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書 | 李宗盛·我的三個家
編輯/SCIASCIA@TOPYS

1965年,身為小學老師的母親和李宗盛一起
在臺中的教師會館。
北投家
這個發(fā)展遲緩的小鎮(zhèn)
像是一件長輩送給你的舊毛衣;
明顯的過時,卻讓人滿心溫暖。
若是遇到這樣冬日的雨天,
霧總是先蒙住大屯山的頭,
然后躡手躡腳地朝淡水河方向漫去。
我很喜歡空氣中經(jīng)常彌漫著無所不在的,
淡淡的硫磺氣味。
置身在其中始終讓我有嬰兒的感覺。
如同在母親子宮中
被羊水包裹一般地讓我感到安心。
知道我是潘老師兒子的一代
差不多已經(jīng)凋零,
還好能認出我就是那個送瓦斯的
大有人在。
當年幫家里送瓦斯所帶來的好處
并不只是讓我青春的身體
有了足夠的鍛煉,
更大的意義是讓我徹底地熟悉了
家鄉(xiāng)的樣子并且牢牢記住了。
它同時也賦予了我的性格中
比較市井的那一面。
我喜歡這個部分的自己
并且刻意地保留它。
后來成為一個知名的音樂人
這件事并沒有改變我跟北投的關系。
我經(jīng)常衣著丑陋走在街上。
我認為家鄉(xiāng)的人
不會盯著我看的邏輯很簡單:
寫歌的不見得比賣小籠包的高明。
在這里我不是陌生人;
我是這小鎮(zhèn)的孩子。
在中和街小山坡上的屋子
是為我當時將要展開的新生活而準備的。
那時我剛剛開始另一次婚姻,
小女兒剛兩歲。
與滾石的工作關系
在兩個月前結束時當然有些許感傷,
但是20年無日無夜的音樂生涯
早已讓我疲憊不堪。
我知道我不想再如往日那樣地工作了。
事實上我在幾年前
就已經(jīng)想自己動手做吉他
并且開始研究資料。
我認真地想回到音樂的起點
去尋找另一個身份。
我一點也不介意暫時甚至永遠也不再做
我以前所擅長的那些事。
遷往上海并不是一個困難的決定。
或者說,
我們并沒怎么特別討論。
新的婚姻很好;
我并不在意我要帶著一家老小
去一個幾乎全然陌生的城市生活。
我從1990年代初就多次造訪這個
因為改革開放而受益的城市。
我承認我對它只有膚淺的認識。
我總是被細心禮貌地招待,
進出在五星級酒店的套間與演出的場地。
在滾石的最后兩年,
我在組織里顯得格格不入。
我并沒有被通知參與一些重要的會議,
以避免制作案因為我的堅持被退回重整。
在整個音樂行業(yè)被網(wǎng)絡泡沫托高的時候,
像我這樣的制作出身的老臣
顯得不識時務
而注定要被時代的大潮淹沒。
梁靜茹與五月天是我制作總監(jiān)任內(nèi)
最后簽下的兩份合約。
2000年12月31日
我離開光復南路288號5樓,
與滾石17年合作告終。
北投家的裝修其實還很新。
孩子們經(jīng)過兩個暑假的練習,
剛剛能在家里的短道泳池找到感覺。
住中目黑時候買的器皿還沒機會用。
溫哥華的生活照剛剛整理出來等著裱框。
打包的時候,我對妻說上海什么都有,
然后毫不猶豫地
將給孩子們做早餐的松餅粉丟棄。
2001年3月5日飛機在虹橋機場降落。
對于將要面對的生活其實我沒有準備。
我從今年7月開始收拾,
準備在冬天來到之前
帶年邁的母親回到這個被荒置10年的家。
我開封之前留下的對象,
解開一個又一個
自己10年前親手系上的結。
不斷涌現(xiàn)的記憶
令歸置東西的進展緩慢,
以至于整個夏天我都在做這件事。
這過程仿佛是一個時間、情感
乃至于記憶的一次縫補。
有些東西斷了,
我得把它接起來才能在這屋子里往下過。
不過有些事是回來之前就先做了。
比方說……
那些擔心再也接不起來的記憶,
已經(jīng)用了好幾年的時間妥善安置。
那些可能會無法摁捺住的情感,
也都用理智好言相勸愿意安分了。
在整理東西的時候我決定不買新家具,
能用的舊對象都要繼續(xù)使用。
因為無論這10年發(fā)生了什么,
我離開這個家的時候一切都是美好的。
我禱告感謝主,
帶領我10年之后再次走進這個家門。
阿們??!
1978年,清晨,臺北中山北路,
20歲時的李宗盛。
上海家
在準備開始敘述上海生活時
我是這樣想的。
居住在這城市
大約兩年半的時光所發(fā)生的事,
相當程度地決定了
我接下來幾年的人生樣貌。
可寫的東西很多……
我唯一需要注意的是
別讓后來眾所周知的感情低潮
變成這一段敘述的主題。
我只需盤算好寫哪些。
哪些略過不提,哪些草草帶過。
而現(xiàn)在,我已經(jīng)停下來好幾天了;
這的確出乎自己的意料。
我給自己三分鐘寫下關于上海的聯(lián)想……
看看還記得哪些。
漕寶路,虹梅路,桂平路,
虹許路,延安高架, 直。
小仇,小周,小鳳,小雞,
爺叔,嬸嬸,彤彤,毛毛。
名都城,玫瑰園,月季園,
古北家樂福,星巴克,丁香花園,
上海中學國際部,
廣播大廈錄音棚,瑞金醫(yī)院。
想說一點關于那兩年半的生活。
卻發(fā)現(xiàn)
即便在離開這個城市好幾年后的今天,
還是不容易的。
一個影響自己那么深刻的城市,
追索回憶時卻那么費力那么模糊那么貧乏。
索性我先假設那兩年半里
或許真的發(fā)生過一些我一直沒弄明白的事。
我查找過去的電郵,工作日志,便條紙。
電話短信,家庭生活錄像,照片……
終于得出一些蛛絲馬跡。
所有的線索顯示上海時期的我
是個擁有大量時間卻無所事事的人。
我跟那些蹲在桂平路上
吃西瓜解渴等待工作機會的民工并無二致。
我也的確曾經(jīng)活得像一碗隔夜面條那樣
缺乏光澤松垮腫脹。
如今我喜歡將上海的生活解釋成一種試探,
當我事過境遷往回看,
它揭發(fā)了我不愿承認的懦弱
或提醒了我從不自知的堅強。
只是我當時不知道這兩者對我都是好的。
2003年10月我離開這個城市的時候,
我對即將發(fā)生的不幸渾然不覺。
搬往北京不久,
我第二次婚姻就走到了盡頭。
北京家
2003年10月中到的北京,
不久就入冬了。
我在剛裝修完卻供暖失靈的辦公室里
凍得直打哆嗦。
跟上海一樣,這個城市我?guī)缀鯖]朋友。
我弄不清楚東南西北。
而且北京大得讓人心慌。
奄奄一息的婚姻招來周刊的狗仔隊
架起相機在小區(qū)院子里守著。
我躲在工作室望著錄音室全新的器材發(fā)愣。
我不知我還用不用得到這些器材?
我不知這城市打算怎么對待我?
對我來說,這是一個糟透了的開始。
在北京,再大的事也終將顯得微不足道。
我認真地這樣感覺。
這樣的理解,
對我往后八年半的生活是有幫助的。
幾個月以后的一個尋常午后,
雖然我對即將發(fā)生的事已經(jīng)早有準備。
可是當我簽了字離開酒店
走進炙熱陽光的那一刻,
我仍然打了一個冷顫。
法律上我已恢復單身。
我決定留下來看看人生能把我怎樣。
我慶幸自己當時沒有選擇離開北京。
作為單身男人與單親爸爸,
把原來要投注在臥房的精神體力
轉移到廚房是明智并且必須的。
給孩子做飯帶給我極大的樂趣。
其實更像是一種寄托;
讓我不至于垮掉。
我有兩臺冰箱與一個儲物柜改成的食材室。
我通常5點鐘回家做晚餐,
早上10點半起床做盒飯。
每周總有幾個午夜我會開一瓶酒慢慢喝,
然后耐著性子
跟那些需要時間的菜徹夜周旋。
另一個支持我留在北京的,
是我的吉他事業(yè)。
如果有人是在我描述
我跟吉他之間種種的中途
才加入的話,
有很大的機會他會以為我在說的是一個人,
而不是一把吉他。
我老愛跟人家說
吉他如何地改變了我的一生。
約1979年,暑假時李宗盛與同學自帶器材,
在臺北找了個咖啡屋,
求老板給地方免費唱歌。
我在14歲那年開始彈吉他,
然后學著把心中的話用歌來表達。
我靠吉他用音樂來認識自己,
確定自己存在的價值。
對這個一生幫我的老伙伴我心存感激。
沒有它,就沒有今天的我。
在人生風浪起伏的時刻制琴
有著說不出的滋味,
世事越不確定讓我越想定下心來做琴。
我在豆各莊的作坊待的時間
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長。
對我來說,
留在北京把心思放在制琴上
其實是一次自我完成跟修復。
琴在我14歲救過我;
我肯定它在我46歲也能救我。
這一點我深信不疑!
單親爸爸與制琴師這兩個角色
像兩個錨將我牢牢釘在這片土地上。
在我察覺臺灣來的朋友
開始要適應我的北京口音的時候,
我知道我確實已經(jīng)適應了北京生活。
北京已經(jīng)像臺北一樣
成為另一個我任何時候回去
都不會感到陌生的城市。
比起從前,
在北京的這幾年我沒怎么寫自己的東西。
主要是我不知道幾年顛簸的生活
要怎樣去表達?又會怎樣被理解?
所以我打算再放一放,
不著急寫……
直到那一天也許更通透,
更圓熟了再下筆也不遲。
簡單地說,
過去9年我們一家
在青年路的小區(qū)租來的公寓里
踏實地過著日子。
我把母親接來同住
所以能多點時間陪她,
把娃娃帶大然后看著他們離家念大學。
我經(jīng)過了一些意想不到的人生
但是也走過來了。
我想我這一生
無論什么時候回想在北京的時光,
都將感到溫暖與安慰。
2012年1月6日凌晨5點,
于臺北北投家中
李宗盛 | LEE JONATHAN
音樂人。1958年7月19日生于臺北北投。1972年14歲時迷上吉他。1979年就讀于新竹私立明新工業(yè)??茖W校電機科。自1980年代起影響華語樂壇而被冠之音樂教父。為人熟知的作品如《寂寞難耐》、《我是一只小小鳥》等等,新近作品為《寫給自己的歌》、《山丘》。
「我的三個家」出自《生活》2012年2月號別冊《家書III》。文字和圖片版權均受到保護,任何未經(jīng)允許的復制、轉換都將承擔相關責任。
目 錄
序言:永遠的臍帶 阮義忠
阮義忠 回家的方向 1
肖全 那些為我布施的人 10
葉錦添 獻給我母親 21
肖復興 北大荒 33
王澍 素樸為家 43
林少華 書箱和牽?;?52
摩羅 我只能是阿Q、祥林嫂的兒子 61
張海兒 來,笑一笑 72
趙野 八十年代那些云煙 81
徐冰 瑣憶 92
嚴力 關于“家書”的問答 103
汪蕪生 寄往彼岸 114
彭小蓮 他們的歲月 126
陳侗 紀事 140
歐寧 致母親書 147
韓磊 奇妙的三年 158
楊樹鵬 破碎的陽光 166
莊靈 母親的一生 174
費明杰 老照片上的那些往昔 188
劉麗明 關于劉丹畫冊序的信 202
孫冕 慈母三唱 208
葉永青 與妻書 220
張曉剛 家中日記 232
李宗盛 我的三個家 245
朱德華 我的成長與父親 253
丁雄泉 一九七0年代家信 262
厐均 天不老,情難絕,心似雙絲網(wǎng),中有千千結 274
李嬰寧 人生如戲,戲如人生 292
林懷民 母親的花圃 309
翟永明 十八歲之歌 315
馮君藍 我阿爸,一個在實存中掙扎的基督徒 322
童明 認知父親 335
黃源順 舒適區(qū) 344
后記 夏楠 352
《生活》月刊官方微信:lifemagazine2005
《生活》月刊官方微博:@生活月刊
版權聲明:本文系《生活》月刊特別授權TOPYS轉載發(fā)布,版權歸屬《生活》月刊及原文作者所有。謝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