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插畫師的作品,治好了我的精神內(nèi)耗
要說你人生中沒有經(jīng)歷過“想買而不可得”的經(jīng)歷,我是不相信的。所以,應(yīng)該每個人在看到插畫師Noa Goffer的項目“The Wishlist”時,都會產(chǎn)生強烈的共鳴。這位居住在特拉維夫的藝術(shù)家時常發(fā)現(xiàn)自己深陷物欲的旋渦無法自拔,看上了一只香奈兒的包包,或一口Chasseur的琺瑯鑄鐵鍋,再看一眼價格,然后識趣地關(guān)掉產(chǎn)品頁面。
可是啊可是,網(wǎng)頁可以關(guān)掉,欲望卻不行啊?!澳侵话每戳耍椅揖腿币粋€那樣大小的包,和我的裙子多搭配,還有那口鍋,有了它,我的廚藝一定能突飛猛進……”諸如此類的念頭,并不會隨著網(wǎng)頁右上角那個紅叉一同消失。
于是,Noa想出了一個和自己的物欲和諧相處的方法——畫畫。

身為插畫師的她,決定將自己的每一次“愛而不得”變成一張小插畫,并將這個項目取名“The Wishlist”。有時,她只會簡單把產(chǎn)品的品牌和名字寫上,有時會標上醒目的價格(大概是為了讓自己死心?),有時候她會把產(chǎn)品那些拗口但顯得很高級的功能列出來,又或者來一句“Everything by Aēsop”,以簡單的文字,賦予畫作自己的定義。
最初,這只是她的開始一個正式項目前的小熱身,通過畫這樣一張小插畫,幫助自己平靜下來,清空大腦,“這一開始完全是個人的,我選擇的一個幽默的方式幫助自己更好地進入工作狀態(tài)。”Noa在自己的社交媒體上發(fā)布這些小插畫,甚至還會帶上品牌的tag,以期能夠獲得意外的回應(yīng),“很可惜,我并沒有得到一臺戴森”,她開玩笑道。
可是,她收獲了其他的東西。很多人喜歡這個項目,并積極和她分享自己的購物清單。Noa表示,通過這個小項目,她開始反思自己的欲望,“我們想要擁有的東西,多少是一種自我定義的方式,這很有趣,也多少有點令人不安”。



Noa說,她希望通過這種略帶自嘲的形式,展示自己的欲望和需求,讓人們笑一笑,同時更加善待自己。
“這些插畫幫我擺脫了這些物品,我把它們畫出來,然后展示給大家,就讓我覺得自己已經(jīng)擁有它們了?!?/p>
不知道你們看完Noa的清單后,有沒有和自己的購物車達成和解?
反正我怎么覺得,自己反而被種草了一些東西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