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大街上感覺不對勁,也許是因為它們消失了|友好城市大挑戰(zhàn)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城市街道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馬路越修越寬,高樓不斷地林立,街角的報刊亭、電話亭、噴水池要么不見蹤跡,要么就像個鬼魅的幽靈,空蕩蕩地佇立著......
你還記得上一次在大街上失魂落魄,感到周圍陌生以及不舒適是什么時候么?
別懷疑你的感覺,這也許和城市設(shè)施有關(guān)系。《金融時報》建筑評論家者埃德溫·希思科特 (Edwin Heathcote) 指出變化的城市設(shè)施正在影響著人的生活方式和情緒。
在希思科特看來,好的街道設(shè)施能讓我們公共場合的生活變得更加舒適,像是24小時亮著的路燈,路邊能歇腳的座椅,甚至能喝一口涼水的噴泉,哪怕是再微不足道的小設(shè)施都在發(fā)揮著它的功能。
反觀如今的街頭生活,高新尖的科技化幾乎侵入式地進入人的生活,光是攝像頭就越來越多,但體驗感卻因人而異。街道是不是越變越好也許很難評判,但人們確實更加對過往樸素的街道更加懷念了,畢竟那里存儲了我們最初關(guān)于美好的記憶。
9種影響著人們情緒的街道設(shè)施,你知道多少?
電話亭
恐怕沒有比電話亭廢棄更徹底的街道設(shè)施了。如果不是它們還實實在在地佇立在街道上,人手一部智能手機的今天,還有多少人記得,就在十年前,我們還躲在小亭子里,用IC卡給別人打電話。
在很多人的記憶里,電話亭總有種說不清道不明的奇怪氣質(zhì),小小的一間房,雖然整體透明,但空間密閉,人們會在這里抽煙、躲雨,悄悄地傾吐心意.....那些年里,電話亭還充當著一個避難所,收留了許多暫時無處可去的人。

在國內(nèi)許多的城市,電話亭已經(jīng)無法再發(fā)揮作用,最終面臨的命運就是拆除。當然,也有一些國家則選擇了保留,例如在英國,電話亭作為舊遺產(chǎn)得以幸存,有些還在被重新利用,被改造成更實用的迷你圖書館、濃縮咖啡架和除顫器站。
想想繁忙的街頭,停留著一座私人小房間,你永遠不知道擦肩而過的房間里正在發(fā)生什么故事。浪漫、神秘,這大概就是電影中總愛出現(xiàn)電話亭的原因吧。

護柱
你也許總能在街道上看見一些柱子,說不定還不止一次被它們絆倒過。但你想過,它們?yōu)槭裁磿婷畹爻霈F(xiàn)在大街上?
護柱的歷史說來悠久。早期在倫敦和荷蘭等地區(qū),這些柱子都由舊式海軍大炮制成,后來,護柱慢慢演變成經(jīng)典樣式。從鑄鐵版本到石制版本,再到20 世紀中葉,街上的護柱變成了現(xiàn)在的混凝土材質(zhì),屬于最基本的街道設(shè)施類型。
現(xiàn)在,你能在世界各地的城市中心看見一系列由金屬和混凝土制成的矮胖“怪物”,這些物體設(shè)計目的不是為了阻止交通,而是為了阻止卡車炸彈。到了國內(nèi),它們更習慣被叫做攔車柱,路障柱、防撞柱,用來緩沖車輛沖撞進人行道。

長椅
走在大街上,人們總能在一張長椅上得到安慰:無家可歸的人有地方睡覺,路人能休息、吃東西,甚至能隨時坐下來思考。

也許正是這種人道主義幫助,讓設(shè)計師們格外喜歡設(shè)計它。在大城市街頭,你能看見各種各樣不同造型的長椅。
建筑評論家思科特眼里,最好的長椅仍然是一個多世紀前的設(shè)計,沒有花里胡哨的過度設(shè)計,就是公園里那種隨處可見,擁有最簡單蜿蜒線條的長椅。


5G桅桿
全球新冠流行期間,國外不少人對5G開始產(chǎn)生抵制,首當其沖受到的影響的就是街道上豎立起來的5G 信號塔。英國、荷蘭等多個國家的信號塔遭到激進抗議者的人為破壞,被認為傳播病毒的罪魁禍首。
雖然聽上去有些荒誕,但也反映了人們對不了解事物的害怕和恐懼。這些桅桿在思科特看來屬實算不上冤枉,畢竟就那么赤裸裸地暴露在街道空中,沒有為公共領(lǐng)域提升任何人性化的幫助。
事實上,這些城市中的龐然大物還擋住了道路,壓縮了本已狹窄的人行道。面對這些影響城市的負面設(shè)施,建筑評論家者思科特發(fā)出了那句靈魂之問:今天,大都市的雄心在何處?

??埃德溫·希思科特 (Edwin Heathcote)
路燈
街道照明幾乎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每當夜幕降臨,燈光一亮,城市有了新的公共空間。早在一千年前巴格達就有了路燈,倫敦則是最早開創(chuàng)街道照明的現(xiàn)代城市,煤氣燈照亮的街道不僅讓購物者感到安全,同時還創(chuàng)造了閃閃發(fā)亮的櫥窗消費文化。
有了光,黑暗和邪惡便無處遁形。路燈的誕生在一定程度上其實也是城市道德運動的一部分,無論是對于性工作者還是犯罪份子,亮光都很神奇地起著震懾作用。
但在今天的大城市,城市被照亮的區(qū)域劃分出了階級,像是市中心等越繁華、富有的地方就越亮堂,郊區(qū)等無人關(guān)注的區(qū)域則格外黑暗。相比之下,倫敦老牌社區(qū)漢普斯特德或圣詹姆斯還在使用煤氣燈就顯得人性化的多。至少作為公共設(shè)施的路燈,能平均地揮灑、照亮每一個角落,不會貧富不均。

??Charles Marville,由維多利亞州立圖書館提供
小便池
19 世紀,法國第二帝國時代的塞納省省長豪斯曼男爵為了將巴黎重建為一座先進的城市,他實施了一個計劃,即在街道上修建街道設(shè)施。為了阻止人們在城市角落隨便小便,小便池誕生了。
它的造型介于完整的公共廁所和開放式小便池中間,正好可以遮住男士的腹部部分。在當時的法國,小便池很受歡迎,只是鐵鑄的材質(zhì),容易生銹,夏天還會散發(fā)著難聞的氣味。據(jù)建筑評論家思科特分享,當時小便池甚至吸引了一群奇怪的推崇者,即 soupeurs,這些人喜歡拿面包片擦去小便然后吃掉。原本為了方便居民的設(shè)施,結(jié)果最后也朝奇奇怪怪的方向發(fā)展去了,被一部分人稱為“墮落之地”。
當然了,這只是在19世紀為男性考慮的設(shè)施,女性設(shè)施幾乎沒有納入考慮范圍。某種程度來說,小便池也完美地說明了“性別不平等”是如何通過更迭的城市語言被銘刻在歷史中。

??Charles Marville,由維多利亞州立圖書館提供
噴泉
在現(xiàn)代的大城市,噴水一般都只有景觀作用,但在西方,噴泉最早是為了提供安全飲用水,防止飲酒。在當時,啤酒是馬車夫、搬運工、工人等默認的提神飲品,只不過喝多了,還是非常容易引發(fā)事故。
在大城市想喝口干凈的水不容易,傳染病學家、流行病學先驅(qū)發(fā)現(xiàn)了臟水會導(dǎo)致疾病后,于是西方城市開始大量建造噴泉。
作為公共設(shè)施,這些城市噴泉非常顯眼,一般刻在不朽的石頭上或用重鐵鑄成。如今,巴黎的華萊士噴泉已成為地標式的存在,噴泉上裝飾著的四個女像柱,寓意著善良,樸素,慈善和清醒。過路的路人和小動物們口渴了,依舊可以來這里接口水喝。

相比曲線救國造噴泉,如今的英國直接推出了飲水站計劃,目前全英國13個城鎮(zhèn)已有1600 個飲水站,不僅給路人提供方便,其實也保護了環(huán)境,人們不用隨手在奶茶店或便利店買飲料,消耗塑料制品。

報攤
如果你問一個00后小孩,在哪兒能看見新聞,她肯定回答的是任何一個社交或新聞app,但在70、80后的記憶里,想了解新聞則是看電視或是去報刊亭買一份報紙刊物。小小的報刊亭就像一個公共場合的信息發(fā)電廠,將全球新聞帶到城市每一個街角。
這些報刊亭也是街頭攝影師絕好的素材,從結(jié)構(gòu)主義大師 Rodchenko 到保姆攝影師 Vivian Maier,每個亭子都成為他們鏡頭之下獨一無二的存在,報刊亭和各種報紙標題相互作用,產(chǎn)生奇妙的化學反應(yīng)。

Look 雜志的攝影師斯坦利·庫布里克 (Stanley Kubrick) 也曾拍攝過一張攝影史上絕佳的照片,一位沮喪的報刊亭攤主,在他旁邊,就是富蘭克林·羅斯??偨y(tǒng)去世后的新聞頭條。幾乎是時代的一幕完美注腳。雖然報刊亭如今消失了,但這些照片幸存下來,也不失為一種紀念。

紀念桿
走在路邊上光滑的鋼桿隨便可見,但你估計還不知道它們除了張貼小廣告,還有另外的一個用處。因為這些信號燈柱往往會目睹不少路口發(fā)生的悲劇,在國外,它們被重新設(shè)置為紀念場所。人們可以將照片和鮮花貼在桿子上,用來紀念犯罪或交通事故的受害者。

雖然“街道設(shè)施”是個現(xiàn)代化概念,但抵不過城市居民不斷地調(diào)整,因地制宜。像是在街道柱子上涂鴉、貼廣告、故意破壞、抗議......這些日常接觸的事物聯(lián)系著不同地方的文化,和人們生活緊密相連,所以它們也可以成為宣泄的一種途徑,成為人們的公共論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