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磯崎新和他在中國的十個重要建筑
在失去太多的2022年,我們又失去了一位建筑大師,磯崎新。他是日本最有影響力的戰(zhàn)后建筑師之一,60年內參與設計的建筑超過100座。作品遍布世界,包括西班牙、美國、中國、意大利等地。
盡管是日本籍,但他更愿意稱自己是“世界公民”、“一個自由的人”,不購置房屋地產(chǎn),拒絕加入任何組織,正如他無法被一言概之的建筑語言,世俗的標簽和定義都無法輕易加諸在這位大師的身上。

2019年,磯崎新頂著88歲的高齡拿下了普利茲克建筑獎,大獎評價其:“他突破了建筑學框架,提出了超越時代和國界的問題?!?/p>
這樣一位傳奇人物和中國也有解不開的緣分,父親留學過上海,祖父母都可以寫漢字、作漢詩,在他們的影響之下,磯崎新從小就接觸到了中文書籍。多元的文化熏陶,使他的視野超越了民族性。

每一位大師都有自己的母題,磯崎新也有。
出生在1931年的磯崎新,14歲時親歷的廣島和長崎原子彈爆炸給他內心造成過很大的震動。滿目瘡痍的廢墟曾是磯崎新對建筑最初的印象,“虛空”成了他的建筑語言的關鍵詞,以至于留下那句預言,“未來的城市即是廢墟”。
在磯崎新的作品中,也總能看見那種面對嚴肅事物的莊重感。謹慎、獨特、敏銳,在日益變化的大城市里,他手下的那些龐然大物始終在不斷地調整、演進,創(chuàng)新從未停止。

在國內,磯崎新參與過諸多大型公共建筑設計,音樂廳、劇院、博物館,甚至侵華日軍罪行館。
磯崎新無國界的理念,讓他可以坦蕩地審視過去,而他對建筑的嚴肅態(tài)度,也讓他能夠犀利直率地看透城市建筑的未來,直接指出中國城市的審美趣味仍是諸如曼哈頓、拉斯維加斯和迪斯尼樂園這樣的娛樂之城。而只有祛除這樣的趣味,中國城市才有希望。
盡管有諸多的批評,但磯崎新對中國城市始終懷抱著期待, “中國現(xiàn)在正在產(chǎn)生許多優(yōu)秀的建筑師,那么發(fā)掘和給他們機會的應該不是具有上面所說的那三種趣味的人?!?/p>
以下是大師留給中國城市的禮物。
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 |2005
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是磯崎新在國內設計的第一座建筑。建筑石材的幕墻和屋頂曲面形成殼體,整體微微扭曲,被形容成為“立體的回旋鏢”。外墻為天然巖板,與美院體現(xiàn)的內斂低調氣質融合。

? FANGmedia

?Fu Xing Photo

?Iwan Baan
深圳文化中心| 2007
深圳文化中心位于城市中軸線之上,建筑造型南北對稱,由南面的圖書館和北面的音樂廳組成,被稱作一面是交響,一面是靈魂。
因為室內頂部由不規(guī)則銀色柱子組成,到了夜晚,建筑的燈光的設計使其猶如兩個通透的水晶盒,吸引著人群前來。

??賈方建筑攝影工作室

杭州中國濕地博物館 | 2009年
博物館的設計以“綠丘” 為概念元素,建筑造型雄偉,隱于濕地之中,與山丘融為一體。高達30米的觀光塔,則可俯瞰西溪濕地的全景。



◎杭州中國濕地博物館
上海喜馬拉雅中心| 2010
上海喜瑪拉雅中心位于新國際博覽中心正對面,總建筑面積約17萬平方米,內部用于酒店和美術館。
建筑造型呈立方形,外部幕墻由低矮獨特的“異型林”構成,其中還加入了中國文化元素,書法和良渚玉器。遠處遙望,幕墻猶如生生不息的叢林,而只有走進了才能發(fā)現(xiàn)漢字造型的玄機。



??上海喜馬拉雅中心
中國上海交響樂廳 | 2014
上海交響樂廳的外墻采用了陶磚,與周圍街道自然的融合。屋頂則像一個白色的“大馬鞍”,被上海市民親切地稱為“餛燉皮”。

?chen hao
音樂廳磯崎新與聲學家豐田泰久合作設計,擁有一個1200個座位的演奏廳和400座室內樂演奏廳。廳內采用了先進的抗震技術和全面的聲學測試,是國內第一個建在彈簧上的“全浮建筑,可以防止地下地鐵的震動聲。

大同大劇院 2015年
劇院由磯崎新和上海現(xiàn)代設計集團合作設計,總面積達47376平方米,地上4層、地下2層。建筑最大的特點便是曲面殼體造型,穹隆屋面是世界獨有的薄殼殼體,設計理念來自大同市內武周山的云岡石窟,夾雜著洞窟,猶如綿延不斷的山嶺。算是對本地文化的遙想呼應。



侵華日軍罪行館 2015
磯崎新設計的日本侵華罪行館,是一座巨大的青灰色流線型建筑物。建筑層高并不高,顯得莊重肅穆。
為設計這座博物館,磯崎新曾曾前后來了此地七次。館內展出了1萬余件侵華戰(zhàn)爭文物,包括日軍士兵的300封家信。



哈爾濱音樂廳 2015
2010年,哈爾濱2010年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音樂之城”,是中國唯一獲此殊榮的城市。呼應“音樂之城”修建的哈爾濱音樂廳位于群力金河公園,總建筑面積36109平方米。
整體造型采用了浮游冰晶”的設計,與本地的冰雕藝術和冰雪文化相互映照。
音樂廳建筑外部采用鋼結構配合玻璃幕墻,為多面結晶體,暮色降臨,會在黑夜里閃爍耀眼的光彩。


湖南博物院改擴建 2017
建筑以傳統(tǒng)文化元素“鼎”為創(chuàng)意,取“國之重器”的神態(tài),頂部造型為水形結晶體,展示洞庭之水凝固成鼎的新館建筑外型。
建筑外型設計依照了中國傳統(tǒng)皇家建筑的三段式構成和比例,內部空間設計充分體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的五行概念。



南京佛手湖國際會展中心
建筑位于南京浦口的四方藝術園區(qū)內,這里曾邀請超過20位國際頂尖建筑師設計作品,園區(qū)也打造出了一片集功能性建筑和多種藝術展示空間為一體的建筑生態(tài)。
位于湖區(qū)的會議中心由磯崎新設計,建筑嵌入山谷,置身于一片綠意環(huán)抱之中,形成了“隱形建筑的概念。


建筑外立面使用清水混凝土和極簡主義裝置般的耐候鋼材料,整體造型由一面低曲率的弧形墻圍起,建筑周圍和上方均可通過步道連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