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紐約Mmuseumm博物館,三個人的世界都太擁擠
“今天的我們?yōu)槭裁词沁@個樣子的,部分的答案要從過去尋找”——這是歷史學家對于博物館存在意義的定義。但是這個答案是否一定藏在大部頭里?恐怕未必。這世上似乎存在著一些小角落,容納著大眾平時根本不會見到的小東西,從另一個維度敘述著歷史、生活的樣貌。

一個讓你觀看和思考、以及觀看且不思考的地方
在紐約唐人街的Cortlandt Alley,藏著一間稍不注意就會錯過的迷你博物館Mmuseumm。小小的白色空間加之被鐵銹與涂鴉大片覆蓋的簡陋樣式,實在是與我們熟悉的博物館的恢弘敘事大相徑庭,令人不敢相信博物館也可以建成這樣。(看,光從樣式就開始打開你的視野了)
這間博物館的前身是一部貨運電梯,高和深度都分別約為1.8米,總面積大概1平米左右,只能勉強容納3個成年人。

「A place to look and think and look and not think.」(一個讓你觀看和思考、以及觀看且不思考的地方)這行好像繞口令似的文字,就是博物館官網(wǎng)上對自身展館唯一的介紹。所以到底是要思考還是不思考?這其實也是Mmuseumm創(chuàng)辦人Alex Kalman選址于此的用意。

在Alex選擇工作室時,房東曾給他看過這間廢棄的貨梯,Alex覺得空無一物的景象很像一個白色小盒子,而穿過充滿歷史痕跡的門,又像進入了另一個世界,于是當即決定把這里改造成博物館。
Alex想要借此做一個實驗,以鼓勵好奇心和批判性思考:“很小的博物館可以做到很有名嗎?博物院可以出現(xiàn)在意想不到的地方嗎?這樣可以對未必充分利用的廢棄空間進行復蘇嗎?博物館可以不收藏藝術(shù)品嗎”?
決定后,Alex找來建筑師著手改造,并用傳統(tǒng)博物館的設(shè)計美學進行溝通——紅色絲絨展板、玻璃柜、展品照射燈等。通過簡單的裝飾,這個原本被廢棄的空間竟先后被《紐約時報》、《CASA BRUTUS》等媒體報道,成了紙醉金迷的曼哈頓區(qū)里一道特別的風景。
在一個物品里思考整個世界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一種體會,逛博物館時由于整個展館太過肅穆與空曠,所有展品都突然陌生、遙遠起來。如果要探尋某件展品的歷史,必須得拿出一部藏書,大動干戈地深究下去,才對得起這氛圍感。久而久之,逛博物館不僅不享受,反而成了有心理負擔的事:好好看吧,太過負累;走馬觀花吧,對不起時間與票價。

但是在Mmuseumm,你大可以像小孩子似的伸出手指,挑起眉毛,饒有性質(zhì)地問身邊人:“這是什么?”。
從2012年開展起,展覽主題與物品千奇百怪。例如令人聞風喪膽的伊斯蘭國ISIS的貨幣、迪士尼兒童防彈書包、死囚犯最后一餐的小票、囚犯自制的骰子、還有許多人最后收到的已故親友的對話截圖等。其實從展品中不難發(fā)現(xiàn),Mmuseumm試圖用最日常的生活物件來引發(fā)觀眾對社會議題(恐怖襲擊、兒童、犯罪……)的關(guān)注。(以下列舉部分,若有興趣,請移步官網(wǎng):Mmuseumm)



這種展覽方式和近年來英國V&A博物館的「快速回應收藏」(Rapid Response Collecting)頗有類似,比起古典名物,更著重展覽能即時回應當前發(fā)生的大事的物品。不過不同的是,Mmuseumm在展覽主題上不會聚焦特定歷史,只關(guān)注能啟發(fā)思考、揭露真相的物品。值得一提的是,Mmuseumm的某些展品收藏也曾被V&A博物館借去展覽過。

Rapid Response Collecting除了特殊的展品外,其實Mmuseumm和普通博物館沒什么兩樣。展館僅在周末兩天開放,開放時還會提供工作人員進行專門講解,觀眾也可以收聽語音導覽。所有展品都可以拍照,但是不能觸摸。
再小也要辦展覽
在新冠疫情肆虐的幾年間,很多博物館與藝術(shù)感開始進行線上展覽,更前沿的甚至會結(jié)合元宇宙等概念,力求在線上也能給觀眾提供沉浸式觀展體驗。但是Mmuseumm不這么想,創(chuàng)辦人Alex認為,就算建筑再小,能提供實體體驗也很重要。
例如今年,Alex還曾創(chuàng)立了一個占地僅0.5平的Mmuseumm 2,就是為了紀念自過世的奶奶,展覽方式就是邀請母親復原奶奶生前的衣柜空間。這個概念頗為獨特,還曾受到紐約大都會藝術(shù)博物館的策展邀請。


在Alex看來,小小的建筑空間恰恰給人們留足了選擇上的空間。觀眾既可以進一步聚焦,思考物品與世界的聯(lián)系,也可以退一步,什么都不想,僅僅只是感受這些曾經(jīng)存在過的物品中蘊含的或歡樂或悲傷的情緒。(這終于解釋了博物館官網(wǎng)上那句令人摸不著頭腦的話)
這么看來,輕盈自由的小建筑對設(shè)計者來說,似乎是更大的冒險與挑戰(zhà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