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av无码av日韩av网站,玩弄少妇高潮抽搐在线观看,天天躁日日躁白天躁晚上躁,亚洲av无码潮喷在线观看,无码国内精品久久人妻

帶著烏托邦雜志夢,他們在城市間漂流 | 做你的雜志02

17159268_10100447706836442_1209032761927788902_o.jpg


《Drift》2015年在紐約創(chuàng)刊,每期只聚焦一座城市,這份風格獨特的半年刊雜志將咖啡與旅行相結合,以咖啡為觸角,延伸探討城市的文化歷史、風土人情。主創(chuàng)團隊會在這座城市的咖啡館里浸泡上大半年,外界總愛猜測,是不是只要在店里端起杯子和當?shù)厝肆牧奶?,?chuàng)作靈感便能颼颼從天而降?


對于很多人來說,它的確是個Dream Job。今年五月,《Drift》中文版首次登陸中國,這一看似烏托邦的內容生產方式在國內媒體圈引起一片艷羨。本期做你的雜志專欄有幸對話《Drift》全球主編Adam Goldberg,一口氣向他拋出20個問題,(然而一半以上都被他機智回避)其中當然也包括你們最關心的——“在咖啡館里做雜志是種什么體驗?”




如果160頁都只是在講拿鐵的藝術,那會是一件很無聊的事情


比起單純講咖啡,《Drift》更愿意對外標榜為旅游雜志??Х茸鳛橐环N再常見不過的飲品,滲透進生活的方方面面,是探索城市的工具。了解一座城市的方式有許多,透過咖啡的視角來探索城市卻是主創(chuàng)團隊的興趣所在。


《Drift》雜志第五期來到了澳大利亞南岸小城墨爾本,翻閱這期雜志,你也會和我一樣驚嘆于內容團隊的解剖藝術。從墨爾本咖啡文化的前世今生到澳洲咖啡術語,從鏡頭特寫12級生的業(yè)余咖啡生活到主廚筆下的美食餐桌;咖啡和美食作為兩條明線被擺在了這本雜志的顯眼位置,當?shù)仫L土和城市文化也隱寓其中。


它甚至還會給你科普——Flat White 和 cappuccino之間到底有什么區(qū)別?Long Black和Americano又有什么不同?(某種程度上說,F(xiàn)lat White和Long Black其實是傳統(tǒng)的澳大利亞稱呼,而 cappuccino和Americano是傳統(tǒng)的意式叫法。但在澳大利亞,對咖啡而言名字并不是唯一被改變的事情。)凡是你能想象到關于這座城市的大小細節(jié),錯落有致,分布于各章節(jié)之間。


主創(chuàng)團隊可以稱得上是“精明”,咖啡與城市內容分配比較均衡,即便你不是狂熱的咖啡愛好者,也一樣會喜歡讀《Drift》。


20615601_1486562711389276_2129509787830332547_o.jpg

△《Drift》中文版第1期/總第5期



TOPYS:您曾在哥倫比亞大學讀工程學,是怎樣的機緣巧合讓您開始對咖啡、雜志感興趣?


Adam:工程師出生的我,曾經在包括谷歌在內的國際大公司工作(包括現(xiàn)在也還在給一些公司做咨詢),厭倦了長期坐在電腦前,我想做一些不同的嘗試。比如去旅行,去認識新朋友等。幾年前我就有一個博客—— A Life Worth Eating,主要用來和讀者分享美食和餐廳。隨著精品咖啡浪潮的興起,我對咖啡也產生了興趣,關注到人們對精品咖啡的興趣在不斷擴張,但美食屆對它的接受度卻很遲緩。有很多非常棒的餐廳,食物的原材料非常新鮮,但是店里提供的飲品卻是味道不太好的速溶,膠囊咖啡。我想除了運營個人博客外,做一本看得見摸得著的咖啡與城市旅行的雜志,似乎也是個不錯的選擇。



TOPYS:探索一座城市有很多線索,為何選擇咖啡?


Adam:我們經常外出旅行,但并不會提前做旅行攻略。每到達一個城市,第一件事一定是搜刮當?shù)氐目Х瑞^。當你在城市的大街小巷穿梭,走過一間間此前沒有涉獵過的咖啡館;當你進入這些咖啡館和服務生、店員以及其它客人交流的時候,你便可以獲取一些當?shù)厝说挠行зY訊,比如去哪兒玩,最近新開了哪些不錯的旅館等等??Х瓤梢月?lián)結起人與人的關系。



TOPYS:挖掘一座城市的咖啡文化、歷史其實需要大量的專業(yè)知識,你們是如何獲取這類知識儲備?又如何用最簡單易懂的方式來傳遞給受眾?


Adam:從專業(yè)背景來說,我是工程師出生,可能頂多只能算得上一個狂熱的咖啡愛好者。我更多關注在從科學角度出發(fā),如何沖泡出好的咖啡。但我相信大多數(shù)人在多次嘗試后,都能泡出好的咖啡。而咖啡產業(yè)的迷人之處,正在于看似每個人都在不斷學習、探索它。不管他是精品咖啡的愛好者,還是喝一杯速溶就能開心的人,只要是對咖啡有著狂熱熱情的人,咖啡都在日常生活中扮演親密的角色,為生活提供一個獨特的角度。


我們會針對不同的話題,讓不同領域的“專家”來給大家講故事。雖然表面上看起來,我們是本嚴格規(guī)整的咖啡雜志,但我們更感興趣的是如何講述咖啡背后的故事。如果160頁僅僅只為了講述拿鐵咖啡的藝術,那會是一件很無聊的事情。




一半外國人一半當?shù)厝说囊暯牵瑫构适赂暾?/strong>


《Drift》雜志的背后是一個四人小團隊——主編Adam Goldberg,創(chuàng)意總監(jiān)Daniela Velasco,執(zhí)行編輯Elyssa Goldberg,編審Bonjwing Lee,而每期雜志豐富的文章很大程度都依賴于獨立撰稿人的內容支持?!禗rift》的撰稿人大多是傳統(tǒng)媒體人出生,其中不乏為《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紐約客》等國際大刊供稿的作者,還有一些著名食物咖啡專欄博主。要說他們的共同點,可能就是愛喝咖啡、熱衷于探索城市,是一群很酷的人。


被問及小團隊如何高效協(xié)作,Adam直接表示“我們分工明確,必要時候互相幫助?!编拧媸莻€聽上去就非??陀^又毫無驚喜的答案。主創(chuàng)團隊的確是這樣分工——Adam和女友Daniela主要負責雜志拍攝工作,Adam的姐姐Elyssa本身就是位非常出色的作者,她會對文字內容做全權把控。每期雜志的誕生,都是小團隊游走不同的城市,集中采集素材產出的內容成果。用當下比較時髦的話來說,這種完全沉浸式的工作方式,引起了我們的好奇圍觀。



TOPYS: 制作一期雜志的流程是?如何敲定每期雜志的內容?


Adam:當我們計劃做一個內容選題時,會列好最初的拍攝、寫稿計劃。然后我們會先和撰稿人聯(lián)系,互相交換彼此的想法和意見。


每到一個城市,我們都盡可能的在這座城市能呆多久是多久。大部分時間用來拍照和敲定人物采訪。在城市四處游走拍照的過程中,我們也會偶然拾得城市中有意思的點,這些我們也會臨時決定把它涵括進內容里。


Daniela和我都非常喜歡拍照,但無論我們在一個城市呆了多久,我們都不會比當?shù)厝烁私膺@座城市。所以我們會找一些當?shù)氐淖迦?攝影師一起合作。他們會分享一些我們之前沒有考慮到的特別角度。我們認為這種一半外國人,一半當?shù)厝说囊暯?,會使故事更完整?/p>



TOPYS:什么樣的人會成為你們理想的采訪對象?


Adam:我們喜歡采訪那些在城市咖啡變革,場景轉換中扮演重要角色的人。正是這些人開始做一些事情,一定程度上對社會產生了影響。



TOPYS:如何精準挖掘不同城市的特質?


Adam:咖啡當然是所有城市的一個共同連接點。在喝咖啡這件事兒上,不同城市的人自然有不同的審美習慣,文化習俗。舉例來說,在美國,咖啡是清晨的能量飲品,人們通常會買杯咖啡在上班路上喝。在澳大利亞,咖啡店大多數(shù)時候也在售賣食物,它們更像是一個人們消磨時光的小餐館。在墨西哥,晚上下班后,人們會聚集在一起喝咖啡,來聯(lián)絡朋友或同事間的感情。有趣的是,所有城市都有他們獨特的咖啡文化,而消費者們通過不同的消費方式來了解它們。





不是不喜歡廣告,但付費內容應當被清楚提示


自15年創(chuàng)刊至今,《Drift》已先后走訪紐約、東京、哈瓦那、斯德哥爾摩、墨爾本以及最新一期的墨西哥。作為一本仍在發(fā)展初期階段的獨立雜志,《Drift》的也面臨著和其他紙本雜志同樣的難題——紙本雜志的印刷成本不斷上漲,雜志如何獲得盈利得以生存延續(xù)?


△《Drift》韓文版




TOPYS: 已出版的五期雜志中,哪期雜志賣得最好?


Adam:這很難算,因為我們每期雜志都有在不斷加印。不過我們每天都能收到郵件說第一期《紐約》又售罄了。創(chuàng)刊號我們印了2000本,兩個月內就賣完了。第二期雜志的發(fā)行量是之前的4倍,也很快被搶光。



TOPYS:如何與海外經銷商合作?


Adam:我們在歐洲,澳大利亞,亞洲,加拿大,墨西哥以及其它國家地區(qū)都有英文版雜志,我們也把它翻譯成中文和韓文雜志遠銷海外。



TOPYS: 紙本雜志的印刷成本非常貴,《Drift》如何盈利?


Adam:印刷當然不便宜。在最開始的時候,我和Daniela 為雜志的成本自掏腰包。我們目前單本售價是24美金,如果我們能做到收支平衡就已經非常幸運了。這個價格剛好是可以支付得起我們所選用的自己喜歡的紙和墨水的價格。我們在不影響讀者閱讀體驗的基礎上,增加每期雜志的印數(shù),盡可能地抵消印刷費用。


我希望未來我們的讀者能有所增長,雜志可以支撐自己。這樣我們才有機會去實踐一些真正酷的事情。例如和世界各地更多的攝影師,作者合作?;蛟S我們應該有更好的商業(yè)計劃,但是目前我們做這個就是為了好玩。



TOPYS:未來是否有計劃在雜志中融入商業(yè)廣告?


Adam:目前我們是沒有廣告的,我們幾乎拒絕了所有跟我們聯(lián)系的廣告主。因為我們認為它們跟《Drift》不是很搭。


未來如果有公司贊助我們,讓我們在雜志里放他們的產品,我們必須選擇那些自己真正喜歡并想要把它分享給讀者的東西。沒有什么比讀一本雜志卻被辜負了信任更糟糕了。


我們并不是不喜歡廣告,但它必須要非常合適。并且當內容是付費的時候,它有被清楚提示。我們還有找到這樣的廣告主,所以目前我們雜志沒有廣告。


△《Drift》創(chuàng)刊號


后記


談及獨立雜志,最怕聽到兩個老生常談的論調。主創(chuàng)團隊一意孤行——“我就喜歡”,粉絲讀者憂國憂民——“你們到底怎么贏利啊”。


紙本雜志通過多角化運營來維系自身發(fā)展似乎是每本獨立雜志發(fā)展至成熟階段的一條必經之路。這個問題對于剛剛起步的《Drift》來說,放在當下來討論似乎還為時過早。而在它身上我們至少可以學會一件事,原創(chuàng)內容的生產遠不止編輯整日坐在屋里伏案寫作這一單一形式;沉浸在遠方的際遇中,處無為之事,心隨流動漂泊,也不過是《Drift》提供給世界的一種可能。


采訪、撰文/搖搖凍@TOPYS

圖片/Drift 官方

點擊前往Drift官網(wǎng),Facebook,Instagram了解更多


你可能對這些感興趣
    D&AD今年的全場大獎,是用excel做的丨創(chuàng)意白皮書
    廣告和藝術之間的界限正在變得模糊。
    by 毛毛.G
    5 評論
    55 贊
    13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