頒錯獎的烏龍,設計師一招解決
頒獎典禮上總有不少“抓馬”,有的烏龍是因為心潮澎拜而留下一句口吐芬芳的俗女式出糗,有的是同音異字鬧出了笑話,也有的是設計師給頒獎人挖的坑——在前幾天的第34屆金曲獎上,艾怡良就不小心中招了。
艾怡良在頒發(fā)最佳單曲制作人時誤把評委簽名“陳建騏”看成獲獎人的名字,巧的是,入圍名單里有“陳建瑋”,再加上評委簽名潦草,因此把獎頒給了陳建瑋。直到陳建瑋都快說完獲獎感言了才發(fā)現(xiàn)頒錯獎,得獎者其實是嘟嘟和周已敦。
艾怡良事后在直播時內(nèi)疚地道歉,被卷入烏龍的陳建騏和陳建瑋也作出高情商回應,輿論幾乎都一邊倒,大眾在尷尬得腳趾摳出三室兩廳的同時十分同情并理解艾怡良的處境,因為任誰看過這屆金曲獎的揭獎卡片都能共情——
如上圖所示,評委簽名過于喧賓奪主,碩大且龍飛鳳舞的評委簽名遠大于其上方的獲獎信息,再加上是頒獎典禮這種緊張的場合,腦袋宕機有一定的合理性。而且當晚的出錯的其實不止艾怡良,YELLOW黃宣也是揭獎卡片的“受害者”。
頒獎人作為揭獎卡片的使用者頻頻出錯,因此,很多人認為這個鍋該設計師背,質疑這次揭獎卡片的設計合理性。
臺灣設計師黃祺浩在其社交媒體平臺上給組委會“支招”,其實只要一個簡單的改動就能盡量規(guī)避念錯得獎者的問題。此前代到艾怡良“社死”現(xiàn)場的網(wǎng)友們幾乎都表示“改完后正常多了”、“這樣誰還會念錯”。

但也有人覺得這樣顯而易見的方法不會是給金曲獎做設計的人不懂得的道理,暗示最終的呈現(xiàn)未必是設計師本意,而是相關方的需求,乙方也無能為力,這就是后話了。
類似的烏龍還在2017年的奧斯卡現(xiàn)場出現(xiàn)過。由于揭獎卡片的獎項名極小,且在卡片底部,頒發(fā)最佳影片時,頒獎人被給錯成了最佳女主角的揭獎卡片,并渾然不覺,待《愛樂之城》一眾主創(chuàng)輪番發(fā)表感言過半才發(fā)現(xiàn)真正的得主是《月光男孩》。


所以,也正是這次契機,烏龍輪番上演后,大家在也開始關注揭獎卡片的使用者界面,什么樣的設計才是便于使用兼具美觀的?這是抓馬之后我們該思考的問題。
有網(wǎng)友舉例金鐘獎的揭獎卡片就很舒適,信息呈現(xiàn)是頒獎人所習慣的語序,獎項名稱、獲獎者、相關單位、評委簽名從上至下呈現(xiàn),不容易出錯。而且還加粗放大了最重要的獲獎者信息,并在評委簽名的橫線有所標注,總的來說,把念錯的空間降到最低。金鐘獎揭獎卡片看起來平平無奇的設計卻是最實用最穩(wěn)妥的范例。

有一說一,現(xiàn)場的真實情況也側面體現(xiàn)了金曲獎的保密性極高,從評委、頒獎人再到典禮現(xiàn)場的司儀、音效老師等工作人員都不能提前知道獲獎者信息,只有當信封揭開之后才能反應,每個人的臨場反應“共謀”了這屆金曲獎的烏龍,誰來背鍋都不應該。
不過,就算要保持保密性,頒獎工作在使用者經(jīng)驗方面也有可改進的空間。正如馬世芳給出建議,可以讓頒獎人提前熟悉揭獎卡片的模板。就像在郵局寄信填寫信息時,一旁總有范例說明,同理,提前讓頒獎人知悉信封內(nèi)文的排版,提醒頒獎人應當重點關注獲獎者的區(qū)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