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利·波特,40歲生日快樂
在2000年以前,7月31號這個日子在國內(nèi)并沒有什么大不了的。
但在那之后,它成為了一批人心中一個特別的存在。那一年,JK羅琳問世三年引發(fā)轟動的系列小說《哈利·波特》簡體中文版正式和中國讀者見面。
書中那位自問世后風靡世界至今的大難不死的男孩,他的生日就是7月31日,和創(chuàng)造他的作者一樣。

今年,JK羅琳迎來了她不太平順的55歲,她創(chuàng)作的最經(jīng)典角色哈利·波特也已是40歲的“大叔”了。而《哈利·波特》的第一批讀者們,恐怕不少早邁過30的坎兒,不再執(zhí)著于那張遲到(可能不會到了,但還是不想直白說出來)的霍格沃茲錄取通知書,但每每于新聞或社交媒體上看到相關消息,還是會多留個心眼兒。
最近一則讓他們興奮不已的消息恐怕就是為助力電影院復工,亦為慶祝該系列書籍引入中國20周年,8月14日,《哈利·波特與魔法石》全新4K修復3D版將在全國上映。
不少老粉大概已經(jīng)在收到消息的第一時間收拾好了心情,準備走進影院,和這位相伴成長的魔法少年來一場久別的重逢。
“前所未有”的哈利·波特
1997年英文版出版至今,《哈利·波特》系列被翻譯成75種語言,在超過兩百個國家出版?!肮げㄌ亍北旧硪渤蔀槿蜃钪靛X的十個IP之一(2019年數(shù)據(jù))。
問世于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還遠不發(fā)達的時代,《哈利·波特》系列幾乎就是靠著孩子間的口耳相傳、互相推薦,在引進中國后迅速走紅,成為不少80、90后的枕邊讀物。

它像充滿魔法一樣,從倫敦街頭一群裝扮怪異卻興高采烈的人開始,到一只一直蹲守在女貞路4號的貓,再到破釜酒吧后那面其貌不揚的磚墻……一點點吸引著你往下讀,然后豁然揭開一個與麻瓜世界完全不同的、令人眼花繚亂的魔法世界。

JK羅琳這位從6歲開始就不間斷寫作的“作家”,從未因某個點子興奮,直到25歲在一趟從曼切斯特開往倫敦的火車上突然“遇到”一個黑發(fā)戴眼鏡、骨瘦如柴的男孩兒巫師。
這個不知道哪兒冒出來的靈感(或許,就是魔法),幫助她,也幫助讀者們打開了一扇全新的大門。
大至整個故事的主要發(fā)生地霍格沃茲,小到9?站臺、騎士公共汽車、奧利凡德的魔杖店、羅恩的家,這個世界的犄角旮旯都藏著前所未有的、令人興奮的想象體驗。

據(jù)人民文學出版社《哈利·波特》系列的責任編輯王瑞琴回憶,當時他們找到70歲的老翻譯家曹蘇玲翻譯《哈利·波特與魔法石》的前半部,翻著翻著曹老問:“這是講魔法的書,能出版嗎?”
今兒個看來,這話好像有點兒不可思議,但在當時的兒童文學市場上,和《哈利·波特》同質的內(nèi)容,幾乎沒有,我們能讀的,不是各種簡化版的世界名著,就是一些聚焦兒童或校園生活的書籍。
當然,這可不是哈迷心中《哈利·波特》成功的主要原因,JK羅琳賦予它的強大可讀性、懸疑感、豐富性等等,讓這系列作品成為不少人青少年時期不可替代的一部分。
不僅如此,它可能會成為一種相伴一生的印記。
魔法世界教會我們怎么和麻瓜相處
大概不少哈迷(比如我),都有一個要和孩子分享《哈利·波特》的愿望吧。盼望著小孩能和當年的自己一樣,愉快的掉進這個“大坑”。
“哈利·波特”之于很多哈迷,不單單是一部好看的書那么簡單。
那些能被稱為優(yōu)秀的作品,從來不只是依靠“好看的皮囊”收獲死忠粉的,能引發(fā)共鳴的價值觀和世界觀,是大家得以彼此吸引的源頭。
你還記得20年前第一次看《哈利·波特與魔法石》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嗎?
怯懦口吃的奇諾教授最后露出猙獰的第二張臉固然是令人大跌眼鏡的意外結果,哈利獲得魔法石的巧妙方式也讓人又一次見識了鄧布利多了不起的智慧,但一個更加予人心靈震撼的細節(jié),是格蘭芬多學院最后得以反超斯萊特林的那寶貴10分——來自納威·隆巴頓,一個記性很差的小胖子。

多少人今天還能記起鄧布利多教授為他加分的理由?
“勇氣有許多種類。對付敵人我們需要超人的膽量,而要在朋友面前堅持自己的立場,同樣也需要很大的勇氣?!?/p>
至此恍然,納威試圖阻止三人組而后秒被學霸赫敏石化的劇情,不是個簡單為了增加閱讀樂趣的小插曲,它要在最后這關鍵性的時刻,以一個出乎意料的大逆轉,讓你深深記下這個關于勇氣的道理。
同樣的設計和設定,如若你是《哈利·波特》十級讀者,大概會發(fā)現(xiàn)比比皆是。而且當中很多內(nèi)容初讀沒太留意,稍大些后想起會驚覺,羅琳阿姨并不只是在講一個魔法少年在有狼人、巨怪、伏地魔的世界里打怪升級的故事,而在其中悄咪咪塞進了不少自己想要說的“私貨大道理”。
比如,你可能和哈利一樣不能接受小天狼星的驟然離世,但當鄧布利多指出小天狼星如果一開始能夠對家養(yǎng)小精靈克利切好一些,也許一切就不會發(fā)生時,你啞口無言、無法反駁;你可能覺得斯內(nèi)普本人陰郁的性格本身就不討喜,但同樣會和哈利一樣,為父輩們對他的校園霸凌感到無法忍受和難以面對。
即使再小、再無意識的惡意,也可能滋生出巨大而無法挽回的悲劇;好人與壞人有時并沒有那么清晰的界限,善良的人也可能做出“壞”的事。

成人總對兒童有很多誤解,“簡單”可能是最深的一重。
JK羅琳的成功,可能就在于撕下了孩子身上這一標簽,將“深刻和復雜”糅進哈利·波特的世界,在這里和孩子講生死、講選擇、講愛恨間的模糊地帶、講欺凌和歧視、成長與蛻變……
其實,羅琳從沒給《哈利·波特》劃定過閱讀人群,是出版社在第一部問世時將讀者群定位在了9至15歲的青少年。
我們總以為有些事情太難懂,有些道理可以晚些再講,但你若記得自己曾經(jīng)的閱讀經(jīng)歷,你會發(fā)現(xiàn),那些大人們覺得小孩不明白的道理,其實他們心里啊,比誰都門兒清。
《哈利·波特》的好看,當然在于精彩的故事鋪成和飛揚的想象力,而我們?yōu)橹⑿母是樵傅却粡堜浫⊥ㄖ獣鴰资甑脑?,恐怕更多在它雖然講述了種種來自魔法世界的探險記和奇聞異事,卻早早便教會了我們和這個麻瓜世界相處的方式。
電影,有書與想象之外的精彩
8月14日,《哈利·波特與魔法石》全新4K修復3D版將在全國上映,距離它第一次登上大熒幕,已經(jīng)過去19年。
可能很多哈迷至今都記得聽聞這部書要拍電影時激動和忐忑的心情:終于要親眼見證這個世界了,萬一它和自己想象的不一樣,萬一它不夠精彩,萬一扮演哈利的演員長得不盡如人意怎么辦……
不過好在,當三人組最后選角敲定的時候,大家還是滿意的。

書粉眼里,這是再經(jīng)歷一遍哈利波特的魔法世界的另一種方式,而對沒有看過書的人來說,這系列電影亦不失為精彩的魔幻大片,它可能少了些細節(jié),但獨角獸、蛇怪、馬人、魁地奇、三強爭霸賽等等帶來的視覺盛宴,在那時的大熒幕上亦是少有的存在。
八部電影,歷時11年,觀眾看著當年十歲出頭的小演員們個個長大長殘(誤),不是書迷的觀眾,都看出了一種情懷(畢竟,跨越這個長度的電影也不是很多),連劇情之外的花絮故事都成了增加電影精彩成分的一部分。
比如羅琳一開始就明確表態(tài)一定要全部使用英國演員,以保證所有人都有一口純正的英式發(fā)音。這估計才有了后來大家樂此不疲的“全部英國演員都演過哈利·波特,除了…”的梗。

第一位鄧布利多的扮演者理查德·哈里斯,一開始他并不打算出演,但最后因為孫女“威脅”說如果他不演,自己就再也不和他說話而被迫接下這個角色。而令人沒有想到的是,這個“迫于壓力”接受的角色,成為了他的熒幕絕唱,在拍攝完《哈利·波特與密室》后,他于2002年逝世。
同樣令人惋惜遺憾的,還有艾倫·里克曼,他演活了斯內(nèi)普教授這個復雜而令人心碎的角色。他的過世,就演藝界本身來說,當然是巨大的損失,而在哈迷眼中,是又一次失去了這位勇敢的霍格沃茲校長。

很多人大概都記得2011年暑假,在影院中和該系列最后一部——《哈利·波特與死亡圣器(下)》說再見的時刻。
那是我們心心念念終于迎來的最后一戰(zhàn),又是我們戀戀不舍不愿告別的19年后的月臺。到那為止,無論是書還是電影,這個陪伴我們長達十余年的系列徹徹底底畫上了休止符。
那時候,我們還覺得站在9?月臺上出演三十六歲中年哈利的丹尼爾稍顯青澀,不想從初識哈利·波特至今,20年也就那么匆匆而過了。
今年,是仍舊沒能成為巫師的又一年,但感謝JK羅琳送給我們這樣一段特別的經(jīng)歷,它留給我們數(shù)不盡的美妙回憶,在我們已然接受自己是個麻瓜(或者,啞炮吧)的同時,始終相信,那個我們未得相見的魔法世界,始終在等我們回家。
后記
在接到這個“作業(yè)”的時候,我覺得有點兒無從下筆。
我是哈利·波特的老粉了,當年給它做的剪報集、厚著臉皮從超市要的海報(人家賣周邊時掛的宣傳海報)、書店里淘的各式貼紙都還沒有丟掉,7本書哪怕現(xiàn)在已經(jīng)很少翻看,但依舊擺在離床頭最近的地方?jīng)]挪過位置。這個故事之于我,像個不必多說什么、也不用常聯(lián)系,自然就能互相明白的老朋友,要把它講出來,心里似乎千頭萬緒、千言萬語,但打開word后竟不知道要從何開始。
在《哈利·波特》之后(甚至之前),我讀過很多優(yōu)秀文學作品,要說造詣,當中不少遠在其之上。作為青少年文學,它是成長路上注定要說再見的朋友,但慶幸曾有它相伴,讓這世界顯出了更加豐富、奇妙、有趣又精彩的一面。
我已經(jīng)沒有每年都記得哈利的生日了,但如果記起,我還是會在心里默默說一句:“Happy Birthday,Har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