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不知道的黑澤明
仰慕黑澤明的人很多,有年輕導演曾翻拍他的電影《大鏢客》,結果這位叫做索吉歐·里昂的模仿者最后成了西部片之王(就是《西部往事》的導演)。另一位西部片導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則說:“他是我電影人生的原點。”科波拉為了他的影片滿世界找投資,斯皮爾伯格曾說:“黑澤明就是電影界的莎士比亞。”馬丁·斯科塞斯扔下自己的劇組,不遠萬里飛到日本,就為在他的影片中出演一個角色。
1990年,他成為奧斯卡歷史上第一位獲得終身成就獎的亞洲電影人。1998年,他的逝世標志著大制片廠時代的傳統電影漸漸退出歷史舞臺。他是訪日的外國導演最想拜見的人。他逝世時,平成天皇送來供品,世界各地的三萬五千人前來送別。2010年,他百年誕辰之時,通過本報在日本的采訪,還原出一個你所不知道的黑澤明。
他一直被中國關注
文革期間,我國的報刊和日本左翼雜志《亞洲經濟旬報》曾辟出專題批判他導演的“反華”電影《德爾蘇·烏扎拉》,認為他和蘇修沆瀣一氣,宣傳素有爭議的黑瞎子島屬于蘇聯,他委屈得畢生沒有踏上中國的領土,盡管他喜歡中醫(yī)針灸,喜歡中藥保養(yǎng)。
陳凱歌曾說:“我太年輕,沒能和他直接接觸。他對我們這一代中國導演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張藝謀說:“我不敢去(見他)。無論如何,他是一位享譽全球的大師。在電影的王國里,我那時不過是個小人物。”中國的一些媒體至今可能也數不清他到底拍了30部還是31部電影。不少中國影迷至今還為他和御用演員的決裂傷心,卻不知道他們之間從沒有發(fā)生過中國影迷認為的“反目成仇”。今天,他的作品《羅生門》和《七武士》仍然是北京電影學院和其它高校影視學科的必看片目。
年輕時的故事
筆者在拜見研究黑澤明的東京大學教授濱野保樹時,他拿出黑澤明發(fā)表的《建筑場的集會》、《反對帝國主義戰(zhàn)爭》兩張油畫的復刻版說,黑澤明從塞尚、凡·高的作品中汲取了精華,17歲就入選日本畫界新人展“二科會”,顯露出過人的繪畫才能。他后來更參與《無產者新聞》這份報紙的工作。在1930年前后,參與共產主義工作已屬違法行為。有次他去送文件被秘密警察抓到,只好借口上廁所,把文件都吃到肚子里。后來,黑澤明甚至像上海灘地下黨一樣懷揣一支手槍。濱野先生說,很遺憾,他后來因為不想讓父親擔心,離開了無產階級美術聯盟。
20歲時,他接到征兵通知書。征兵檢察官是父親的學生,悄悄讓他免除了兵役。黑澤明留在了后方,最后進入電影制片廠工作。他沒有上前線成為一名鬼子兵,卻在數年后勇敢承認自己無法抗拒軍國主義的洗腦。他太想拍電影了。最后,他完成了贊揚軍需工廠女工們的《最美》。日本著名影評家佐藤忠男對我說,影片采用了紀錄片風格,黑澤明實際上已經在最大程度上用藝術手段規(guī)避了為軍國主義做宣傳。黑澤明畢生都喜愛這部電影,他還和女主角扮演者加藤喜代結了婚,并終生廝守。
縱橫電影界
1951年,黑澤明的影片《羅生門》獲得威尼斯電影節(jié)金獅獎。獲獎前,因為沒錢蓋新房,黑澤明帶著妻子在副導演家里借住了很久。拍的片子不受公司老總青睞,他只好成立個“釣魚協會”,消磨光陰。獲獎后,他的一部片酬就相當于剛剛進入動畫片廠的宮崎駿430個月的工資。他終于可以隨心所欲地拍幾年電影了,并完成了日本電影史上的杰作《活下去》、《七武士》和《蜘蛛巢城》。
拍《七武士》時,東寶公司給出高達1億日元的大片成本。拍演員下河捉魚的場景,全部動作必須在一個鏡頭里拍完,結果所有的魚都用完了,只好現買。水車旁邊的茅草屋被燒的情形沒有倒映到河里,為了追求畫面完美,他讓劇組連搭了三次景,燒了三次。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影片原定三個月殺青,卻拖了八個月,最后花費2億日元,東寶公司幾乎破產,制片人森巖雄被松竹公司指責“管教無方!”幸好,試映后,前來購買拷貝的影院經理踏破大門。這部巨作連續(xù)30年被《日本電影旬報》評為日本史上最優(yōu)秀的電影。影片里用的多機拍攝方法,成為電影攝影史上的偉大變革。
遭遇艱難
60歲時,恰是日本電影最艱難的時期,黑澤明主動承擔改變責任,號召木下惠介等三大導演成立“四騎會”,并撰寫許多策劃案,還積極和國外投資合作。濱野說:“黑澤明壓力實在太大了?!峨娷嚳瘛罚?970年)的票房失敗使他舉債,拍攝電視劇也因為酬金問題屢屢被傳媒放大,加上《虎!虎!虎!》開拍不到21天,就因為前期準備耽誤進度而與美方解約。雙方協商以導演身體狀況欠佳的理由善后。沒想到后來誤傳成‘導演有精神問題’的流言。無論從精力還是創(chuàng)作欲望而言,他都恰逢盛年啊。”
作為第一個真正被西方認識的日本導演,盛名之下的他選擇了自殺。女兒黑澤和子道:“父親總說,要是小津、成瀨等前輩都還活著,我就不會那么累了。”
黑澤明一生多產。當副導演的時候,就可以一周寫完一個劇本,甚至同時寫好幾個劇本。片廠里,有時候幾個攝影棚同時拍他的劇本。他畢生完成電影30部,并留下許多未能實現的劇本,最終由他的弟子們完成。
《周末畫報》×黑澤和子
黑澤明的女兒黑澤和子,1954年生于東京。自從《夢》開始,黑澤和子擔任父親電影的服裝師,直至今日也活躍在日本電影創(chuàng)作一線。
Q:你的母親原來曾是很有名的電影演員?
A:我的母親喜代,是大戶人家出身,姥爺是船務官員。母親年輕時很漂亮,短發(fā),打扮時髦。父親是奧黛麗·赫本的粉絲,我覺得母親和赫本很相像。1945年,他們結婚后,母親完全放棄演員生涯,做了一個辛勞的家庭主婦,操持父親的飲食起居。
Q:你是自己想要承擔照顧父親的工作么?
A:我們全家都是為“導演黑澤明”服務的!母親在的時候如此,我長大后,就開始跟著母親照顧父親的生活。母親離世后,自然而然就由我來照顧了。哥哥黑澤久雄幫父親做制片。父親有一天說:“和子,你跟著我拍片吧?”然后就去了,不覺得膽怯,因為從小攝影棚就是我經常玩耍的地方。
Q:黑澤明對身邊工作人員的態(tài)度如何?聽說因為過于嚴厲,大家叫他“黑澤天皇”?
A:是啊,他吼人很厲害的。父親是個非常單純的人,他就是想把事情做好。身邊的人哪兒做得不好,他就真的開罵,那幾個副導演最慘。如果辦得好,他也馬上很開心。大家都摸透他的脾氣了。
Q:你認為黑澤明的性格是什么樣?
A:我最開始也覺得父親是個嚴厲得令人望而生畏的人。但是他后來寫了一本自傳《蛤蟆的油》,看了那本書,才知道原來父親也有非常膽小的一面,慢慢開始理解父親。母親去世后我一個人照顧他,更能看到他柔弱的那一面。
Q:還記得父親自殺的事情么?比較失禮地問一下,這個事情和他的癲癇病有否關系?
A:父親從小就和別人不太一樣,會做出一些旁人無法理解的舉動。后來一次身體檢查,醫(yī)生說他腦子里面有根血管和常人不一樣,鑒定為真性癲癇癥。醫(yī)生說,也能治,可治好后也許你就不是黑澤明了。癲癇病在過去是一個很不好聽的病,但父親想了想無所謂,就沒有治。我倒不覺得有什么關系。1971年冬天,他鬧出自殺事件。之前一點征兆都沒有,挺好的。其實我覺得父親并不是真的想自殺,他就是小孩子脾氣。小孩子得不到心愛的玩具就會滿地打滾直到母親妥協。我的父親也是這樣。風光的時候,身邊圍很多人,口口聲聲巨匠啦,大師啦。那陣子拍片子很不順利,結果那些人就一下子都消失了,打電話也支支吾吾不肯來了。父親無法接受這種變化。當時又有很多流言,日本電影在走下坡路,父親拿不到機會拍片。他的預算比較高,投資人一聽就走了。父親覺得自己為日本電影做了那么多貢獻,一個人承擔起日本電影的很多重負,到頭來卻那么不被人理解,很痛苦。所以我想他才選擇用剃須刀割腕的方式來引人注目吧。
Q:黑澤明去世這么多年,是否還有來自父親的壓力?
A:不是壓力,而是一種自豪。我去年到北京拍廣告,走到哪兒,中國人一聽我是黑澤明的女兒,就跑來和我合影。我理解他們不是想和我,而是想和“黑澤明的誰誰”合影,廣告導演完全被晾在一邊,真不好意思。父親受到那么多人,尤其外國的人喜歡,真是很開心。
『周末畫報』 采訪/撰文 支菲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