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眾且特別,這些非洲文學書你非看不可 | 清單
今年的諾貝爾文學獎揭曉了,村上春樹不負眾望,再次陪跑,不愧是寫過《當我談跑步時,我在談些什么》的男人。
大獎得主何許人也?是來自坦桑尼亞的小說家阿布杜勒拉扎克·古爾納(Abdulrazak Gurnah)。對于這個消息,國內(nèi)的很多出版業(yè)從業(yè)人士均表示后悔不迭,因為非洲文學對于國內(nèi)出版業(yè)實在不算是一個熟悉領(lǐng)域,所以幾乎沒有任何中文譯書,再急再趕,這次的諾獎東風是肯定要錯過的了。
沒有歐洲文學的宏大史詩,沒有南美文學的奇幻詭譎,沒有亞洲文學的詩意盎然,非洲文學在我們的眼中,只有一個模糊的輪廓,并沒有一個具體的面孔。但陌生不代表沒落,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文學的果實在慢慢成熟。
錯過了早上的太陽,就不要錯過晚上的月亮了,這里有一份非洲文學書單,讓我們看看還有哪些非洲文學的遺珠值得我們欣賞。

《七月的人民》(July's People)
納丁·戈迪默(Nadine Gordimer)

不同于很多土生土長的非洲作家,戈迪默的雙親都是猶太人,父親是從東歐移民到南非定居,因此她有著一張典型的白人面孔。
但就像很多身處南非的白人一樣,她對于南非的種族隔離政策感觸良多,因此她的作品多以種族隔離政策下的南非白人和黑人社會為背景,描述混亂的政治格局和動蕩的社會、以及白人和黑人覺醒后的革命運動。
在《七月的人民》這本書中,戈迪默用一則類似寓言的小說故事描述了白人與黑人之間微妙的關(guān)系。在一場架空的內(nèi)戰(zhàn)背景之下,白人家庭斯莫爾斯(Smalls)和男仆七月(July)之間的關(guān)系發(fā)生了調(diào)轉(zhuǎn),斯莫爾斯一家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主人,反而成為了需要救助的弱勢群體。斯莫爾斯之前引以為傲的白人中產(chǎn)生活也一去不復(fù)返,他們在日復(fù)一日的勞作中不斷地探索生活的意義,感受在大時代背景下普通人如塵埃一般的命運。
1991年,憑借對于種族隔離政策深刻入骨的批判與思考,戈迪默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組委會給予她的評價是“以強烈而直接的筆觸,描寫周圍復(fù)雜的人際與社會關(guān)系,其史詩般壯麗的作品,對人類大有裨益”。
*漓江出版社于1992年出版過《七月的人民》中譯本,不過目前已經(jīng)絕版了,有興趣的可以去當?shù)氐膱D書館尋找一下。

《瓦解》(Things Fall Apart)
奇努阿·阿切貝(Chinua Achebe)

黑非洲的現(xiàn)代文學之父欽努阿·阿契貝的《瓦解》是他的“非洲三部曲”(另兩部分別為《動蕩》和《神箭》)的首部作品,也是最廣為流傳的非洲文學作品之一。
一言以蔽之,《瓦解》這本小說記敘了一位氏族部落領(lǐng)袖傳奇卻又悲慘的一生。在閱讀時,你會體會到非洲豐富多彩的民俗,也會見到殖民者們無恥暴虐的一面。同時,阿契貝還討論了身份認同、種族沖突及歷史書寫等深刻的議題,幾十年前寫的書,放在當下閱讀更應(yīng)景。
如果要進行類比,這本小說讓我想起了陳忠實的《白鹿原》,我們看到舊的文明規(guī)則不斷地衰亡,新的文明法則不斷興起,人們無法逃避,只能不斷適應(yīng)。
但,新的就一定是好的嗎?當資本主義的藤蔓纏上非洲這片沃土,會結(jié)出什么樣的果?歷史已經(jīng)告訴了我們,殖民的果實又苦又澀。當傳教士的十字架取代了巫醫(yī)的金枝;殖民者的槍炮震碎了當?shù)赜率康拈L矛,正如書名所暗示的那樣,被瓦解的不止是部落,更是對于非洲文明的信仰。
*重慶出版社于2009年出版過《瓦解》中譯本,目前留存的版本也不多,建議可以去二手書市場淘淘。

《死亡與國王的侍從》(Death and the King's Horseman)
沃爾·索因卡(Wole Soyinka)

《死亡與國王的侍從》是一部出色的劇本,是一本可以用小說這種打開方式閱讀的劇本。
故事說的是一位國王侍從之死的故事,大意是說在當?shù)氐囊粋€部族當中,每當國王駕崩之后,侍從需要殉葬,繼續(xù)履行自己的職責。但當殖民者入侵之后,他們認為這種殉葬的陋習是“奇怪的習俗”,并阻止侍從自殺。然而侍從的兒子從海外留學歸來之后,發(fā)現(xiàn)父親并未按照習俗完成使命,于是替代父親殉葬。當侍從知曉這一切之后,也用鐵鏈絞死自己。
雖然可以從殖民主義的角度解讀這部劇本,看到外來文化與本地文化之間的沖突。但如果你對非洲的民間信仰有一定的了解,你還可以看到當?shù)厝藢τ趥鹘y(tǒng)的堅持。以今日的眼光看來,殉葬這個習俗自然是不被接受的,但在索因卡看來,儀式的神圣性是無可置疑的,其重要性無法用個人的生命來衡量,除了這個種族的人,外人難以體會它的厚重和深沉。如果你對文化人類學感興趣的話,這本劇本也可當做人類學的讀物翻翻。
*湖南文藝出版社于2004年出版過《死亡與國王的侍從》中譯本,目前留存的版本也不多,建議可以去二手書市場淘淘。

《兩宮間》(Palace Walk)
納吉布·馬哈福茲(Najib Mahafuz)

啊哈,終于到了“開羅三部曲”啦!
每次在讀這本小說的時候總讓我想起霍達的《穆斯林的葬禮》,可能是因為同樣是描寫一個家庭幾代人的命運交錯,來反映社會的變革與發(fā)展。
這三部曲,每一部都側(cè)重描寫一代人的生活,并以該代人居住的地區(qū)作為書名。好像帶領(lǐng)你游離歷史悠久的開羅,展開一幅埃及現(xiàn)代的浮世繪。作為“三部曲”當中的開門紅,《兩宮間》主要描寫這個家庭的父輩艾哈邁德這代人的生活和他們經(jīng)歷的歷史事件。
能駕馭如此宏大的故事背景,執(zhí)筆人肯定有兩把刷子。納吉布·馬哈福茲是第一名獲諾貝爾文學獎的阿拉伯語作家,組委會認為“他通過大量刻畫入微的作品—洞察一切的現(xiàn)實主義,喚起人們樹立雄心—形成了全人類所欣賞的阿拉伯語言藝術(shù)”。要想知道艾哈邁德這家后面的故事,可以去看看《思慕宮》和《怡心園》。
*“開羅三部曲”在國內(nèi)還是有一定知名度的,大家可以去網(wǎng)上購買。

血色花瓣(Petals of Blood)
恩古吉·瓦·提安哥(Ngugi Wa Thiong’O)

記得在選修課上第一次讀到恩古吉·瓦·提安哥的《一粒麥種 : 肯尼亞歷史上一段最黑暗歲月的縮影》時,受到了一次震撼??赡苁莵碜苑侵薜漠愑蝻L情,也可能是因為故事情節(jié)跌宕起伏,更有可能是人物設(shè)定的復(fù)雜,總之看完之后好像口吞了一枚硬幣——冰涼而苦澀。
這本《血色花瓣》被認為是恩古吉最出色的代表作,作者通過四個小人物的故事冷靜地將歷史事件的真相緩緩道來。我個人認為,這本小說是學習寫作手法的范本,不斷地運用到倒敘、插敘和順敘等多重敘事方式,從多個角度闡述同一件事。
魔幻主義、意識流和非洲特有的文化風土等不同的元素也融合在其中,就像一杯香甜的卡布奇諾一樣,以苦澀的咖啡為基底,卻加上了一次宛如牛奶一般順滑的寫作技巧,讀完之后讓人覺得為什么穆尼拉、卡雷加、萬賈和阿卜杜拉的結(jié)局會如此荒誕,卻又如此理所應(yīng)當。
這本書人民文學出版社剛剛出版,想買還是很容易的。提安哥的《十字架上的魔鬼》和《烏鴉魔法師》也值得一閱,讓人好像一下來到熾熱而粗獷的非洲大陸。

《房間里的阿爾及爾女人》( Femmes d’Alger dans leur appartement)
阿西婭·吉巴爾(Assia Djebar)

看到書名時的第一反應(yīng)就是德拉克洛瓦的同名畫。
學藝術(shù)史時,每每講到西方藝術(shù)家們對于東方的綺麗幻想時,都要提到《房間里的阿爾及爾女人》,這幅充滿了當時對于東方種種偏見,地毯加水煙所代表的東方風情,女仆與貴婦的階級矛盾,殖民者與原住民的文化沖突,要真的說起來,幾堂課的時間都不夠用。
也許正是這樣的經(jīng)歷,讓我拿得起卻放不下這本《房間里的阿爾及爾女人》。

為什么要讀這本書?還是因為目前大熱的性別議題。這是一本寫給北非女性的獨立贊歌。不再像是德拉克洛瓦筆下只知道享樂的金枝玉葉,在吉巴爾的筆下,她向我們娓娓道來女性的生存經(jīng)驗和困境,反抗與服從,法律對女性的嚴苛以及動蕩不定的女性地位。
在現(xiàn)在品牌動輒給自己貼上“獨立女性”的標簽時,哪怕身為男性的我,也忍不住思考: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獨立女性?而通過閱讀《房間里的阿爾及爾女人》這本小說集,我逐漸地意識到:“獨立”對于女性的不同意義。
-/-
雖遲但到,這篇文章本來是想蹭蹭諾獎的熱點寫出來的,但在資料搜集的過程中,卻一不小心墮入了非洲文學的兔子洞。
相關(guān)資料肯定不像我們熟悉的其它地區(qū)文學那么好找,但在找尋的過程當中,我也逐漸地摸到了非洲文學的輪廓。他們常常借用豐富的民間文化,也擅長對文化碰撞進行論述,帶給我們不同的感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