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急,該怎么把翻不出來的詞解釋給你聽?
最近在讀奈吉爾·巴利(Nigel Barley)的《天真的人類學(xué)家》時,我對當(dāng)中人類學(xué)家學(xué)習(xí)當(dāng)?shù)卣Z言的章節(jié)印象頗深。如果要在異國他鄉(xiāng)生活,如果不熟知外語,生活會有諸多不便。
無數(shù)次的詞不達(dá)意與言不由衷讓我痛恨語言,造物主要搗亂,就讓人類的語言無法溝通,建造不了直通神域的巴別塔;但我又愛語言,它承載著太多紙本無法表達(dá)的情愫,人類最古老的神話與歌謠,不就是通過口耳相傳保留下來的嗎?
不同文化里有一些詞,似乎無法傳神地翻譯出來,只能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才能被解讀出當(dāng)中的美好。我們收集了一些有趣的詞,愿它能在這個寒冷的冬日清晨,帶給你一絲溫暖的幸福。

Dolce far niente
noun. 無所事事,卻樂在其中
對《吃飯,祈禱和愛》這部電影的劇情已經(jīng)模糊,但我依然記得片中的那句“dolce far niente”印象頗深,只因為這是一種特別意大利的生活態(tài)度——“無所事事,卻樂在其中”。

像意大利人,學(xué)會享受上午10點30分冬日陽光灑在街道時的暖意,在路邊咖啡館手捧一杯咖啡盯著路上匆匆行人的身影;也知道下午去熟絡(luò)的理發(fā)店剪頭剃須再用蘸有薄荷或者辛姜精油熱毛巾敷臉的愜意;還要記得在路邊招貓逗狗的天真,盯著天上云卷云舒或者墻上花開花謝的靜謐。雖然無事可做,卻樂在其中。生命是一場旅途,但你不用趕路,更應(yīng)該去悠閑地散步,看路邊的風(fēng)景。

g?kotta
noun. 早起去聽鳥鳴
懂得享受生活的不止是亞平寧半島上的意大利人,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上的瑞典人常說的g?kotta更代表著一種親近自然的生活態(tài)度。哪種語言有這樣一個名詞,專門指“早起去聽鳥鳴”這種行為?

原來是在瑞典某些地方,人們有在耶穌升天日(復(fù)活節(jié)后40天)到野外去聽鳥兒鳴叫的習(xí)慣。這是瑞典人實踐信仰的一種行為。仔細(xì)思考一下,這樣做的確能帶來美好的一天。早起聽鳥鳴,呼吸新鮮空氣,即便知道自己堅持不了多久,但能做一天的“晨型人”,用另外一種方式打開平淡生活,也不失是一種創(chuàng)意生活方式。
當(dāng)然,你和我一樣愛床愛得深沉,不如將手機(jī)鬧鐘調(diào)整成鳥鳴。

Aylyak
noun. 懂得不屑一顧的藝術(shù)
起源于保加利亞第二大城市普羅夫迪夫,Aylyak這種生活方式已經(jīng)在那實行了很多年,是的,這是一種生活方式,而非一時的狀態(tài)。

但Aylyak的意思可不是推卸責(zé)任,這個詞和dolce far niente有些相似,也像是小丑那句有名的臺詞——“Why so serious?”忘記那些煩惱,在夏日清涼的晚上,喝著精釀啤酒,和朋友聊天講笑話,再擼一會兒貓,伴著電視聲打個盹兒,在冬天當(dāng)然要換成熱紅酒,再加一客玫瑰蛋糕。重點就是在“放—輕—松”三個字上。

Hygge
noun. 悠閑而愜意地生活
啊,怎么能忘記hygge,這個從丹麥漂洋過海而來的生活方式專有名詞。字面理解,hygge代表著的是一種舒適、愉快的心情,有健康和滿足的感覺。雖然這個單詞在挪威語中也有使用,但可能是因為安徒生筆下的童話帶來的溫馨回憶,也可能是丹麥的曲奇餅是在甜膩,每次想到丹麥語,嘴巴里就忍不住發(fā)出:“hoogha”的聲音。

要實踐hygge當(dāng)然可以模仿丹麥人的生活方式,毯子、靠枕、熱飲料配香氛蠟燭。但作為資深形式主義者,面子已經(jīng)撐起,是不是還得從骨子里學(xué)一學(xué)?學(xué)習(xí)他們親近自然,大方地感受廣闊的天地;享受微小的幸福,路邊野花開也值得為它和自己高興五分鐘。常常和朋友見面,交流生活中的體會,分享一本好書,一部好電影,甚至是哪天讀到的一句有意思的話。最重要的是,慢慢來。對,就像趴在樹上的樹懶那么慢。

Iktsuarpok
noun.當(dāng)你期待某人的時候,你會不斷地查看他們是否會來的感覺
是期待,是期待的感覺。

居住在寒地的因紐特人在語言中融入了這種特殊的表達(dá),表達(dá)出這種期待的感覺。還記得以前嗎?在那個通訊尚不昌明的時代,我們沒有智能手機(jī),大家相聚都得依靠電話約定好才能見面。在家里等客人的時候,先是手忙腳亂地收拾屋子,再不斷地查看手表,燒一壺水等客人前來,茶水降低一度都恨不得再次將它煮沸,不停地查看門上的貓眼,生怕錯過了客人第一次叩門。
但科技的進(jìn)步已經(jīng)剝奪了我們的這種奢望,一條微信,我們就能得知最新的狀態(tài)。有一個預(yù)感,隨著語言的不斷演變,這個詞說不定會用來形容:當(dāng)你期待某人回信息的時候,你會不斷地查看手機(jī)網(wǎng)絡(luò)是否暢通的感覺。

Sobremesa
noun. 午餐或晚餐后與一起用餐的人進(jìn)行社交活動所度過的時間
第一次和卷頭發(fā)的西班牙人約吃飯時,他說晚上10點我們在餐館見。我大驚:我欸?!不是吃晚飯的嗎?怎么變吃夜宵了?

通過后來的深入交流才知道,吃飯是西班牙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一頓飯吃幾個小時再正常不過了,西班牙人很重視吃完飯后用來放松和聊天的時間,吃完食物只是第一步,放松和聊天才是最美妙的甜點。能和有趣的人同桌吃飯,食物哪里是重點,一起相聚的時光才是最寶貴的財富。
對了,那個西班牙小卷毛吃完飯后又拉著我聊了兩個小時的家長里短和人生哲學(xué),聊完之后我倆又餓起來了。

Saudade
noun. 對所愛的人或物失去的渴望
真復(fù)雜,包含了一種讓人傷感卻又有種破碎的美,讓我不由得想起日本的“物哀”美學(xué)。這種渴望、憂郁或懷舊的感覺就像葡萄牙文化中流淌著的淡淡哀傷。

不信,你去聽聽葡萄牙法朵(fado),旋律中的哀傷情緒浸滿了每一個音符,好像在心中滴入了一滴濃得化不開的墨水,慢慢暈染開來。Saudade這個詞還包含了一種曾經(jīng)擁有,瘋狂迷戀的情緒突然消失,只能在午夜夢回時分懷念的悲涼。我想,這個詞應(yīng)該經(jīng)常被用來指代初戀的那個ta吧?

Kilig
adj. 引起興奮的或以高興的感覺特征的
noun. 由激動或浪漫的經(jīng)歷引起的狂喜
在菲律賓文化中,有一種奇妙的語言叫做他加祿語,而Kilig應(yīng)該算是當(dāng)中最美好的一個詞。當(dāng)浪漫的瞬間發(fā)生時,看資料描述:你會感到胃里有蝴蝶涌動的感覺,就像當(dāng)你第一次與你喜歡的人目光相對或者看到別人求婚時的那種感覺。

嗯,沒錯了!應(yīng)該就是在多巴胺和催產(chǎn)素混合的大海里沖浪的感覺吧。

Waldeinsamkeit
noun. 在森林獨處的感覺
學(xué)德語的朋友告訴過我,德語中很多單詞都是“做加法”。他熟悉地舉出“waldeinsamkeit”作為范例:“你看,wald’意為森林,‘einsamkeit’意為孤獨。兩個加在一起就是‘在森林獨處的感覺’的意思?!?/p>
遺憾的是,他不知道前一天晚上我剛剛看了恐怖片《林中小屋》,因此我對這個詞并沒有什么特別好的印象。但那位朋友又告訴我,別以為德國人刻板又嚴(yán)肅,其實他們還是很知道享受的。只不過他們不需要借助藥物或者酒精,而是學(xué)會與自身相處,以達(dá)到身心靈的統(tǒng)一。你看,還有哪個文化里有專門有詞描述在“在森林獨處的感覺”?
“那你怎么看柏林精彩的地下文化?”我冷不丁地拋出了這個問題給他。
“Hmmm……我們來聊點輕松的話題吧。你對人工智能有什么看法?”
索菲婭·科波拉(Sofia Coppola)導(dǎo)演的電影《迷失東京》(Lost in Translation)中將兩位迷茫的人拋到了一個陌生環(huán)境里,讓他們演繹出那種不需要語言卻能在異鄉(xiāng)找到自我的感覺。這些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外語詞其實也沒那么復(fù)雜,都是通過人類對于美好的共同向往體現(xiàn)而出。就像在夏日一起吃冰淇淋時,哪怕說的語言天差地別,但我們都能從對方滿足的表情上讀出彼此的心境。
你知道還有什么在中文里無法翻譯的美好外語嗎?請分享給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