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是圈兒里人丨小趨勢觀察眼
圈子這個詞,過去感覺是形容那些小眾、封閉的群體。但放在當下的社會語境下,這個定義開始失效,因為圈子已無處不在。在今天的消費市場中,品牌都在想怎么做出屬于自己的“圈子”,因此,不管你是主觀愿意,還是無形之中,都可能身處不同的消費圈子。
在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愈加發(fā)達的今天,各式各樣的“小圈子”正逐漸顯現(xiàn)其價值。
比如,F(xiàn)acebook最近就試圖通過強調自身在聚集各種圈子上的重要性,重拾用戶好感度。
年輕用戶不斷流失,加上用戶信息泄露丑聞帶來的危機,及各種負面新聞的連鎖反應,讓Facebook陷入其“至暗時刻”。今年5月初,新上任的首席營銷官Antonio Lucio(前惠普全球首席營銷與傳訊官)發(fā)起了為平臺重建信任價值的campaign,以期通過一張“社群牌”,重建品牌崩塌的“人設”。
在這場為自己“正名”的campaign中,F(xiàn)acebook在首發(fā)TVC里沒有玩什么酷炫的概念或巧妙的創(chuàng)意點,而是選取了社群打造這個切入點,強調平臺在聯(lián)系有共同興趣愛好的人群上所做的努力。
這一campaign是否能力挽狂瀾,尚待觀察,但這個看似強調功能性的切入點,實際上打了張還算漂亮的感情牌——明面上告訴你Facebook能幫你更容易找到志趣相投的群體,實際是勾起你對那些心之所愛的美好記憶,再將這種正面情緒,與品牌聯(lián)系起來。
你的社群,是你觸達更多商機的跳板
Facebook想靠小圈子留住用戶,而當下更多時候,營造自己個性鮮明的圈子,或者在某個圈子里樹立起極高的辨識度,正成為品牌開發(fā)更多商機、打響知名度的另一途徑。
這一點,看看越做越大的Airbnb就能理解。
今年,雖然傳得沸沸揚揚的夜宿長城沒有實現(xiàn),但Airbnb完成了和另一文化圣地盧浮宮的合作?;顒舆x中的幸運房客,將獲得獨享這一舉世聞名的藝術殿堂一晚上的機會:與蒙娜麗莎對飲,和維納斯共進晚餐,在拿破侖三世套房中欣賞一場小型音樂會,最后在貝聿銘設計的最著名的盧浮宮玻璃金字塔下入眠。
盧浮宮常務副總監(jiān)Anne-Laure Béatrix希望這樣獨特的合作方式,能鼓勵更多人走近藝術, 感受它的魅力。
另外,Airbnb今年還和MINI達成了一項合作:在4月1日至5月15日期間住進愛彼迎指定頁面的特色房源,就有機會解鎖隱藏在房源里面的MINI并獲得試駕機會。
上海迪士尼附近的網(wǎng)紅別墅(上圖)及深圳大鵬景區(qū)附近別墅內配備的MINI車??梢哉f,在這一項目,Airbnb為MINI提供了一個極具場景感的線下體驗平臺。
顯然,如今的Airbnb早已超越一個簡單的房屋短租平臺,成為旅行方式領域的KOL。聚集在其品牌下的龐大用戶,雖然與Facebook的推廣中所提到的以具體愛好聚集起來的社群略有不同,但你不難描述這個相對“松散”的用戶圈的特征:年輕,國際化,青睞自由、休閑的旅游狀態(tài),希望深入體驗本土生活,對藝術文化有興趣。
借力Airbnb,你可以更容易也更精準打入這個群體;反過來,Airbnb通過它的用戶群,可以鏈接更多機會,達成自我品牌內涵的豐富和品牌價值的增值。
2018年,Airbnb旗下“奇屋一夜”項目與BBC Worldwide合作,邀請幸運兒入駐《藍色星球2》科考船。
“圈中權威”,可不僅僅是一種地位
在想品牌間“互相利用”,試圖滲透進對方的用戶圈時,一個很特別的“品牌”吸引了我的注意——NASA。近幾年,這個政府機構在各種圈子益發(fā)風生水起,時不時就看到它的logo出現(xiàn)在某個品牌的產品上。
前陣子,借著阿波羅11號登月周年,樂高(Lego)便找上了NASA,做了一款阿波羅11號的樂高模型(詳情在這里:登月50周年,樂高聯(lián)合NASA推出阿波羅11號模型丨快訊)。作為品牌合作界的扛把子,樂高選擇的合作對象一貫都是有頭有臉的大IP和品牌,比如星戰(zhàn)、哈利·波特、迪士尼、蘋果、寶馬……而找上NASA,大概是看中其在太空科學領域的強勢話語權。
NASA與樂高有過多次合作。
作為一個商業(yè)屬性并不太強的機構,NASA和各種品牌間的合作,更像是一種借勢的自我推廣,通過和各領域不同品牌互動,在更廣泛、更普通的民眾中宣傳自己。與很多類似的科研機構呈現(xiàn)出的曲高和寡的風格不同,NASA似乎特別愛social,不僅在社交媒體上非常活躍,還一會兒搞個火星基地設計大賽,一會兒又弄個送你的名字上火星的活動。各種開放性的活動和宣傳,讓它成為全球最具識別度的科研機構——在知道NASA的人心中,這幾個字母,大概就等于“太空科學”。
憑著這樣的知名度和開放性,NASA成為品牌想要打造未來科技感、航空夢等等的不二之選。
NASA與Coach
NASA與Vans
NASA與Topshop
在時尚界,NASA近些年的曝光量可見得增加,愛馬仕、Coach、Vans、Nike、H&M、Heron Preston等等,上至高端奢侈品,下到平價快銷品牌,都曾推出過印有NASA logo的產品。
不過,NASA曾專門澄清過,這些均不是他們和品牌進行的商業(yè)合作。在NASA官網(wǎng)上可以看到,他們有專門機構處理品牌使用NASA logo的申請,除了不與煙酒、藥品類品牌合作外,對logo的顏色、出現(xiàn)的位置等均有要求。
換言之,通過無償開放自己的logo,NASA把自己打造成了一個超級IP,借著不同品牌的力,讓看似深奧的航天科學變得很酷很潮,反過來也進一步強化了自己在這一領域的地位。
而有趣的是,雖然NASA使盡渾身解數(shù)要親民,它在人們心中始終帶有神秘色彩,就像他們所代表的那片宇宙一樣。這種即近又遠的特別形象,大概也是品牌爭相和他們合作的原因之一吧。
Heron Preston不僅把NASA的logo弄到自己產品上,還來了個“飛向外太空”的應景營銷,畫面也是未來感十足。
在這個流量能變現(xiàn)的時代,消費群體的廣度固然重要,但在一個領域不斷深挖需求,盡可能聚集這個圈子里的人,又或者把自己塑造成“專家”,正在成為另一種用戶運營思路。
Facebook,作為一個社交平臺,正在嘗試將二者統(tǒng)一起來;Airbnb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上,以龐大的房東、用戶社群為基礎,不斷裂變出各種新的商業(yè)嘗試和品牌合作模式;NASA則通過品牌,不斷強化自己在太空探索中的領先性和重要地位。雖然方式方法不同,但背后都是對“小圈子”價值和重要性的認識。
未來,在科技輔助下,人與人之間的鏈接只會越來越便捷,擁有各式愛好的人們越來越容易“團成一個圈兒”。對于品牌來說,哪里有人群,哪里就有機會,更不用說是一個特征明顯的群體了。相信,針對“小圈子”的個性化營銷,會越來越豐富而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