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當勞的“小廢桌”,主打的就是一個讓你服氣
從一個不起眼的漢堡攤,到現在遍布100多個國家,要說麥當勞成功的秘訣之一,就是對快餐的本質——快、方便,拿捏得死死的。這個步驟增加的不僅是產品價值,還樹立了麥當勞明確的價值主張。
在去年的米蘭設計周上,麥當勞又在“如何提供便捷性”上腦洞大開。我想很多人都經歷過參加展會時人多、擁擠還得暴走的模式,這種時候去餐廳排隊是指望不上了,如果能有即買即食的快餐,那么對消費者而言無疑是雪中送炭。
洞察到這個需求,麥當勞與品牌與廣告公司 Leo Burnett合作想了一個創(chuàng)意方案,可以為40萬名可能沒有地方吃飯的設計愛好者提供食宿。這個解決方案就是是“桌袋”,故名思議,一個隨時可以變成了戶外桌子的外賣餐盒。
從外形上看,你可能會誤以為麥當勞是不是又出了啥搞怪的手提袋了,但是一旦固定在上面寫著“讓我成為你的桌子”的柱子上,你瞬間就可以get一個環(huán)保、輕便的戶外餐桌。

值得一提的是,這個餐桌并非什么花拳繡腿不中用的玩意兒。展開后,不僅可以放兩個漢堡和兩份薯條,甚至還內置了一對杯托。餐袋也是100%可回收的,所以顧客吃完飯后可以很輕松地把它們帶到回收站。有了這個東西,還要什么野餐桌?就連路邊最惱人的柱子都變得可愛了幾分。



當然,說回營銷,麥當勞主打的就是一個“讓你不得不服”。首先這么方便又擊中痛點的事,怎么讓大家都知道是麥當勞的手筆呢?——答案就是,桌袋的提手被設計成了麥當勞標志性的“M”logo,反正讓每個消費者都成為自己行動的廣告牌這事,麥當勞也不是干一天兩天了。

再者,這些盒子可不是想買就能有,而是被分發(fā)給通過麥當勞應用程序點餐的特定顧客們。就算是營銷,麥當勞也沒有在廣撒網,而是精準洞察到有便捷性需求的客戶。畢竟在店內點餐的客戶,極大可能就在店內用餐了,而通過手機App點單的,人群畫像更為精準。
當品牌營銷陷入同質化時,不妨參考下麥當勞的做法。營銷并非總要大而全,有時候針對細分市場和具體化場景,通過時間的復利,反而覆蓋到了更廣的圈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