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蒂芙尼大樓有了個水晶盒蓋子
1977年,由于孩子的成長需要更大的生活空間,弗蘭克·蓋里和妻子決定買下位于圣莫尼卡(Santa Monica)離公司不遠(yuǎn)的一棟建于1920年代的小屋。而后,這位擁有“建筑界畢加索”之稱的設(shè)計師,大手一揮,讓這座外貌普通的荷蘭殖民風(fēng)格小屋,在歷經(jīng)多次擴建之后,變成了一座造型奇異的實驗性小建筑。

蓋里的設(shè)計思路是在維持小屋原貌的前提下,不斷加入各種與之本來風(fēng)格完全不同的元素——波紋鋼板、鐵網(wǎng)柵欄、有缺口的膠合木板等。最后,那棟小屋像是從一堆立方體中“擠”出來一樣,又好像是被從天而降的幾個大方塊包圍在其中。
蓋里天馬行空的想象固然令人驚嘆,不過這種在原有建筑上“加一點”的改造手法,倒也不算新奇,今天很多類型的建筑都在使用。
“加一點”,帶來很不一樣的空間感受。

蒂芙尼紐約第五大道旗艦店
蒂芙尼(Tiffany)位于紐約第五大道的旗艦店,最近完成了它自1940年開業(yè)以來的第一次全面翻新,并更名為“地標(biāo)”(The Landmark)。


此次改造最明顯、直觀的變化,便是在原大樓頂上增加了一個充滿現(xiàn)代感的三層玻璃房子,包括展覽、活動空間及VIP空間。
而大玻璃盒子下面,一個環(huán)繞的露臺,為訪客提供了一個聚會、休閑、觀景的空間,同時,也讓玻璃盒子仿若“漂浮”在空中。盒子裝飾的如百葉窗般的玻璃幕墻,增加了該建筑的柔和感。為保持品牌傳統(tǒng)和歷史記憶,OMA在此次改造中對原建筑的外立面沒有做太多更改,保留了原有的石灰石墻,這樣的設(shè)計,也襯托得樓頂?shù)男略隹臻g更顯飄逸、輕盈,仿佛飄著輕紗。



高線公園The Timber Bridge
作為著名的旅游目的地,高線公園(High Line)一直是串聯(lián)城市風(fēng)光、激活空間的標(biāo)志性建筑。而最近,由SOM及景觀建筑工作室James Corner Field Operations共同打造的一座天橋——木制天橋(The Timber Bridge)——被“嫁接”到這座公園上,將莫伊尼漢列車大廳和曼哈頓高架人行道與之相連,帶來全新的活力。


這座128噸重的沃倫桁架橋,由膠合木建造而成,與林地天橋(Woodland Bridge)連接呈直角,在曼哈頓西的玻璃和群中格外顯眼。
雖然嚴(yán)格來看,主要起到連接作用的天橋和普遍意義上的“建筑加建”不太一樣,不過,不如嘗試將其視為高線公園的一個延展部件,因為當(dāng)?shù)匕l(fā)展商們似乎仍舊在不斷希望收割“高線紅利”,為所在區(qū)域帶來更多商機和價值飛升的機會。

郭巨山會所改擴建
上月,2023年日本建筑學(xué)會賞作品賞公布,獲獎項目之一,是魚谷繁禮建筑研究所設(shè)計的郭巨山會所改擴建。


這是一個擁有150年歷史的傳統(tǒng)町家形式的會所,在經(jīng)歷火災(zāi)(1864年)和道路擴建帶來的空間削減(1907)后,僅剩的空間十分狹小,同時還存在耐震強度的問題。此外,作為擁有33座山鉾彩車的“郭巨山”的據(jù)點,每年祇園祭彩車巡游前,車上飾品會在會所展示。會所局促的空間給展示帶來了很多不便。
因此,會所空間的擴建顯得非常有必要。
項目的目標(biāo)是,保留正面街道特色外觀的同時,使其與深處的倉庫部分融為一體。魚谷繁禮建筑研究所給出的方案,就是在中間直接“拼”進去一個同類風(fēng)格的小房子。建成后,整體建筑即是一個和諧的整體,又能清晰辨認(rèn)主屋、倉庫和新增部分各自的形狀。


在新架設(shè)的大屋頂下,原建筑的室內(nèi)外均被原封不動保留了下來,設(shè)計還特別保留了會所建筑特有的格子天花板、欄間和長押(日本建筑中水平連接柱子的組件)。

Pink House
和開篇提到的圣莫尼卡蓋里住宅一樣,Pink House也是一個住宅項目的擴建,業(yè)主需要更多的空間來增加一個開放式廚房、餐廳和客廳。建筑工作室Courtney McDonnell Studio在他們原有的1930年代小屋前,直接安放了一個粉紅色的“小屋”。

考慮到業(yè)主對旅游的熱愛和對色彩的期待,工作室參考墨西哥著名建筑師路易斯·巴拉甘的作品,為他們設(shè)計了這個擴建部分。原建筑外的紅色磚墻被保留下來,和粉紅色的砂石水泥墻有著即和諧又略顯沖突的奇妙碰撞感,同時,也讓粉紅房子和主屋間幾乎毫無關(guān)聯(lián)的風(fēng)格間,有了一丟丟點睛的聯(lián)系。
“我們很喜歡將擴建部分做成粉色這個點子”,工作室的創(chuàng)始人Courtney McDonnell說,“它為愛爾蘭典型的灰色天空和這個郊區(qū)住宅區(qū)增添了一抹溫暖的顏色?!?/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