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的私人圖書館
文/思郁
編輯/Spiral@頂尖文案Topys
讀這本《希特勒的私人圖書館》多少有些諷刺的意味。世人皆知納粹的暴行,尤其是1933年5月10日發(fā)生的大規(guī)模焚書運動,導致了德國文學史上出現(xiàn)了一個很久的空白斷層,很多德語作家的著作遭到了焚燒,作家遭受了監(jiān)禁與迫害,一大批作家紛紛踏上了流亡之路,他們失去了讀者,失去了祖國,失去了生命。與此同時,我們卻得知這個國家的元首原來是一位嗜書如命的人,他自己的私人藏書高達一萬六千冊,而且絕非裝飾擺設炫耀之用,他的閱讀熱情近乎瘋狂,幾乎每晚必讀書,讓我們這些自詡為書癡者也自嘆不如。也許,這才是最大的困擾,正像詩人布羅茨基的那個美好的信念:如果這個世界的主人能更好地閱讀,迫使千百萬人走上流亡之路暴政與苦難就會減少很多。但在希特勒身上,我們看到了這個信念破滅的希望,讀書與暴行之間究竟有著怎么樣剪不斷理還亂的糾結呢?
美國學者提摩西?賴貝克《希特勒是私人圖書館》聚焦于希特勒的私人藏書,從中找尋那些“知識改變命運”的文本,探究這些書與他的人生有著怎樣的關聯(lián),影響著他的決策,改變著他的人生。很顯然,在他操縱并改變著整個德國以及世界的命運中間,書籍并不是那個決定的因素,但是從這個頗為隱秘的心理世界中,我們還是能找到一些蛛絲馬跡,我們想知道希特勒的閱讀是如何形塑他的思想與行動的。
當然,這個探究的過程并不容易。希特勒的藏書保守估計有一萬六千冊,但隨著其帝國的隕落,而四散各處。諷刺的是,這個曾今發(fā)起焚書運動的人,自己書籍的命運卻不知所蹤,大部分作為戰(zhàn)利品被瓜分,失落他鄉(xiāng),至今只有一千多本被搜集到。賴貝克正是依據(jù)這些收藏在美國國會圖書館中的一千二百本私人藏書,完成了這本書的寫作。那個受納粹迫害,在逃亡途中自殺身亡的本雅明曾經(jīng)說,書籍各有命運。真是一語成讖,這句話成了希特勒書籍命運的最好注解。
至今我們已經(jīng)無法想象希特勒私人圖書館的盛況,但據(jù)保存下來的資料,他的藏書中大致可以分為三類:軍事類書籍占據(jù)了一半,而且根據(jù)他做眉批和筆記的習慣看,這也是他讀過最多的一批書——這點并不稀奇,稀奇的倒是希特勒讀的越多,反而越是給人一種紙上談兵的印象。這位被他的崇拜者譽為天才的元首,對戰(zhàn)爭的認識缺乏一種實在的經(jīng)驗。一戰(zhàn)時的參軍經(jīng)歷在面對更大的戰(zhàn)爭,需要更為宏觀的視野,統(tǒng)籌全局的野心時,一直顯得捉襟見肘。賴貝克在書中寫到,當戈培爾的宣傳機器一直渲染希特勒的非凡軍事才能如何造福于人民時,他手下作戰(zhàn)的將軍們卻把他當成了“一個局外人”,更糟糕的說法是“危險的業(yè)余分子”。希特勒在兵敗之前有著深深的挫敗感,因為他覺得他遭到了手下人的背叛——更多的是一種象征意義的背叛,因為他和他的作戰(zhàn)將軍從來沒有統(tǒng)一過意見,他們甚至以罷戰(zhàn)這種形式來表達自己的不滿。賴貝克寫到,希特勒發(fā)現(xiàn)將軍們對自己的偉大思想一致存有疑心的時候,“推薦他們看卡爾?麥的書,以此來磨礪他們在戰(zhàn)場上的勇氣和意志。不僅如此,他還專門為前線的士兵發(fā)行了該書的特別版”???麥是德國著名的探險小說家,以描寫異域探險故事聲名遠播,是歐洲最為著名的暢銷小說家之一???麥從未到過他小說中提到的那些國家,但是他的想象力卻給人一種他長期生活在海外的假象。希特勒對卡爾?麥小說的癡迷,源于一種慰藉的力量。但是這種情感對指導戰(zhàn)爭并無裨益,反而顯得荒唐可笑。
希特勒的藏書中占據(jù)第二位的是藝術類書籍,大約有一千五百多本。這是他的私人愛好,年輕時候他想成為一個畫家,而后的夢想是建筑學家,這些都因為他的學歷問題被擱置了。但無情的現(xiàn)實并沒有澆滅這位藝術青年的美夢,在1914年參軍之前,他一直都是以自由畫家的身份蝸居掙扎在柏林和慕尼黑。翻閱他手頭的這些書,看他對現(xiàn)代藝術的嘲諷之詞——“現(xiàn)代藝術將徹底改變世界?放屁!”——恍如隔世。我們很難把想象年輕時候的希特勒是一位文藝青年,對這個世界有著美好的憧憬,渴望在藝術的領域內(nèi)有所建樹,大放異彩。是什么改變了這位年輕人?是戰(zhàn)爭嗎?因為按照《我的奮斗》里面的說法,他說是一戰(zhàn)中德國戰(zhàn)敗投降帶來的精神創(chuàng)傷使他頓悟,必須從政。但從一位連中學畢業(yè)證書都沒有的落魄畫家到一位改變世界格局的納粹元首,這中間的跨越絕非頓悟這么簡單。
在希特勒藏書中占據(jù)第三位的是占星學和神秘主義書籍。他們來自世界各地的不同國家與民族。這部分藏書引發(fā)我好奇的倒不是他獨特的興趣,而是因為這部分藏書所導致后來者無數(shù)的聯(lián)想,給了好萊塢電影無數(shù)的靈感。回想一下著名的印第安納?瓊斯系列中,至少有兩部都與希特勒的這種神秘的興趣相關。希特勒對神秘主義的興趣,有很多的傳言,他自己都相信是受到上天眷顧的救世主,靠著這種神奇的預言,他逃過了戰(zhàn)爭的炮火。按照美國精神分析學家沃爾特?C?蘭格的說法,希特勒一生都堅信自己肩負有一種神圣的使命,并且得到了上帝的指引和保護,這種堅定的信念就是他對德國人民的影響產(chǎn)生蔓延性效果的最主要原因。如果說,開始的時候,他還只是想象自己是救世主,將會領導德國從衰敗走向榮耀,而后他已經(jīng)把這種自我的信念向他的崇拜者和國民散播開來。這是馬克斯?韋伯筆下的“卡理斯瑪”型權威人格的典型特征,依靠對天啟與啟示的恩典,引發(fā)民眾對其的皈依和信賴。但正如這位具有神秘主義救世主情結的天啟領袖,人們最終看到的卻是相反的結果:希特勒的神話迷惑糾纏了千百萬人,但最終被其沖昏頭腦的卻是希特勒自己。
賴貝克在《希特勒的私人圖書館》一書中,通過那些僅有的保留閱讀痕跡的圖書的分析,來還原歷史情境中,閱讀對希特勒心理結構的形成產(chǎn)生了什么樣的影響。這本書難得可貴的一點是把那些書籍的評論與希特勒不同的人生階段結合了起來,以閱讀與生活相互印證的方式很好地完成了對希特勒的研究。閱讀在每個人生活中都有不同的比重,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影響了一個人很難判斷,但至少在分析希特勒的閱讀中,我們又多了解了一點點,這就足夠了。
via 悅讀匯
延伸閱讀:希特勒的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