情變化)模仿少年狗煥,后半部分又僅憑名人身份、會抽煙這種極大變量的特征強行變?yōu)榘?。極大地影響了阿澤這一角色的塑形,將他從一個內心os都極少、幾乎沒有第一人視角的角色,快速扭轉到故事中心。讓觀眾觀感大大折損,變得傷仲永:原來一個如此內斂鋒芒的溫柔之人,日后也會變得如此頹喪且不拘小節(jié),實在有些WTF。

同時,前十幾集拼命暗藏在犄角旮旯的深情,到了后半部分突然像清理抽屜一樣被快速且直白地倒了出來,更多的不是終成眷屬、磕到CP的感動,而是“非要給一個答案”似的憐憫。豹子女士的生日宴像是畢業(yè)典禮的預演,而善宇寶拉的婚禮就像是在學生證上正式蓋上“失效”,句號已經(jīng)畫完,為什么要多加一個可有可無的“完”字呢?
《迷霧》
啊,讓我下定決心再也不追韓劇
傷情鑒定:??????????????
傷者:毛毛.G
在看劇這件事上本就一直奉行“養(yǎng)肥了再看”的我,在經(jīng)歷了韓劇《迷霧》之后,更是留下了嚴重的追劇ptsd,發(fā)誓以后看劇,不是“完結+好評”的劇,堅決不看。
要說《迷霧》,真的算得上開局非常驚艷了,懸疑案件為線索,當中又牽扯出權錢交易、新聞正義等社會議題,大女主的設定,再加上金南珠颯爽的氣質,開播沒多久就早早預定2018年最佳韓劇的位置,甚至被網(wǎng)友冠以“神劇”名號,也成功吸引我的注意,讓我決定放下信奉已久的追劇原則,開始每周蹲著等它更新。

其實,《迷霧》要是能堅持在權謀斗爭上走到底,相信會是一部非常成功且具社會意義的劇。但,衰就衰在,韓劇還是太愛談戀愛了。前期還是神擋殺神佛擋殺佛的干練女主,到后期怎么就變成了一個要靠男人的弱女子?

人設崩塌我能忍,但作為整部劇核心的懸案,在真相揭曉的那一刻不能說是毫無新意,只能說是讓人失望透頂,甚至有點想笑。它不僅極大弱化了前面濃墨重彩書寫的權謀斗爭的兇險,還將整部劇的立意一下拉低到平均線之下,并且讓人覺得自己的智商很不被編劇尊重。
總之,《迷霧》已被我深深刻進記仇小本本,逢聊爛尾劇必要拿出來吐槽一番。當然,它也有一點點“貢獻”,那就是讓我記住了教訓,以后追劇要更加更加謹慎。
《二十五,二十一》
到頭來,只有觀眾被留在那年夏天的隧道里
傷情鑒定:????
傷者:羅希度媽媽粉

最后還是來說一下《二十五,二十一》吧,但我的傷情鑒定指數(shù)之所以只有兩個心碎emoji,是因為我是在明知道這是一個傳統(tǒng)意義上的BE的情況下再觀看的,心理上得到了一定的緩沖,最終接受現(xiàn)實并“復健”成功。
開局表現(xiàn)亮眼又如何,最后還不是被編劇“插了一刀”。《請回答1988》中“猜老公”的玩法在《二十五,二十一》中已經(jīng)不再適用了,猜了十幾集羅希度女兒的爸爸是誰的觀眾到最后看到BE只有無盡的背叛感。劇情前期有太多指向HE的蛛絲馬跡,也有許多證據(jù)鋪墊了BE,編劇的猶豫和曖昧模糊的線索讓觀眾在希望和失望之間浮浮沉沉,最終在BE的谷底不得翻身。
即便我嘗試合理化編劇權度恩的寫作初衷是寫一個以青春為主題的作品,愛情只是一種伴隨發(fā)生但不一定會永恒的失去,可她卻依然讓主角團的友情淪為只在某人的葬禮上才難得見一面的交情。
個人最不解、最無法接受的是,編劇借中年羅希度之口否認了整部劇大篇幅描寫的青春歲月——41歲的羅希度和女兒的聊天中表明她并不記得那場來之不易的特別修學旅行,明明那是一個少年羅希度渴望持續(xù)到永遠的美好夏天;結局中,中年羅希度面對失而復得的日記本,站在回望青春的路口卻說出“我曾一度誤以為自己擁有了愛情和友情”,否定了往昔的美好,也殘忍地打了觀眾一巴掌……
請問編劇,如果羅希度都不記得了,我們觀眾又何必掏心掏肺地為主角團那燦爛得讓人嫉妒的青春回憶而惋惜呢?

除此之外,主角團其他角色的人設崩塌也是令人傷心的原因。比如,高中時期的班長、學霸池升婉,在自己創(chuàng)辦的地下電臺中有許多大膽、有遠見的表達,甚至敢于為了朋友反抗學校老師的體罰,不惜因此自行退學,但長大后的她卻徹夜買醉、清晨才回家,工作狀態(tài)很頹廢,個人結局的落點竟然只是重逢過去暗戀自己的聽眾。
請問編劇,你寫一個如此理想的女性形象但最后又讓她陷于平庸,難道只是想告訴我們現(xiàn)實和理想是割裂的嗎?

復旦大學社會學副教授沈亦斐曾在某次演講中提出,韓劇有爛尾的問題,因為它只提出了問題,并不能解決問題,韓劇中主角遇到對的人并和愛人走向happy ending其實并不能解決人、尤其是女性在現(xiàn)實生活中遇到的問題,觀眾需要在劇情中看到新的可能性。
《二十五,二十一》也有同樣的問題,它提出了愛情和現(xiàn)實要如何權衡的問題,記者如何處理好新聞倫理和個人私生活的問題,卻沒有告訴我們解決辦法,或者試圖給出一個可以為之一試的構想,甚至還留下一個令我們失去勇氣和希望的結局,讓我們不知道如何面對現(xiàn)實生活的種種困境,看到不到任何可能性:“哦,原來長大了就會放棄當初的理想”、“愛情不值得一提,再相愛也無法克服任何困難”……茫然失措的觀眾只能把編劇罵上熱搜了(不是。
在大結局中,中年羅希度揣著日記回到隧道和當年的白易晨和解了、也道別了,原來,只有我們觀眾被留在那個隧道里、那個激動得喘不過氣來的仲夏之夜里。
但話又說回來,雖然我們今天在吐槽爛尾,但為了避免爛尾而過于謹慎真的好嗎?
不得不承認,進入一個作品并投入大量時間和感情確實存在風險,但我們真的要完全回避這些或好或壞的意外體驗嗎?如果我們只看提前知道結局走向的電視劇、只讀標簽化的文章……的確能提醒了我們避雷、避免浪費時間接受不喜歡的作品,但是不是也同時壓縮了我們對于作品的想象空間和期待。
當觀看和閱讀成了一種“按需治療”、“把脈抓藥”的行為,可能會導致讀者自行限制了自己獲取信息的范圍,僅在自己的舒適區(qū)內獲得滿足,或者創(chuàng)作者能有針對性寫作但卻難以獲得更廣泛的受眾的局面。
雖然我們討厭爛尾,完整地保證一部作品的質量是對每一個創(chuàng)作者的要求,但今天我們這一代觀眾/讀者是否也許需要具備一定的承受爛尾的心理能力呢?這對觀眾自身和整個行業(yè)都是有利的。
我們可以在沒有心理余力的情況下選擇自己熟悉的內容,不會冒險,獲得在預期之內觀看感受,與此同時,我們是否可以多一些歡迎創(chuàng)作者進行嘗試的空間呢?只有當嘗試變多,我們既為好內容投票,也理性拔草那些差強人意的作品,長此以往,觀眾選擇的余地也就變得更多,市場中的品類也更加多元化了。
以上只是爛尾世界的冰山一角,如果你還有更多想要吐槽的內容,可以移步chatchat話題,我們一起聊聊。(戳此直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