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研哉:白、觸知與容納性
作者:鐘和晏 via:三聯(lián)生活周刊
編輯/me.writer
“原研哉作品的意義在于,在一種可感知的日式簡單文化中,他揭示了一種存在于禪之無中的有。”
原研哉設計的老牌清酒“白金”包裝瓶
“設計的設計——原研哉2011中國展”上,有件展品是原研哉制作的一張彈珠游戲臺。臺子很長,一大塊雪白的長方板傾斜著放置在白色的鋼架上,像是等待病人的手術臺。白板略高一頭的上方安裝了水珠發(fā)射器,不時“叮咚”一聲,玻璃管中流出滴滴水珠,沿著傾斜的白板荷葉露珠般滾落。板上鑲嵌著一排排阿司匹林藥片狀的白色小點,阻擋著水珠的路徑。
這是一個靜默又充滿觸感的景象,躲過“藥片”阻擋的水珠爭先恐后地往下落,像是具有某種生命的目標。偶然,也有一兩顆圓滾滾的水珠被夾在中間無法動彈。白色的底板是鋪在鋁板上的白紙,那些小“藥片”也是從5毫米的紙板上裁出來的。通常相溶的水與紙在這里產生力量的對抗,因為紙上被噴了一層超級防水涂料。
關于彈珠游戲箱,原研哉提到過高孟野《如何閱讀世界地圖》一書中一種有關日本位置的有趣觀點。如果把歐亞大陸轉90度讓它到上面,地圖就變成一個彈珠游戲箱。“歐亞彈珠機”的頂上是古羅馬時代的羅馬,日本位于球井處太平洋的深淵中,錯過所有洞口的鋼珠都累積與此,因此,日本通過多重途徑吸收了多種不同文化。
就像這張彈珠游戲臺一樣,雪一樣的白是對這場設計展最初也是最強烈的印象。不僅是作為背景的純白色展廳、展柜和隔墻,還有來自展品本身柔柔淡淡的白,彌漫在北京天安時間當代藝術中心的三層展廳里。1998年長野冬季奧運會開幕式手冊,原研哉試圖讓他的設計像冰雪容器一樣,把人的興奮記憶封存下來。手冊封面用了一種松軟的白紙,上面印著凹陷的半透明英文、法文和日文字母。這是把加熱的模具壓印在紙上,纖維凹陷下去的地方部分地融化,出現(xiàn)雪地鴻痕般的效果。
2001到2006年,位于東京銀座區(qū)老字號百貨店“松屋”實施再造計劃,一個涵蓋建筑外觀、店鋪空間、包裝紙、購物袋、廣告等綜合性設計項目。松屋的新形象都是由“可觸知的白”維系的,因為白色的包容力、現(xiàn)代性與尊嚴感,也因為“白色不僅是一種單調的色彩,同時包含了物質性的觸感”。
即使百貨店購物袋的紙品選擇,也體現(xiàn)著這種空間觸感的物質性,不是光潔樸素的普通白紙,而是有著豐富手感的紙,通過指尖的觸摸傳遞給人別樣的感覺。還有一種百貨店包裝袋,原研哉在白色的紙上用灰色小圓點水印出松屋的標志,他覺得對于那些能接觸到人的身體的東西,必須在細節(jié)品質上有所苛求。
日本長野縣一家米酒釀造廠“小布施堂”(Obuse-doCorporation)曾經恢復了一個老品種清酒Hakkin,原研哉為這種名為“白金”的清酒設計了一個簡潔的不銹鋼包裝瓶,清亮的瓶身如鏡面般映照著四周。后來,巴黎Kenzo香水部喜歡上這個酒瓶,把它縮小尺度后,轉化成Kenzo男士香水的包裝瓶。
在天安時間當代藝術中心的二樓,十幾個這種Kenzo香水瓶整齊地排列在壁龕一般的展墻中,旁邊略低處是一排帶白色包裝紙盒的香水。這場展覽的策展人、平面設計師朱鍔讓我留意看并排的香水紙盒中間那一點點空隙,因為盒子上部被故意縮小了一點尺寸。“這是故意設計出來的空隙,光透過來,就好像坐在日本的木柵門里面往外看的感覺。”朱鍔說,“原研哉的好在于他的入口,始終把自己放在自己的生活環(huán)境中,從中找出設計點來。干凈一點、輕一點、白一點,也正是這部分生活習慣構成日本設計的基礎。”
朝日新聞社《一冊書》封面設計
朝日新聞社《一冊書》雜志的封面設計,從1999年到現(xiàn)在,無一例外都是純白底色上放一件日常物品的圖片:飲水瓶、舀水勺、一支雪糕、兩塊魚干、幾顆石子、一張被揉皺的白紙等等。有時候,圖案會不那么具象,白色表面像舀一勺冰淇淋一樣,留下被勺子刮過的痕跡,或者像雪地車轍一樣排列著三道壓痕,帶有材料性、厚度和深度的白同樣給人可以觸知的印象。
《一冊書》每3個月出一期,10多年來的封面處理方式都是如此,僅僅靠視覺來構成,不加入任何多余的信息。封面上看似照片的物品其實都是手繪圖,每一次,日本寫實插圖師水谷嘉孝都會將原研哉的素描制作成精美的圖像。
關于白色,原研哉曾經寫過一本專著,他想仿效哲學家九鬼周造的《Iki的構造》、岡倉天心的《茶之書》這類評論日本傳統(tǒng)美意識的書籍,通過“白”這個概念探尋隱藏在日本文化中的感覺資源。在他的定義中,白是所有顏色的合成,又是所有顏色的缺失,它讓其他顏色從中逃離。因為避開了顏色,它變成一種空的空間,含有“無”和“絕對零”這樣的抽象概念。“所以,我們是尋找一種感受白的感知方式。有了這種能力,我們才能意識到‘白’,才能開始理解‘靜’和‘空’,辨識出其中隱含的意義。”
原研哉1953年出生在日本岡山市,大學時代曾經在高田修也、石岡瑛子事務所工作,1983年獲得武藏野美術大學基礎設計碩士學位之后進入日本設計中心。10多年前,朱鍔在田中一光事務所工作期間與原研哉相識,他稱他是一個性格強硬堅忍、特別“軸”的人。“這可能和他的出生地有關。岡山是日本的中國地區(qū),民間故事中桃太郎的故鄉(xiāng),那里以民風堅忍著稱。”
原研哉的名聲部分來自于2002年從田中一光手中接下“無印良品”藝術總監(jiān)的職位,開始管理無印良品的品牌視覺形象,每年4月份推出一組新的主題海報。無印良品提倡用節(jié)制、讓步和理性的消費態(tài)度來控制自我中心主義,一種以理性的視角使用資源和產品的態(tài)度。從2003年以來,原研哉創(chuàng)作的廣告始終圍繞著“空”、“無,亦是有”的概念,從簡單中尋找美,也從日常生活的基本性中產生價值觀。
2003年“地平線”海報,玻利維亞烏尤尼鎮(zhèn)安第斯山脈腳下,攝影師藤井保拍下蔚藍的天空和雪白的烏尤尼鹽湖之間的一道分界線,一個穿紅色長袍少女孤寂的身影佇立在畫面右下角的位置。至今看來,它仍然是一幅完美而打動人心的廣告海報。
2005年的“茶室”系列,攝影師上田義彥的黑白照片中是京都銀閣寺的東求堂同仁齋,一間“書院造”風格的茶室。半開的障子讓花園的風景變得像一幅掛軸畫,自然光透過障子的方格落在榻榻米上,上面擺著一只無印良品的白瓷茶碗。建于15世紀末的東求堂被認為是日本茶室與傳統(tǒng)和屋的空間原型之一,房間里的深深陰影,光線流過紙門、格柵和榻榻米墊,造就了一種簡單與寂靜之美。
無印良品從簡單中尋找美
在闡述設計觀念時,原研哉不止一次地提到“容納性”這個詞。白色不是白的,讓“白”產生的是一種感受白的容納性。“白金”清酒的鏡面瓶身給人能夠包容一切的感覺,一個空的容器所具有的豐富可能性。而一間茶室的容納性在于它是沒有任何矯飾附屬物的簡單空間,出現(xiàn)于15世紀中期到16世紀的日本茶道試圖遠離中國的文化影響,顯示出靜寂或簡樸的價值。所以,日本產品設計師深澤直人曾經評價說:“我估計原研哉確信自己是具有邏輯分析和闡釋事物能力的設計師,但是我卻更喜歡把他看成能夠最大限度以直覺感知事物和現(xiàn)象的設計師,他想展示一個空的、自由的框架,日式美學或者說簡約美學是他思想的基礎。”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前研究主任前田約翰也表述過相似的觀點——“原研哉作品的意義在于,在一種可感知的日式簡單文化中,他揭示了一種存在于禪之無中的有。”
也許,更能體現(xiàn)原研哉的邏輯分析和闡釋事物能力的是他近些年的策展人角色,天安時間地下二層“展覽的展覽”部分集中了他歷年策展的7個展覽。2004年“HAPTIC——五感的覺醒”展覽,他讓22位參與者設計一件不是基于形式或顏色,而主要是受觸覺激發(fā)的物品,每個設計方案都暗示著發(fā)現(xiàn)的可能性。他把細細的黑色豬鬃毛植在硅膠的表面,做成“Haptic”這5個字母,代表“觸覺性”,或者說“能讓觸覺感到快感的”,因為他想探討的不只是形式、顏色、質地等設計的造型元素,而是“人如何感受”,這是潛藏在人的感覺認知系統(tǒng)中的設計資源。
對于他策劃的展覽,他總是熱衷于引用或者發(fā)明一些新詞組合。作為一種新的信息形式的“Exformation”,意思不是變成已知,而是“明白我們知道得多么少”。2007年為日本纖維協(xié)會策劃制作、呈現(xiàn)日本人工纖維可能性的“Senseware”展覽,他發(fā)明的新詞“感件”,把“感覺”和“件”組合在一起,就像硬件和軟件一樣。“Senseware”被他定義為那些能激發(fā)人類創(chuàng)造性本能、喚醒造物欲望的東西,就像石頭在石器時代所扮演的角色。
進入“Senseware”部分的展區(qū)如同進入一個奇幻的未來世界,隈研吾把光導纖維植入混凝土中并對混凝土進行切割,原本封閉的材料變得透明和開放。意大利設計師安東尼奧·奇特里奧的“喂喂Moshi-Moshi”沙發(fā)似一塊光潔平整的白色鵝卵石,只要按下遙控器上的按鈕,橢圓形的沙發(fā)就能緩緩地升起一個靠背。設計師使用了一種柔順、強韌特性的多層可拉伸Finex材料,通過沙發(fā)內部安裝的機械裝置升起支撐件來改變它的形狀。松下公司的擦地機器人在地板上一張一縮地挪動,并發(fā)出藍白色的光。制作機器人外套的納米纖維具有超強擦拭能力的織物,表面和孔隙結構的密度是傳統(tǒng)纖維的10倍,只有人的發(fā)絲粗細的1/7500。
與“HAPTIC”的觀念相似,在這里,人造纖維成為包圍著我們身體的感覺界面,支撐這些設計的核心因素也不是通常的形式、色彩、質地等。建筑師青木淳的“超長懸臂薄梁照明設備”形態(tài)上看只是一個立方柱和長方形板的疊加,一塊在空中伸出的薄板具有相當大的跨度。因為質地輕盈的碳纖維能夠在緊繃的情況下保持一定的強度,這件照明設備橫穿了整個房間。厚度只有20毫米的嵌板在空中延伸6米而不發(fā)生彎曲變形,中間的洞孔同時放置電纜和安裝LED燈。建筑師坂茂的“碳纖維椅”也只是一把椅子最普通的樣態(tài),他在薄鋁片面板兩面都貼上厚度為0.25毫米的碳纖維層,增加椅子的抗張力強度,成為一把讓小孩子能用小手指提起的椅子。
準備這場“設計的設計——原研哉2011中國展”花費了近3年時間,主要原因之一是獲得“Senseware”展中原作展品的困難,因為涉及日本纖維協(xié)會、建筑協(xié)會等機構的合作。朱鍔說:“我花這么長時間的原因是想展現(xiàn)原研哉思考設計的軌跡,他個人的單件作品完成如何并不重要。早期他給三宅一生做海報設計的時候還在關注物與物的趣味性,到了‘Senseware’展覽他考慮的是整個行業(yè),把創(chuàng)意轉化成為生產力的過程中需要尋找什么,可能性又是從哪里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