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稱) 陪孩子玩耍專員 BRUNO MUNARI 布魯諾·芒里 | The Designer's Designer [3]
設計師們的心里都一張名單,上面密密麻麻地 (又或許只有一兩個) 布滿了對他們設計路上曾有啟發(fā)或影響的人們的名字。名單上的人們也許家喻戶曉,,又或名不經(jīng)傳;可能沒有追求過世界定義的成功,但活出了波瀾壯闊的人生。他們的作品與人生的哲學,都緊緊的抓住了那些夢想著讓世界變得更美好的人們的心。
很久很久以前,在一個沒有很遠的國度里,傳說中有著一些有待發(fā)掘的,源源不絕的靈感泉源。有一個勇敢的小男孩,決定要踏上路途,去把這些泉源找出來。于是,小男孩戴上了他自己打造的怪怪鐵鏟子,也不管別人笑他傻,把這個艱巨的工作當作是玩耍般,每天走跳一點,在沿途挖一挖??
您想不想要知道以下的故事?
(期待臉), Cover, Guardiamoci negli occhi, Bruno Murani, published 2003
我(好吧,就算你不想知道,我也)是不會告訴你的。因為啟發(fā)那個故事當中的小男孩平鋪直敘地講那種幻想世界里的故事最反感了。
雖然他的人生過得又充實又有趣,相信可以作為很多趣怪故事的靈感,譬如說可以寫成《未來少年歷險記》丶《用食物來畫畫的老爺爺》之類的,同時讀者亦可反客為主,參與變成故事的一部分。
用西芹印出來的玫瑰, Roses in the salad (Workshop series, Bruno Murani, Published 2004
他有提過他很喜歡《筍子.儒效》中的一句話:「 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學至于行之而而止矣,行之,明也?!?span style="font-family: ????, Arial, Helvetica; color: rgb(12, 12, 12);">只有通過篤行,才能真正認識和掌握事物的真面目。
他留下的幾個不同系列的作品,都統(tǒng)一的反映了他在生前不斷探索的主題 — 知覺溝通。
「它該是客觀和普遍的,以致,只要是人類,不管年歲,不管在哪一種社會環(huán)境,他們都可以有相同的認知?!?/p>
說上面這句話的人戲稱自己為 "發(fā)明家 藝術家 作家 設計師 建筑師 插畫師 陪同孩子玩耍專員",他是義大利設計界里永恒的彼得潘 - Bruno Murani 布魯諾·芒里。
1907年生與米蘭,在風光如畫可是卻相對封建守舊的威尼托成長。在他父母親經(jīng)營的飯店里頭,他從世界各地的旅人口中聽到了很多光怪陸離的故事,也因此對外面世界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莫大的興趣。特別是在當時,工業(yè)革命剛發(fā)生不久,各種新奇的機器,科技,以及新的藝術概念都被植入了這個好奇少年的腦中,回響不斷。
直到有一天,這少年這得知了在米蘭,有一群擁護速度丶科技丶跟在現(xiàn)代生活每個角落探討藝術可塑性的"未來主義"者們。他瞬間了解到,這跟他在腦中追求可是還沒成型的概念意外的吻合。在他18歲成年的時候,他搬到了米蘭,就靠著要加入這個團體的意志。
結果他就辦到了。就那么剛好的讓他在書店里,遇到了未來主義的成員。從那時候開始他就成了這團體的要員之一,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拼貼畫,新型雕塑跟畫作。未來主義這團體在義大利跟歐洲各地進行展覽去跟宣傳他們的概念。
Munari 和未來主義的成員 Middle - Murani, bunch of futurist at the galleria Pesaro, 1929-32
與此同時,Munari 他也開始了他在廣告,平面設計界的生涯,日后在廣告界又做出了好幾個膾炙人心的案子,比如說現(xiàn)今還被傳頌的Campari地下鐵海報。
Campari地下鐵海報, Bruno Munari, 1965
由于他總是很忙的在做著各式各樣事情,對于他的身份是什么,哪一個才是主干,似乎不太好搞清楚。他應該是想以藝術為重心的,因為他覺得藝術在他的那個時代,應該開始要變成得雅俗共賞,而不是只有少數(shù)幸運兒的權利。
所以設計變成了一個他跟大眾接觸的一個良好媒介。用設計把藝術融入生活。他的設計作品都是一些在生活中常見的東西,比如說煙灰缸丶燈飾丶咖啡機等。它們在美感丶工藝及功能上都如藝術品般毫不妥協(xié)。
隨著時光的流逝跟意大利政局的更改,Munari與未來主義越走越遠。當時未來主義者們擁護法西斯統(tǒng)治;而一直對國外的文化抱著強大的興趣的Munari,特別是他多次提到東方文化思想市集帶給他的影響,是一個抱持全球視野的前贍者。盡管如此,未來主義的核心信念:速度丶簡潔丶科技,在他以后的作品中,還是每每得為窺見。
人們常說當一件事情結束就等于另外一件事情的開始。他新的靈感泉源就在差不多這時候誕生了。他的兒子,Alberto于1940年誕生了。
其實他在早在1930年未的就著手做了一系列探索書本質的作品。在兒子的陪伴下,這系列的作品更開始蓬勃發(fā)展。他仔細的還是在兒童階段觀察的Alberto 對不同質地、聲音丶甚至到顏色溫度改變的真摰反應,根據(jù)這些觀察的結果,去協(xié)助引領他大膽拓展那革命性的書籍設計系列。
“Abecedario di Munari” & “Le Macchine di Munari”, Bruno Munari, 1942
他發(fā)現(xiàn)傳統(tǒng)的兒童讀物大部分都建立于還原理論上,囫圇吞棗地給小孩子灌輸各種相似又重復的概念,比如說沒有預留想像空間,在遠方王國王子與公主的故事。 Murani針對這些問題發(fā)展出一了一系列顛覆既有概念的實驗性童書 -先把單向的閱讀識字放一邊,去開心的與書發(fā)展出共同體驗。
翻頁這本來簡單的體驗也變得驚喜連連 — 書頁的材質丶尺寸丶翻開的方法都依據(jù)故事的進展而經(jīng)過仔細考量,頁中有頁,書頁的小角落里又可能有游戲。它變成了一種促進彈性思維的體驗,而這些體驗會跟隨小孩子的成長而可遞增或修改修正。
Storie di tre uccellini Bruno Munari Emme Edizioni 1979
Tic Toc: Who is that open the Door, Bruno Munari, Republised 2005
「字語會被遺忘,經(jīng)驗可不會?!?/p>
比如說,在"Nella nebbia di Milano" (在米蘭的薄霧中),多層張描圖紙重疊,構成書本里薄霧世界,有詩意地通過翻開書中的薄霧來移動。最后霧散了,你突然進入一個生動而多彩的馬戲世界,通過紙上一層層巧妙打出的孔慢慢發(fā)現(xiàn)一頁又一頁,色彩和馬戲帶來的驚喜。
"Nella nebbia di Milano", Bruno Munari, GIF Courtesy of brainprickings.com
又例如 "La favola delle favola" (故事里的故事),一本比較后期的作品。Munari將互動的概念再加以放大,予書的使用者們更大自由度。這本書是由不同質感,圖案,可自由更換排序的紙張,夾在不同顏色中的透明膠中組成的 。書的主人可以隨意加入照片或者是其他材料,去創(chuàng)作自己的故事。以致每一次翻開這本書的時候,都可以更增加或更新書,名及自己的體驗。
除了童書以外,他還特意為未認字的幼兒做了"Prelibri"(書前書);為成年人發(fā)展了"Libri Illeggibili" (讀不了的書)- 一本用上非于尋常的折紙法,切頁位置,不同質地紙張的覆合重疊,及出其不意的形狀而組合成書。這系列作品浮游于藝術品跟書本設計中間的灰色地帶:它是一本與"看書"無關的書,它是一本引發(fā)好奇心與想像力的知覺溝通的基礎范本。
Unreadable books, , Bruno Munari, 195
當然在鉆研書這個題材的同時,(說過了他總是在忙很多事情)他在哈佛大學授了課,組成了一個非常有影響力的藝術團體(Movimento Arte Concreta),拍攝了得獎的實驗性電影,繼續(xù)做著藝術作品,在大型美術館展覽,在報紙和雜志寫專欄,出版了到至今還在啟發(fā)設計師的理論書,繼續(xù)他的平面設計工作,還獲得了為數(shù)不少的獎項??墒亲詈笏鷥鹤覣lberto說,在他那么多引以為傲的項目里,他最想為后世保留的,是在博物館里面為兒童設計的互動學習活動。
得獎(1954 Compass d'oro) 的玩具 貓MEO, 1949 for Pirelli-Pigomma
在他工作生涯的后期,他為兒童在博物館里開辦了各式各樣的活動。在此以前,兒童在博物館里,總得小心翼翼的,甚至提心吊膽 - 因為一不小心太興奮就得被父母責備。 Munari 提供了一個開放自由的環(huán)境,讓他們?nèi)?chuàng)作,與作品互動。他們不會被告知非得要做什么,或不做什么,只是被鼓勵去探索自己有興趣的部分。他也同時在兒童電視節(jié)目上,展示如何利用身邊可見的物件,讓他去做出各式各樣好玩新奇的,屬于自己的創(chuàng)作。
畢加索稱他為"我們這時代的達文西";里斯坦尼說他是"意大利設計界的達文西和彼得.潘"??上г谒€在生的時,他偶爾會擔心,怕他的設計跟藝術創(chuàng)作可能不會被認真對待,因為他總是跟小孩子在玩耍。
「現(xiàn)在我們的社會里,任何跟孩子一起玩耍或是工作都有被認為是個奇怪的危險傢伙?!贡说?潘也是偶爾有他的煩惱。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