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如,從今天起「生活在別處」
但凡少沖幾天浪,就會發(fā)現(xiàn)賽博文壇已經(jīng)沒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一些不可稱之為文學又被戲稱為文學的話術(shù)開始大行其道。答非所問、純發(fā)泄向的高頻輸出是「發(fā)瘋文學」,聽君一席話如聽一席話的垃圾語錄是「廢話文化」,而看到兩只憨態(tài)可掬的小狗親密嬉戲、聯(lián)想到了自己磕的CP則是「代餐文學」。
如果說「代餐」是一種情感的移植,那么「代到了」就是后疫情時代的一種自我寬慰。
不論是由彼及此的「代到了」,還是整理當下的「斷舍離」,我們始終都在追求一種「生活在別處」的體驗感。這次整理了一些精神出走的小撇步,即便居于一方小屋,也能看到更遠的風景。
#01
Window Swap
“能在你家窗前坐坐嗎”
疫情帶來了強烈的「滯留感」。有選擇地在家里放松或冥想,本是生活的自洽時刻;但一旦它成為一種規(guī)定,就會變得壓抑。
為了驅(qū)逐這種陷入困境的不良情緒,一對居住在新加坡的夫婦Sonali Ranjit和Vaishnav Balasubramaniam開發(fā)了一個網(wǎng)站「WindowSwap(窗口交換)」,它以“拍攝窗口”為形式,向全球用戶征集他們所見的窗外風景。這些風景由長達十分鐘的慢直播般的高清視頻和城市坐標組成,點擊屏幕上那一行“開窗提示”(Open a new window somewhere in the world),即可以讓眼睛去到別處。截至去年十月,已經(jīng)有超過6000份投稿。

這些窗外風景,美在日常。美國圖森的那兩只小貓不一定名貴,但在陽光里打盹的樣子尤其治愈;瑞士的雪落在屋檐之上時,越南正在經(jīng)歷一個被雨打濕的夜晚;或許你還能發(fā)現(xiàn)那些在地圖上不甚顯眼的國家,比如果阿(Goa)的海面在陽光下,竟然如此耀眼。
主理人說曾收到一封來自養(yǎng)老院退休護士的郵件,她說因為有了這些流動的窗欞,那些老人得以最后看到外面的世界。

在中國臺灣,詩人王小苗也受其啟發(fā)發(fā)起一個類似的網(wǎng)站「小島窗光」,以「與陌生人交換窗景」為理念,邀請大家拍下窗外的風景,記錄此時此刻的心情。這個網(wǎng)站除了風景之外,還加入了攝影者簡短的心情文字,像飛鳥一樣在屏幕降落又分離,切頁也使用了關(guān)窗的效果,極具美感。

WindowSwap(戳此直達):https://www.window-swap.com/Window
小島窗光(戳此直達):https://a-view-outside.com/
#02
免費的世界森林聲音庫
“聽見小鳥叫你的名字了嗎”
你喜歡聽白噪音嗎?
淅淅瀝瀝的雨,簌簌落下的雪,步行沙漠,木材燃燒,建筑回音……這些聲音遙遠、偶然又充滿自然趣味。然而當你打開白噪音的APP,付費之后卻依舊只能在開發(fā)者設定的范圍里反復橫跳,時長亦是不足以過癮。同時那些風聲聽一百次依舊是同樣,沒有伴隨雨打浮萍,也沒有鳥兒振翅急飛,孤單單又空落落,與自然似乎沒有真正的關(guān)系,只是一個解渴的方式而已。
Timber Festival 是英國國家森林公園一年一度最為大型的活動,但因為疫情原因而轉(zhuǎn)為線上。于是他們邀請全世界森林、大自然愛好者上傳他們采集到的森林之聲(Sounds of the Forest),并形成了一份聲音地圖。這可便宜了那些同樣熱愛大自然的聽眾了,輕觸地圖上的卡點,就能播放及下載檔案。

樹電臺也是我很喜歡的森林聲音庫,它的使用方式與WindowSwap有些類似。由樹林實景圖片、樹林之聲及一段地址組成。與前者相比,它聲音取樣規(guī)模的更小,因此你會在不同的音頻中獲得完全不同的聽感。有的音頻里流水的聲音非常強勢,而有的音頻只能聽到昆蟲和鳥叫,仿佛在與拍攝者一同探索周遭。

如果這些你覺得還不過癮,更想聽到一些平時不容易聽到的、在暗夜中的野生動物的聲音,還有一個網(wǎng)站「野生氛圍」(https://wildambience.com/albums/)可以一試。值得一提的是,這個網(wǎng)站收集了來自全球80+個國家、90+位專業(yè)聲景專家提供的400+音頻文件,你能在其中聽到許多稀有動物的叫聲,例如非洲犀鳥、座頭鯨、黑猩猩、麥哲倫企鵝等。礙于成本需要付費訂閱,但是同名Youtube也包含了部分內(nèi)容,感興趣可以去看看。

森林之聲(戳此直達):https://timberfestival.org.uk/soundsoftheforest-soundmap/
樹電臺(戳此直達):https://www.tree.fm/
#03
低空飛行
旅伴剛好是原研哉
「低空飛行」原指距地面100m到1000m之間的飛行,而原研哉創(chuàng)立的旅行網(wǎng)站也沿用了這一名稱,用以表達「以低空之姿俯瞰日本」的意趣。

地點的選擇體現(xiàn)了原研哉的個人偏好,既有深居銀座等繁華鬧市、名聲在外的MUJI HOTEL,也有以自然風貌而被人熟知的四萬十川。同時也注重將旅行與當?shù)卣Z境下聯(lián)系起來,包括去探訪與植物學者生平經(jīng)歷巧妙相融的牧野植物園,或去武藏野大學圖書館感受早春櫻花綻放的氣候。
網(wǎng)站由一支短視頻、內(nèi)容詳情頁以及谷歌地圖標識組成。內(nèi)容頁會介紹該地的基礎(chǔ)設施以及歷史風貌,短視頻則沒有旁白與贅余描述,只有紀錄片式的風景觀察。譬如提到長野縣泡湯,除了石上清泉與紅綠植被,還用鏡頭將溫泉的熱氣、窗上的水斑等細節(jié)悉數(shù)道盡。

同時,低空飛行還在去年8月嘗試了播客形式,邀請到了隈研吾、中村勇吾、河瀨直美等設計師、建筑師、導演、文化研究者,從各個維度解讀日本文化的側(cè)面,共同探討「旅行的意義」。

低空飛行(戳此直達):https://tei-ku.com/(也可訂閱郵件)
#04
Google藝術(shù)與文化網(wǎng)站
無需擔心看展成為一種表演
也許你不喜歡去看展的理由只有一個,那就是在既往的經(jīng)驗里付出了成本卻只能獲得隨機的體驗感——在一個實在發(fā)生的場合中,很難不被基礎(chǔ)設施、現(xiàn)場秩序,客流管控以及他人的觀展習慣影響到,那么我建議你可以抽一些時間看看谷歌上的免費作品。

Google 藝術(shù)與文化(Google Arts & Culture)數(shù)位服務自 2011 年推出,收集了超過70個國家地區(qū),2000+藝術(shù)館、博物館的作品(大多是國立性質(zhì)),包括疫情期間閉館的荷蘭阿姆斯特丹美術(shù)館、紐約MoMa等。
同時,還利用知名的 Google 街景技術(shù),透過360 度環(huán)景攝影, 捕捉各大博物館內(nèi)部實金,并以超高解析像拍攝各館珍藏藝術(shù)名畫,古典畫作或者現(xiàn)代作品均可免費查看。除了「歷史上的今天」、制作meowsterpiece等特色欄目之外,還會根據(jù)特殊的時間節(jié)點做一些專題,對于相關(guān)從業(yè)者也有極強的參考價值。

雖然除了展品本身之外,建筑空間、布展設計、環(huán)境街景等綜合形成的線下體驗感難以取代,但礙于地理或其他原因難以在短期成行的話,在谷歌上看展也不失為一種旅行的方式。

復雜的外部環(huán)境很容易給我們帶來一種「身未動,心已遠」的割裂感。但就算幽居在家也不意味著徹底的離群索居,信息流會順著爬山虎溜進你的房間,繼續(xù)保持與社會生動的聯(lián)結(jié)。你也可以主動打破信息繭房,通過數(shù)位去尋找一份治愈力。
如果你打開面前的窗子是無止境的裝修、鄰居的爭吵、陰霾的天空,那不如推開世界的門,讓精神神游在那些更自由、更有余裕之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