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字里,怎么長出了“一塊磚”?
說起圖書館和獨立書店的差別,一個簡單粗暴的共識是:前者通常更具功能性,準確同時又刻板無趣;而后者更加五光十色,即便只有小小一間,也充滿了理想主義的趣味偏好。雖然“圖書館永遠不缺讀者”,但面對審美風潮的轉向,它們也希望能通過視覺升級來釋放更多信息。即便這種公立機構相對來說有更多條條框框的限制,但只要找準一個切口似乎也并不難。
木住野彰悟所在的6D設計工作室(點此回顧其設計風格),最近為神奈川縣立圖書館做的全新VI,就打了一個成功的樣。

看看這個新字體,有沒有什么不同?
如果第一眼沒有看出來,很正常,6D的設計語言常常都是非常細膩的;而聚焦這座圖書館里最具特色的別館“前川國男館”的指示牌,答案也許就一目了然了——6D在設計元素中應用了一個類似于“磚塊”的意象。

這的確就是磚塊。
但并不僅僅是為了調整布白、讓字體顯得更方正,而是為了突出這個建筑群落最核心的特點——空心磚的應用,而他的設計者正是這個別館的命名者,日本建筑大師前川國男。

作為一個公立機構,它需要一個相對沉穩(wěn)、專業(yè)的形象;而用“空心磚”輕巧地回歸到空間本身,既可以回溯其歷史感,又可以表征其差異化,和其調性是高度統(tǒng)一的。
再來看看實際應用與視覺延展:





6D另一個新作対馬博物館視覺升級,類型和需求上也有相似之處。官網并沒有釋出更多的補充信息,但單看最后的可視化產物,似乎也不需要太多詞藻說明。不論是做舊的紅銅質感、古代典籍式留白還是敦正的字體,都強化了其空間屬性,讓人一看便知:來到博物館了啊。


下次去公立機構,也許可以嘗試放下那種“老干部式”刻板印象,說不定它不光能夠戴著鐐銬跳舞,甚至還已經跳得很好看了呢?
版權聲明: 本文系TOPYS原創(chuàng)內容,未經許可不得以任何形式進行轉載。

注冊/登錄 TOPYS發(fā)表評論
你可能對這些感興趣
by 變身7
4 評論
55 贊
18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