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安福路很網紅,但我想去走走 | 一天

上海是個典型的一線城市。路上車水馬龍,不夜不休;辦公樓大門敞開,疲憊的身影出出進進; 上班族負擔得起房租的老小區(qū),總被狹窄的弄堂環(huán)繞;更窄的是你每日爬上爬下的樓梯,陳舊的木地板從縫隙里鉆出腐敗的酸味,白墻上的花邊膩子被潮濕的空氣侵蝕,覆上霉斑。
上海也是個非典型的一線城市。十五塊的老上海餛飩撫慰空虛的胃和心,七塊錢的蔥油拌面同樣不失美味;假如你愿意忍受不甚理想的硬件住進內環(huán),那么恭喜,乘地鐵半個小時,你幾乎可以去到任何你想去的地方;長樂路上的624,在深夜,總有群聚的陌生人坐在路邊吹晚風,買上兩瓶啤酒,就能分享微醺的快樂;你當然可以去奢侈品店里一擲千金,但假如預算有限,vintage市集、二手店的大門隨時敞開,穿著時髦的售貨員還會熱情且自信地幫你搭配一套她眼中的時尚LOOK。
上海的新與舊,好與壞都如此鮮明。除此之外,你怎樣才能視冬日街頭的紅楓和梧桐而不見?忽略溽熱夏夜里蘭花浮動的幽香?走過九月的桂花樹,不被侵入口鼻的甜蜜吸引而停住腳步?
有人說,上海的美也是小資的,華而不實的。但很少人說,上海一點也不美。這樣一座城,總難用一兩天丈量完,但如果有一個晴朗的周末,我會推薦你去安福路走走。




安福路很短,夾在烏魯木齊中路和武康路之間,不過七八百米。
在成為“網紅”之前,安福路在老上海人眼中就已經頗有存在感。法國梧桐撒下成片綠蔭,臨街的門面總賣最時髦的洋物,小洋樓藏在幽深院子里,深目高鼻的老外在此流連。據傳言,這條路上300個門牌號,每一扇門背后都有故事。
Sunflour是安福路上唯一一家“全職”的面包店。寬敞的門面以木質材料裝飾,半開放式就餐區(qū)的原木桌凳和印花地磚放在一起,說起來也并沒有什么統(tǒng)一鮮明的風格。但幾乎每次經過,都能看到里面滿滿當當地坐著顧客。Sunflour當然有自己的經營之道。安福路的店大多很會營造舒適氛圍,但在會搞氛圍的店里,Sunflour堪稱性價比之最,在人均消費不高的店里,Sunflour又是味道和消費體驗最穩(wěn)定均衡的。


一個愛健身又狂愛碳水的朋友說,Sunflour有全上海最好吃的面包。假如你喜歡口感松軟綿柔甜甜蜜蜜的面包,你大概不會同意她的說法,但假如你就愛那口未經修飾、韌勁十足的原麥味道,那么Sunflour的大部分歐包都是不錯的選擇。核桃貝果、羊角面包或者“當紅頭牌”小太陽,搭配一杯熱咖啡,坐在門廊的座位上盯著往來行人發(fā)呆,就能感受到集齊上帝愛人的所有證明——陽光、食物、咖啡和周末——的“膚淺”快樂。
上海的都市麗人們喜歡約Brunch,聲稱它是慵懶周末的歡頌。但沒有人規(guī)定Brunch一定要吃得排場極大,必得沾上法意西班牙,才算是吃對了。當然啦,安福路上絕不缺一頓精致的法式或意式Brunch。Sunflour亦或是RAC、Alimentari,選擇完全在你。



從武康路轉進安福路,322號的大門里藏著一個小天地。西式洋房曾經是孔祥熙與宋藹齡長子孔令侃的私宅,如今成了這家兼具閱讀、咖啡、沙龍功能的咖啡書店——FILM電影時光。厚重敦實的外形和奶黃色的外立面形成微妙的平衡,三聯(lián)裝的拱券門洞嵌著暗綠色的木質門窗,總會讓人聯(lián)想起些許地中海的風情。


從拱門進去,挑高偏低的空間洋溢著暖色調的光。如果單從商業(yè)邏輯出發(fā),這里大概從空間利用到選品類型都要被推翻。桌椅、書架、老式攝影器材疏疏落落地放著,中央區(qū)域只有兩張圓桌和五六把顯得過于寬大舒適的沙發(fā)椅,書架上陳列的書,幾乎都與電影有關,假如你狂愛電影文化或者電影文學,那常來這里逛逛,絕對能幫你節(jié)約挑書的時間成本。



除了咖啡和書,二層露臺上還會有夏日露天電影,不定期的影評人、導演、影迷面對面交流的主題沙龍和分享會。

從書架上拿一本《侯麥傳》,點一杯圣誕特飲的焦糖南瓜咖啡,找張沙發(fā)陷進去,墻上的電影和時光一起靜默流淌,幸運的話,店里的兩只貓會賞臉繞到你身邊,一個斜睨,再傲嬌地溜達走。
作為一家主題書店,即使在安福路最喧鬧的時段,藏在院子深處的電影時光也是靜謐和舒適的。店里的姑娘說,這家店的特聘店長是影評人毛尖,也經常有導演、評論家、影迷們來此小坐、看書或聊天。相比于一家書店,這里更想營造出一種滬上影人會客廳的空間與文化氛圍。



“多抓魚現象”之后,循環(huán)經濟的前景成了熱議話題。為什么孔夫子舊書網沒做成的事,被多抓魚做成了?到安福路300號的多抓魚循環(huán)商店看看,這個問題的答案大概也就明了了幾分。


從設計語言到空間打造,多抓魚實體店的風格配得上文青們的喜愛。三層的小洋房,空間沒有被過度利用,一層的縱深走廊是展覽空間,向粉絲們征集的logo形象漫畫被制作成瓷磚塊,拼貼出入口處的裝飾墻??拷鼧翘莸淖呃扔欣仙虾oL格影像展,是這間店在地性的標記。二樓和三樓分別是循環(huán)的書籍和服飾,低飽和度的綠、奶白和原木色奇妙地碰撞,把空間明度維持得恰到好處。




來的人,大部分是沖著書來的。店里的兼職女孩也說,她來做事,就是因為這兒有很多別處買不到的書。二樓進門處的小展區(qū)是外語和臺版的藝文書專區(qū),從小眾詩人詩集到原文繪本到鬼馬精靈的設計、攝影、生活美學,在這兒總能淘到你“如非親眼所見,想象不到其存在的”有趣書籍。




不得不說,在素有“衣不如新”說法的中國文化語境下,多抓魚的循環(huán)服飾業(yè)務是個大膽的嘗試。在安福路多抓魚三樓,與其說是在售賣二手服飾,不如說是在通過空間和商品的展覽普及循環(huán)服飾的概念。首先多抓魚的二手服裝在回收階段就對品牌、品相有嚴格把控,回收之后,從清潔處理到上架展示,也盡量做到質感優(yōu)先。雖然服裝審美各花入各眼,并不見得顧客來了就能買到心儀的,但趁機做服飾循環(huán)利用的概念普及和環(huán)保品牌形象輸出的效果倒的確是不錯。




有人說,多抓魚現象充分暴露了互聯(lián)網文青的真實生活狀態(tài):錢少事多。但你不得不承認,多抓魚是在用審美、設計和空間體驗加持,開拓國內循環(huán)消費的藍海。





HARMAY話梅的名字很有趣,有種酸酸甜甜的復雜感。嚴格來說,話梅門牌號上的地址是武康路55號,但它又確確實實是安福路生態(tài)的一部分。作為一家以日化美妝用品為主的線下零售店,話梅的“外表”低調得有些另類,沒有巨幅的廣告屏,入口處也沒有明顯的品牌logo或指向信息,混凝土灰主導的視覺從一層樓體一直延續(xù)到建筑內部,花花綠綠的產品整齊碼放在侘寂風的空間內,灰度中和了產品包裝的多彩,反而有一種微妙的平衡。在這樣一個空間里,你不太會被視覺上的繁復多彩干擾,一轉身離開或者頭腦一熱沖動消費??臻g設計對消費行為和體驗的影響是話梅給新零售實體店提供的樣本。



而對于消費者來說,話梅的空間只是個隱形的影響因素。更重要的是品類的齊全、分類的清晰、價格和價值的雙重均衡。



話梅在安福路的門店還有一大特色——把零售和咖啡結合起來。 Marienbad(馬里昂巴德)在到處都是咖啡館的安福路并不顯眼,長約一米半的小吧臺,僅有三四種選擇的咖啡menu,卻不時能吸引到只想簡簡單單喝杯咖啡的人。

Marienbad和話梅的聯(lián)動其實是安福路“社區(qū)感”的體現。話梅如今的店址從前正是Marienbad咖啡館的所在,走情懷路線的Marienbad,曾經是安福路及附近街區(qū)的時髦人士聊天聚會的首選,18塊的LongBlack也保留著咖啡初入上海時的形態(tài),簡單直接,沒有多余的噱頭和包裝,本身就是潮流文化的象征符號。但在越來越朝著咖啡+方向發(fā)展的大趨勢下,Marienbad也險些支撐不下去。話梅在裝修目前的門店時,選擇保留Marienbad,也是為了保留這個街區(qū)的老上海情懷與痕跡。





如果你持續(xù)關注一些新消費品牌,你就不得不佩服“年輕”的創(chuàng)造力?!癷nto_ the force 原力飛行”是咖啡品牌三頓半在安福路上的主題店。三頓半線下店一般都是咖啡與一座城市的文化、甚或一條街道的氛圍結合孕育出的產物。原力飛行也是一樣,白天,店門折疊起來延伸成廊檐,半開放式的門廊把梧桐街景引入,“安福路的味道”就有了。
低飽和度的紅磚墻,隨處可見的裸露混凝土,協(xié)調統(tǒng)一的工業(yè)風空間質感,似乎解釋了原力飛行概念包含的原始力量。帶輪子的桌椅方便隨時移動和變形,保證了空間形態(tài)的無限可能。瓦楞紙包裝的限定周邊如同卷宗,碼放在另一面墻的陳列架上,客人可以隨意抽取購買,被抽走物品的貨架不再填補,便是你來過這個空間的印記。



原本沖著空間體驗和周邊設計去探店的本人,順便喝了一杯安福路限定的“芭樂碰”,本質上它應該是一杯dirty,不知是如何調配出的淡粉和咖色混合的液體,裝進透明咖啡杯,拿到手就是大呼顏值經濟真香的打臉現場……杯沿一圈酸甜咸混合的晶體,一大口下去,豐富的層次感還真有點驚喜。




THE MINI GAP在安福路中段。只有一扇方方正正的小窗對著馬路,真得mini到不行。透過這扇窗看進去,純白的空間,安置地疏疏落落的小物件,看似隨意的展示角度,裝飾畫的擺放,處處透著店主的審美傾向。仿佛陳列的不是商品而是藝術品,這扇小窗出現在安福路,也像是藝術走廊上一副風格典雅的掛畫。


第一次路過的人,估計會和我一樣,觀望良久,壓根找不到入口在哪兒。要進到THE MINI GAP,需要先從左側的小區(qū)門進入,轉兩個彎才能看到一扇窄窄的門。進去后,也是一方小小的天地,裝飾畫是店主自己的作品,從晶瑩的玻璃到輕盈的陶瓷器皿、咖啡茶具,再到特別的配飾擺件,都是從世界各地淘來的貨真價實的古著單品,價格從兩三百塊到數千元不等。


和店員聊幾句才知道,迷你的THE MINI GAP自我定位為藝術衍生品展廳商店,它的品牌創(chuàng)始人是位95后的陶瓷設計師和策展人,空間和商品只是媒介,這間小店寄托了她用設計和藝術與城市、人群連接的初衷。所有物品無不透著脆弱精致的美,THE MINI GAP總讓人聯(lián)想到阿蘭達蒂的《微物之神》,“畢竟人可以輕而易舉地粉碎一個故事 打破一連串的思想 毀滅一個如瓷器般被小心攜帶的夢的碎片”,但微物之神藏在生生滅滅的萬物中,藏在疲憊生活的英雄夢想里。
除了是店主個人審美趣味的抒情性寄托,THE MINI GAP也堪稱安福路上櫥窗風情的代表。小而美的櫥窗,也是在地特色的體現。寸土寸金、人口密度極高的老上海城區(qū)里,不論是安福路,還是相鄰的烏魯木齊中路,亦或是更加商業(yè)化的愚園路,想要找到寬敞一點的門面都并不容易。如何裝飾一兩扇僅有的櫥窗就變得非??简灐肮αΑ?。




GENZERO的創(chuàng)始人是個00后的女孩兒。
安福路來來回回走了很多次,但如果不是朋友推薦,我應該不會注意到234號的GENZERO。它既不臨街,也沒有明顯的logo標識,實在低調的過分。但走進去,你會發(fā)現,這間由年輕人主導的體驗店,我行我素,酷到沒邊兒。



入口處的鏡子被打碎,貼上了封條,有“I make things different”字樣 ;店內曾有規(guī)定,女生剪寸頭,免費贈送帽子一頂;店招直白地說著“在這里你不需要發(fā)型,帽子應該在你頭頂”。

以上圖片除特殊標注,均來自攝影 嘰森@TOPYS
即使GENZERO不華麗,不精致,我認為它也是屬于安福路的。畢竟,安福路既是拍照打卡的網紅目的地,也是藝術、設計和生活理念匯聚、碰撞、交流的創(chuàng)意沃土。只要敢于表達,哪怕十分不同,安福路也敞開懷抱歡迎。
-/-
安福路的網紅頭銜,曾經讓這條小街闖進更多人的視野。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社會情緒的變化,脫離具體語境的信息傳遞,“網紅”變成抽離內容的空洞概括,變成了安福路的“原罪”。但我總覺得,安福路還有其他的價值。
比如,在這里認真逛逛,你能看到文化消費如何緊密地關聯(lián)著城市公共空間的形態(tài)樣貌,創(chuàng)意、設計、藝術、商業(yè)的結合帶給城市生活的新鮮活力。
也有人批判,安福路過分地精致,不接地氣。但接地氣的存在和不接地氣的存在,都是一座城市原生的面貌,包容著并存著,提供各種不同的選擇。有何不可?
還有另外一些聲音質疑藝文生活的虛無,嘲笑文青“逃避現實淺薄無聊”,我只能想到一個相對貼切的類比,一個關于輕與重的討論——卡爾維諾說過:“我一向致力于減少沉重感:人的沉重感,天體的沉重感,城市的沉重感……柏修斯的力量在于他能做到不去直接觀看,而不是在于他拒否他生活于其中的現實”。
柏修斯是誰說來話長,這并不重要。關于“重的意義”,也沒有人比米蘭·昆德拉展示得更好。但我無限贊同卡爾維諾的“輕逸”,輕逸是對微物之神的尊重,是疲憊生活的人們的英雄夢想,是明知道我之存在可能毫無意義但這并不影響我感受當下一刻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