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師、設計師、攝影師、賽車手、特技飛行員,以上皆是,還不止|The Designer's Designer [1]
設計師們的心里都一張名單,上面密密麻麻地 (又或許只有一兩個) 布滿了對他們設計路上曾有啟發(fā)或影響的人們的名字。名單上的人們也許家喻戶曉,,又或名不經(jīng)傳;可能沒有追求過世界定義的成功,但活出了波瀾壯闊的人生。他們的作品與人生的哲學,都緊緊的抓住了那些夢想著讓世界變得更美好的人們的心。
建筑師、設計師、攝影師、賽車手、空中特技飛行員、花式滑雪世界冠軍、工程師、畫家、教授、作家... 在一個世紀前有一個綜合鬼才用超超超超速活了可能換成別人可能得得花幾輩子才能體驗的的生活。
卡洛·莫利諾 ?Museo Casa Mollino
卡洛·莫利諾 (Carlo Mollino) 于1905年誕生卡意大行都靈 (Turino) 的一個有名的工業(yè)世家。他的出生背景令各方面都得到了優(yōu)良的培訓,亦讓他有能力去選擇只接他有興趣的案子。
結(jié)合了美感跟工學上的追求,堅持相信只有大自然之美才值得借鏡,又沉醉于研究二戰(zhàn)后快速發(fā)展的各種機器,因此他每每接到了的都是很需要薄物細故的項目。
由概念,草圖(聽說他先凡都一下筆就不用修改,同時可用兩手畫圖),模型,室內(nèi)設計,物俱設計 —— 門把到橫梁,燈光分布到機關(guān)配置,他都一手承辦。
杜林皇家劇院 草圖 ?Csrlo Mollino
他的建筑風格華麗,線條優(yōu)雅性感,機關(guān)盡布卻又自然流暢。細節(jié)統(tǒng)一協(xié)調(diào),每個會與使用者有互動的部分都潛有巧思。
杜林皇家劇院 Carlo Mollino, Photo by ?Deimel & Wittmar
杜林皇家劇院 Carlo Mollino, Photo by ?Deimel & Wittmar
杜林皇家劇院 Carlo Mollino, Photo by ?Deimel & Wittmar
杜林皇家劇院 Carlo Mollino, Photo by ?Deimel & Wittmar
但他的名字在他在世的時候,除了在他的家鄉(xiāng)都靈以外并不經(jīng)傳。
莫利諾對美感的觀念跟及設計的概念都跟當時米蘭注重實用主意的設計圏格格不入。 「我們生活得不愉快,是因為一切都要有目的,一切都要有效率而促。」他如是說。
卡洛·莫利諾為自己工作室設計的椅子 ?Museo Casa Mollino
所以在當時、甚至是日后,每當當代意大利建筑被提起的時候,你都會很少會聽到他的名字。盡管如此,這從來沒有為他帶來任何困擾。
如果為了建立一個名號,而去犧牲他設計的自由,那對他來說,那又根本毫無樂趣可言又或許是他的極度充實生活根本沒有時間去讓他做一些他認為不必要的交流。
他涉獵的興趣(后來都變成職業(yè)之一),廣泛得他也許都不夠時間細數(shù)。
「只要事情夠奇妙有趣,它就有無限可能?!顾眢w力行的去實踐了他這番話。
他賽車,他親手設計了美貌到不像車的賽車的參加了有名的利曼24小時耐力賽(24 Heures Le-Mans);
他開飛機,他為了要玩新的空中飛行特技,去發(fā)明了新的飛機零件(雖然也撞了機);
他滑雪,滑著滑著,又變成了職業(yè)花式滑雪手,順便發(fā)明了新的滑雪技術(shù),還出與好友一起出了技術(shù)指南;
他攝影,拍著拍著,又寫出了當代最有影響力的攝影技術(shù)書籍之一;
他喜歡古埃及,受到了埃及法老建起金字塔的影響,他為自己打造了一間來生的宮殿,現(xiàn)在成了他個人的博物館(Museo Casa Mollino);
他覺得女性娜多姿的曲線是大自然的完美創(chuàng)作,就去設計了背景丶衣服丶道具,找舞者(或應召女郎)拍了1200多張寶麗來自己動手再修圖,后來被結(jié)集成書又賣成了絕版;
在他于1973年在他父親與他的工作室里工作時突發(fā)性心臟病發(fā)作而過世之后,他的建筑作品只剩下寥寥數(shù)件不是被被毀壞,就是改得面目全非。
也許因為他的不羈,不像別的有名設計事一樣會有人去維護他的作品,也沒有太多主流媒體去歌頌甚至批評(只有一小部分的狂熱愛好者默默宣傳, 比如說買下Casa Mollino . Mollino 專家, Ferrari父子等) 。他就算在這資訊流通的年代,大眾能看見他作品的機會亦并不多。
可是根據(jù)他的行事風格,他應該一點都不會在乎 。
關(guān)于作者Charlie
"查李 ,跨媒體設計師。從吃的到穿的至到虛擬世界的都有涉獵。有幸因為這工作走了地球大半圈,與自己心中的偉人們學習共事。體驗到美好設計也許不著痕跡卻能帶來深刻感動,同時也看到了每個項目背后需付出的汗(血!)與淚。
熱衷美術(shù)、近代設計及服飾史等,常常在查考時發(fā)挖到各種光怪陸離的事例而在圖書館的角落吃吃笑。不覺得世界上有所謂的原創(chuàng)想法,但是相信在我們累積吸收到的知識、歷練及對世界的好奇的幫助下,就像數(shù)學的乘法一樣,可發(fā)展出無限種帶有自己色彩的新奇構(gòu)想。
BTW我不姓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