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大地藝術節(jié),盡情迷路指南丨藝文指南


好不好玩?
完全不摻水的大眾點評。
南海大地藝術節(jié)共有八個藝術分區(qū),分布在南海西樵176平方公里地域當中。作為一個體驗感與水光溫空氧直接掛鉤的戶外藝術節(jié),它一定是沒有標準答案的。于是,我們分別問了四個不同時段去體驗的朋友,呈上他們的私人筆記。

TOPYS:“這次展覽最喜歡的作品是什么?”
朱老師:(發(fā)來2:36的視頻:Akinorium在樵山)(備注“我最喜歡的”)
嗯,的確是老師會喜歡的風格。

之前去過日本的瀨戶內海藝術祭,所以對這種用藝術反轉人口,從而激活鄉(xiāng)村的 “藝術節(jié)模式” 有心理預估。這是一場藝術節(jié)本身和藝術家甚至藝術品都未必居于首位的藝術旅程。當藝術品從白盒子里被摘出來放進了鄉(xiāng)村的土地上,對于藝術家、策展人、觀眾來說都會是一場考驗。但當在地文化從在地的人身上散播出來,作品就立刻變得鮮活了,這也是只有“大地藝術節(jié)”能帶來的體驗。
當志愿者(一位當?shù)卮迕?女性)得知我著急上廁所,接著苦口婆心告訴我:“女生不能老憋尿,不然生了孩子之后容易漏尿”,還是讓我虎軀一震,這種奇妙尺度的對話就是會在這樣的地方發(fā)生,這非常有趣。

1天1夜3人1狗人均100的西樵山靈感之旅春游小記。
漁耕粵韻是一個有很大的湖和湖心島的公園,展覽在湖邊的小房子里,幾乎都與魚和蠶有關。平沙島是一個需要坐船登陸的村子的集群,我們一邊穿梭在村子里面找藍色的旗子和序號,一邊觀賞村民各家各戶門口種的各種漂亮的花。(編輯按:出現(xiàn)了,設計師的圖像思維!
而太平墟,對我們來說則是一場“非錦衣夜行”。遠遠看到馬巖松“時間的燈塔”在一閃一閃,我們就追著光進去探險了。據(jù)說原先這里是繁華的商業(yè)區(qū),但發(fā)了一場大水之后,老店鋪便成了歷史的記憶,這次展覽項目之一就以重新設計店招的方式讓這條街的記憶復蘇。我們靠著手機照明燈分辨著這些特招牌的趣味,但虹膜里依然損失了很多細節(jié)。不過,夜晚的神奇之處在于:站在燈塔正下方往上看還是挺壯觀的,一閃一閃的耀眼藍色光好像通往未來,給這個舊舊小村子增添了超現(xiàn)實的色彩,讓人覺得有些魔幻。

親子游的期待是提前灌輸?shù)?,有會爬樹的魚、會畫畫的蟲子、打地鼠的畫、可以穿過去的毛毛蟲洞、可以把車開上去的船等等,光聽著就讓孩子提前興奮了一周。
我們只去了兩個地方,漁耕粵韻和平沙島。平沙島里我的最愛是森林之光,很多日本藝術家對光的處理都格外神圣而親切。小孩的最愛是五億年的禮物,頭探出來的瞬間充滿了童真和想象。漁耕粵韻里孩子最愛是魚塘暢想之奇遇樂園,在已經有些毀壞的搭建里面,依然可以獲得無限樂趣,找到自己的玩法。不過,能讓媽媽消除一天疲憊的必是那天夕陽余暉留下的美好還有海邊餐廳里面比臉盆還大的清蒸鯇魚。

瀨戶內海平替?
只是都需要一雙好走的鞋。
南海大地藝術節(jié)最大的亮點,便是由鄉(xiāng)村公共藝術造節(jié)之父、曾創(chuàng)立瀨戶內國際藝術祭和越后妻有大地藝術祭的北川富朗擔任藝術顧問,于是便有人懷疑:嫁接日本經驗,會水土不服嗎?


作為一項系統(tǒng)工程,實地調研、資源梳理以及策劃運營的經驗自然是相通的;但最本質的“大地”不同,“完全復制”是一件困難、也不可能的事。
不妨從命名邏輯中去找答案。瀨戶內海藝術祭最直白,四個字開宗明義地點出了藍色的創(chuàng)作基因,以具體區(qū)域的海島作為舞臺。越后妻有藝術祭則更感性,不用現(xiàn)成詞,而是取自日本古地名“越后國、妻有莊”,囊括了日本新潟縣南部大山之中的大雪地帶,氣質比前者更顯硬朗。乍聽南海大地藝術節(jié),有一點常識上的迷惑性,但“南?!辈皇翘窖笪鞑亢S颍蚴菑V東南澳島,而是更聚焦的一個地方——佛山南海區(qū)。所以較為準確的心理預期應該是:傳承嶺南文脈的新農村集群。
西樵山里找不回直島的夏天,但你卻能登上載著汽車的輪渡,去和陌生又優(yōu)美的早春打個新照面。

和普通人有壁?
以春游的心態(tài)去玩吧。
要配得上“大地”,整個的項目體量就要大且豐富。
官方推薦的游覽路線是“三天游玩八個展區(qū)”,而這八個展區(qū)實際就是南海區(qū)的八個片區(qū)。


聽音湖是一個典型的市民休閑之新城,太平墟像“風情街”,藝術作品集中于門頭的招牌設計,功能是本地美食、土產、文創(chuàng)販售。西樵山本身便是5A級旅游景區(qū),呈現(xiàn)出一種“有運營經驗的自然化”?;藣彺寰嚯x最遠、自然化程度最高,展品少但在地化融合度上乘,官方文創(chuàng)區(qū)域的出版物《南方 貓 食植 宇宙夢》便是藝術家彭永堅深度探索的視覺化成果。其他幾個村落除平沙島之外,體量相對較小,亦有獨具嶺南風情的喬木、瓦房和大小祠堂。

為藝術而來的人,可以前置對具體展品的好奇程度,再取舍路線;為旅游而來的人,可以考慮展區(qū)的多個維度,再計算時間投入。這里,“看展”不是一件嚴肅、高門檻的事(本來也不應該是),“撒歡"才是。

照騙?
不要輕視善變的大地。
也理解一切圍繞“照騙”的爭議。
“照騙”無非指向兩個問題,一是圖文不符,二是體驗感不佳。
前者幾乎是一種難以避免的“代價”——相比遮風避雨、有專人嚴格管理的美術館,“大地”是浮動的,去得早、天氣好、客流小、行程輕松,那它一定可愛;反之,甚至面目可憎。


比如本次最受歡迎的大型裝置“蟲洞”,在后期已經顯露疲態(tài):草皮變禿,氣模多處發(fā)皺。若要怪罪“客流量”的話,“氣候變化”也脫不了干系。同在漁耕粵韻展區(qū)的“魚躍鳶飛”是依賴觀眾參與的互動裝置,幾乎所有人都會在此快樂停留,但照片完全無法體現(xiàn)其互動機制以及作品結構的趣味性。

很少被提及的儒溪村,實際卻是我體驗感最好的展區(qū)之一,但松本秋則和朱哲琴對于聲之形塑,向陽從作品到講解臺高度圓融的巧思,都吃了“屏幕”這一傳播介質的虧。在有限的時間里,選擇去哪一個展區(qū)、看哪些展品,更大程度上依賴于嗅覺和經驗。

較之責怪好心網友們的攻略“魚龍混雜”,體驗感層面,主辦方其實更有提升的空間。一是普遍反映的導視問題,指示牌不顯眼、密度低、易混淆,這些小問題一旦放在面積廣闊、街道結構復雜的戶外舞臺,就會讓人不知所云。其次是展品的管理,哪些藝術家在當?shù)剡M行了深度的調研和共創(chuàng),哪些只是在案頭資料的基礎上寫了命題作文,其實很容易看出。
以聽音湖區(qū)域的展品“乒乓湖”為例,展期后半程被放置在了室內,且是文化中心B1層的位置,實屬重大差池。且不說導視沒有更新,制作質量參差不齊,按照藝術家的構想,這是個100%呼吁全年齡段受眾參與、100%的戶外裝置,甚至可以作為一個長線的健身美育項目,放在室內積灰(或收藏)等于是否定了藝術家所有的創(chuàng)作邏輯。不知是不是為了與大地之上的不確定抗衡而采取的權宜之計,不過實在讓人遺憾。

至少,
環(huán)島騎行和微涼的風很好。
看完所有攻略以后(也許這篇也算),最后的建議是:忘掉攻略。


抱著游戲里找線索的好奇心,去認真走一遍吧。坐上能載汽車的輪渡,吃阿嬤們做的、一不小心就會掉在地上的缽仔糕,感受在山路上踩雙排自行車然后第二天開始酸痛的屁股,即便春寒料峭也還不賴。比起具體的“紅黑榜”,留心“附近”,才是在“大地藝術節(jié)”里最適用的經驗。
南海大地藝術節(jié)還在成長,即便有些生長痛,我們也依然保持期待。春天再見吧,屆時我們再一起和鄉(xiāng)間那燈火闌珊處,輕輕地聊上幾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