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av无码av日韩av网站,玩弄少妇高潮抽搐在线观看,天天躁日日躁白天躁晚上躁,亚洲av无码潮喷在线观看,无码国内精品久久人妻

八卦廣告史|廣告-人,或曰人體廣告牌簡史


TOPYS編者按:

「八卦廣告史」專欄,是TOPYS網(wǎng)站的常設(shè)專欄,作者劉一融。專從歷史黑幕里打撈廣告真相,宜下飯,宜開腦洞。

又名「哪個品牌小時候沒有一堆黑歷史」,曾用名「100個激發(fā)靈感的好創(chuàng)意穿越中」,別稱「八周刊廣告版」。



1820年代,人類第一次發(fā)現(xiàn)廣告-人。

是在倫敦的街頭,某個男子戴著高高的紙帽,搖搖晃晃,撲面而來,帽子上寫著:「一雙靴子十二先令」。又有個男子穿街而過,肩上扛著一面旗幟,上面寫著:「洗一件襯衫只需三便士」。他們就是最早的「廣告-人」,當(dāng)時人叫他們「兩足廣告」,或許,還有個更通俗的稱謂——「人體廣告牌」。

畫家喬治·斯卡福記錄下的「人體廣告牌」


已無法考證,「廣告-人」這一物種究竟從何時起源。但自19世紀初,英國對張貼海報征稅以來,「廣告-人」就漸成了最常見的戶外廣告載體,畢竟人比海報便宜。

整個倫敦都在廣告-人身上晃蕩,其內(nèi)容無所不包:「威斯敏斯特選舉結(jié)果公布」、「人體解剖模型有售」、「英國藝術(shù)家協(xié)會展覽在薩福克街」、「攝政街的動物園里有長頸鹿」、「亞麻、絲綢、麻紗……」。


畫家喬治·斯卡福記錄下的「人體廣告牌」


廣告-人很快就開始變異。有人觀測到,美國費城的賣報童把裝有霓虹燈的廣告牌掛在胸前招搖過市,報紙的名號在孩子們瘦小的身軀上奪目無比。

其后,人類又在巴黎發(fā)現(xiàn)廣告-人的變種:紳士們頂著裝有電燈的巨型帽子在街頭推銷商品,頭頂上閃閃發(fā)光。

1830年代,沃倫鞋油廠讓一群人裝扮成巨大的罐頭在街頭行走,變裝PLAY從此成為廣告-人的主題。為了做廣告,人們不得不在任何天氣把自己套進各種夸張的毛絨衣服里,汗流浹背。


畫家喬治·斯卡福記錄下的「人體罐頭」


在1929年,廣告-人這一物種發(fā)展到巔峰。那時電影剛進入有聲年代,好萊塢各大電影公司都玩命似的炒新片,唯恐噱頭不足,干脆把人扔進了廣告牌。

當(dāng)年,米高梅推出首部有聲長片《1929好萊塢滑稽劇》,這部電影卡司空前強大,有冷面笑匠巴斯特·基頓、奧斯卡影后瓊·克勞馥,炒作也是史無前例。


《1929好萊塢滑稽劇》人體廣告牌宣傳圖


米高梅在阿斯特劇院門檻豎起了幾層樓高的廣告牌,又直接把窄窄的T臺安裝在廣告牌的發(fā)光字上,女郎們站在廣告牌里載歌載舞,驚險又美麗。

這一廣告-人與廣告牌的奇葩結(jié)晶,引得無數(shù)人圍觀,阿斯特劇院門口被堵得全不透風(fēng)。


《1929好萊塢滑稽劇》人體廣告牌現(xiàn)場照片


幾周以后,??怂咕蜕秸嗣赘呙返膭?chuàng)意,把女郎換成男孩,讓一群穿海軍服的男孩站在廣告牌上做軍樂隊表演,為的是宣傳電影《荒唐世界》。沒過多久,又有同行找到專業(yè)芭蕾舞者在特別危險的邊緣跳起了舞……


1929年,廣告牌上的舞者


但這場雜技軍備大戰(zhàn),并未愈演愈烈——幾個月后,大蕭條席卷全美,把這點資本主義的情調(diào)也碾成了曇花一現(xiàn)的塵埃。

在廣告-人的諸多變種里,人類學(xué)者研究較深的,當(dāng)屬靈長類廣告-人科三明治人。據(jù)說物種命名者是大文豪狄更斯先生,他形容那些在身前身后套上紙板的廣告-人,就像「一片人肉被夾在兩塊板子里」……這不就是三明治嗎?

「三明治人」無需苛刻的實驗環(huán)境就能培育成功,在脖子上套上挖好洞的紙板,就算完工。由于媒介成本低、識別度高,三明治人竟成為一種被反復(fù)探討的社會現(xiàn)象。


1940年代的日本三明治人


德國哲學(xué)家本雅明,在未完成的遺作《拱廊街計劃》中,指出「三明治人是閑逛者的最后化身」。閑逛者往往大隱隱于市,是「現(xiàn)代生活的英雄」;但隨著大眾消費浪潮的來臨,人自身也淪為商品,三明治人恰是最好的隱喻。

在觀念藝術(shù)的早期,法國藝術(shù)家丹尼爾·布倫讓兩個三明治人背上他那標志性的彩色條紋板,在巴黎街頭游走,他試圖挑戰(zhàn)藝術(shù)介入城市公共空間的可能。


1968年,丹尼爾?布倫作品《無題》


在臺灣作家黃春明的小說《兒子的大玩偶》里,主角坤樹為了養(yǎng)家糊口,化妝成小丑,當(dāng)起三明治人給電影院、百草茶、蛔蟲藥打廣告,后來——可能是做廣告的時間太長,連孩子都記不起他長啥樣了。


侯孝賢電影《兒子的大玩偶》,改編自黃春明小說,圖片來自豆瓣


總之,在各種學(xué)術(shù)、藝術(shù)、文學(xué)作品中,三明治人就是資本主義的萬惡化身。

進入現(xiàn)代世界后,廣告-人又進化出若干分支。

那些夸張的外套衍生出各種不可思議的版本,廣告吉祥物由此誕生。

也有人嫌外套太笨重,直接在半袖夏裝上印好信息,這就是廣告T恤。

2003年,有個叫吉姆·尼爾森的男孩,以7000美元的價格,把自己的后腦勺賣了出去,紋上一家主機網(wǎng)站的廣告,這便是紋身廣告的緣起。

1929年的奇葩活體廣告牌并未徹底消失,且被各大品牌玩出各種重口味的版本。比如2015年,XBOX為了賣《古墓麗影》游戲,把8個自虐的腦殘粉(其中不乏妹子),捆綁在一塊巨大的廣告牌上,24小時不得動彈。圍觀群眾負責(zé)揮舞起手中的投票按鍵,選擇給他們制造各種麻煩,比如刮點風(fēng)下點雪。后來,這個反人類的創(chuàng)意居然還得了2016年的戛納金獎……


XBOX《古墓麗影》獲獎廣告


但大部分的廣告-人在人類的世界里其實沒這么高調(diào),他們隱藏著真實身份,猶如萬人如海一身藏——若你某天遇到一個人突然抖出塊小紙板,說是正在創(chuàng)業(yè)求掃二維碼加個微信。都是同行,別忘了上前對個暗號:你也沒下班?


參考鏈接:

The Fascinating History Of The Human Billboard, 1929
London Street Advertising, showing Sandwich Men, human billboards, placards and banners

你可能對這些感興趣
    D&AD今年的全場大獎,是用excel做的丨創(chuàng)意白皮書
    廣告和藝術(shù)之間的界限正在變得模糊。
    by 毛毛.G
    5 評論
    55 贊
    13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