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與蛇」—— 寵小孩
探究未來的想像
蛇(代表 蔣友柏):
久久,都沒有與朋友共進晚飯。
久久,能共進晚飯的朋友都沒有增加。
久久,見一次面的快樂,卻因雙方不同的價值觀而被稀釋。
我看到,一個被寵壞的小孩:
對父母不尊重,對其他人不禮貌。
想做的:挑食、打電動﹍就不顧一切的做。
雖然,小孩的眼裡,是閃爍著「快樂」,
但這用「放棄基礎(chǔ)」所換來的快樂,能撐過童年嗎?
還是,我太小心眼,主觀的認知,「基礎(chǔ)」是生活的必要功。
長大要活得自在,兒時就必須犧牲「無拘無束」。
蘋果(代表 姚仁祿):
我想,培育好的基礎(chǔ)教育,在兒時,絕對需要以「分辨善惡」規(guī)範孩子的行為,
但不需要以「犧牲興趣」來達成。
孝順、禮儀,是廣義的善惡,需要規(guī)範;
誠實、無私,是絕對的善惡,更是放鬆不得;
至於,喜歡唱歌、畫畫、舞蹈,不喜歡讀書考試,那就讓孩子盡情發(fā)揮吧。
二十一世紀,遠離樣樣講求效率的十八世紀工業(yè)化觀點,
人文與文化,需要樣樣懂得欣賞的文藝復興人。
蛇:
我是覺得,凡事不可能完美。
已經(jīng)無憂無慮了,就不能無拘無束。
興趣,有著很多種定義:打電動、不是小孩最好的選項。
興趣,是要接觸後才能產(chǎn)生的,所以,花了很多的時間陪小孩「接觸新事物」。小孩,之所以要被照顧,是因為還無法分辨對錯與善惡,
如果父母把這一個權(quán)力在起始就交到小孩的手中,小孩一定隨心所欲。
所以要用心的設(shè)計,在不關(guān)閉”童心”的情況下,讓小孩長大。
這實在很難﹍做的精疲力盡﹍得到的是體無完膚。
蘋果:
小孩,無法分辨善惡,但是,會觀察,會摹仿;
因此,你說得對,只能家長帶著分辨,不能將善惡,是非完全交給孩子。
家長做的,小孩就學;
因此,父母要孩子學好,自己就要做好,小孩才能學好;
這是價值觀的傳承,馬虎不得。
我看,有人自己做一套,要求孩子另外一套,那真是再傻不過。
至於興趣,你也說得對,如果,孩子有機會,接觸得廣,當然就不會只有鎖定電動。
但是,要孩子接觸得廣,也是要家長用心,用時間換來....
家長,塑造愛音樂的環(huán)境,孩子,就有機會,接觸音樂....
家長,塑造愛運動的環(huán)境,孩子,就有機會,接觸運動....
家長,塑造愛閱讀的環(huán)境,孩子,就有機會,接觸閱讀....
家長,塑造愛思考的環(huán)境,孩子,就有機會,接觸思考....
家長,塑造愛奉獻的環(huán)境,孩子,就有機會,接觸奉獻....
畢竟,家長,就是孩子的模子;
細心開模,細心鑄造,孩子,才能成型。
蛇:
所以,當家長,真的很累。
明明經(jīng)過半生的摸索,已確定自己是肉食性動物。
卻要為了還未定型的「小孩」,強迫自己「快樂」的熟悉草食動物的行為。
我一直很害怕,小孩會以我的模子長大。
那會是另一場豪賭,搏的,只有一線正途。
刻意的,讓小孩認為,我是一個不正確的role model。
清楚的,放大自己的缺點。
因為,自己是從痛中學,而非愛中選。
求的,不過是老時,可以安心的過日子。
不用為了自己帶到世上的生命,擔心、懊悔、苦惱﹍
蘋果:
唉,你真是誠實。
很少有人,像你,如此坦承﹍
你希望讓孩子,不要從「痛中學」,而是「愛中選」;
以我自己的經(jīng)驗來看,這樣的想法,應(yīng)該是對的;
我的父母,除了給我基本的規(guī)矩,以及勤勉、好學的模型之外,還有滿滿的愛;
被愛,就容易有自信﹍
我相信,我的自信,來自從小父母的愛與寬容。
蛇:
我卻懷疑我愛的方法是否正確。
不論我多麼努力的回想,都記不起來,兒時所經(jīng)歷過的愛與寬容。
不論我怎麼催眠自己,都無法改變,自己的自信是從離開父母庇蔭後打出來的。
這些,讓我質(zhì)疑,自己是否知道如何愛?
不過,這也是我小孩的命。
所以,只能和我一起實驗人生。
只是,實驗中,我給的糖,會很少。
蘋果:
給孩子,糖多,糖少,是藝術(shù);
你是用心的人,自然會摸出竅門。
姚仁祿
思考者、設(shè)計家、輕媒體推動者
18歲,第一志願考入東海大學建築系
23歲創(chuàng)辦專業(yè)設(shè)計公司「大仁室內(nèi)計畫」
48歲擔任大愛電視臺總監(jiān)
曾獲金鐘獎,並致力於電視臺編採無帶化,目前是大小創(chuàng)意齊及大小媒體負責人,致力推動「創(chuàng)意即競爭力」啟發(fā)年輕學子深入思考
蔣友柏
「橙果 · 常橙」董事長蔣友柏于2003年創(chuàng)立橙果。因成長求學背景之緣故,使他有機會體悟東方與西方的文化價值體系。不僅具有敏銳觀察市場趨勢的精確眼光, 對於大中華文化及歷史更擁有滿溢熱情。他以獨特見解及符合現(xiàn)代的方式重新詮釋大中華文化並且創(chuàng)造符合生活型態(tài)的脈動。
「橙果 · 常橙」將精神與靈魂注入機械式、冰冷平凡的產(chǎn)品,豐富其生命。我們深信,設(shè)計終需回歸人性,應(yīng)創(chuàng)造獨特的體驗加入「情感連接」:也就是本質(zhì)的參與和互動。
版權(quán)聲明:
本文系姚仁祿與蔣友柏先生共同授權(quán)TOPYS發(fā)佈,版權(quán)歸姚仁祿與蔣友柏所有,禁止其它任何形式的轉(zhuǎn)載,否則追究相應(yīng)的法律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