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是“你從哪里來”的品牌向解答
“追根溯源”好像是人類的天性使然。我們探索宇宙的起點,思考“我從哪兒來”這樣簡單又難解的問題,喜歡問初次見面的人“老家哪里”,也好奇眼前手里一件東西,到底是怎么被送到面前的……
這份好奇心,為品牌營銷提供了一個方向——溯源。
這并不是一個新鮮概念,食品領域很多案例可尋,因為似乎在“吃”這件事上,人們特別注重“源頭”。產(chǎn)地是否安全、原材料是否新鮮、生產(chǎn)過程是否衛(wèi)生……過去,很多品牌會通過最直接的呈現(xiàn)取材地或開放工廠參觀的形式,來進行溯源營銷。
今天,伴隨技術的發(fā)展和消費者需求的多樣,更豐富的“溯源營銷”正在出現(xiàn)。我們從中挑選了一些極具代表性的,來一起看看,那些有趣的品牌,怎么講好這個故事。

歷史溯源:Stella Artois
雖然成立時長和產(chǎn)品品質沒有必然聯(lián)系,但在消費者心理,“老店”某種程度上就是一層保障。想想也沒問題,畢竟如果你品質不到位,早就被消費者拋棄了。因此,“時間”絕對是一個品牌極具競爭力的資產(chǎn)。
前陣,比利時啤酒品牌Stella Artois 就展開了一場頗具藝術氣息的溯源營銷,在展現(xiàn)品牌悠久歷史的同時,還增添了自己的文藝氣質。

解釋這個campaign前,先來一個冷知識:Stella Artois擁有至今仍在使用的最古老的公司logo,其標志性的號角和星星圖案可追溯到1366年,當時Den Hoorn啤酒廠首次在比利時成立。
這個酒廠在1708年被當時的首席釀酒師Sebastian Artois買下并更名為Brouwerij Artois。1926年,他們推出第一款季節(jié)性啤酒后,“Stella”被加入品牌名,成為“Stella Artois”,并沿用至今。
基于這樣的歷史,Stella Artois提出一個假設:作為啤酒,我們的歷史如此之久,那么,那些出現(xiàn)在名畫中的啤酒,很有可能就是我們的酒。
為了證明這件事,他們開發(fā)了一種算法,可以根據(jù)每幅畫的年份、地理位置、玻璃類型、液體顏色等變量,分析得出畫中的啤酒,有多大幾率會是一杯Stella Artois。




從梵高的《飲酒者》到彼得·勃魯蓋爾的《農(nóng)民的婚禮》,這些名畫被制成海報,向消費者宣告Stella Artois的悠久歷史。
此外,他們還與美術館Bellas Artes Museum合作舉辦了一場展覽。參觀者掃描二維碼,便可看到畫中的啤酒到底有多大可能會出自Stella Artois的酒廠。

生態(tài)溯源:Sheba
伴隨消費者對環(huán)保議題的敏銳度增加,很多品牌開始嘗試在這上面做文章。利用回收材料制作產(chǎn)品是最常見的方法之一,其次,大概就是從自己的生產(chǎn)線上入手,追根溯源,找到一個合適的節(jié)能減排切入點。
Mars(瑪氏食品)旗下的貓糧品牌Sheba就從他們的原材料出處,找到了靈感。在該品牌的環(huán)保承諾中,他們表示100%使用可持續(xù)的魚類資源。但是,珊瑚礁的破壞正在嚴重威脅魚類生存,為了確保魚類資源的可持續(xù)開發(fā),保護海洋生態(tài),他們在印度尼西亞蘇拉威西島海岸建造了一座人造珊瑚礁“HOPE”。


據(jù)說,這個地區(qū)曾經(jīng)有非常豐富的海底生態(tài),但是幾十年前開始的炸魚、投放化學物品捕魚的方式,殺死了不少珊瑚,破壞了該海域的食物鏈。
Sheba于2019年啟動該項目,利用環(huán)保材料搭建了供珊瑚棲息生存的架子,并和海洋學家合作,根據(jù)當?shù)睾S蛏鷳B(tài)特色挑選合適的珊瑚碎片。最后,他們一共在這里種下了超過1.3萬棵,共42種不同類型的珊瑚碎片。
在不到三年的時間里,這些被重新種下的珊瑚已經(jīng)長得可以在空中看到“HOPE”這個詞了。珊瑚礁吸引了各種各樣的魚類,甚至有鯊魚、鰩魚和海龜。自從種植珊瑚礁以來,當?shù)厣汉鞲采w率從5%增長到55%。


搭建人工珊瑚群之外,通過和Google合作,占地約900㎡的“HOPE”珊瑚礁能夠在Google Map上看到,你甚至可通過街景功能“潛入”海底一探其模樣和改變。Sheba還同步開通了Hope Reef的Youtube頻道,記錄珊瑚礁的生長及保育情況。他們?yōu)樵擁椖繑M定了一個10年計劃,以恢復該海域周圍的珊瑚生態(tài),并希望能夠拓展至其他地方。

據(jù)悉,當這片珊瑚長得足夠大時,“HOPE”這個詞將不再可見。
這是一個非常具有儀式感和意義的過程(當然,也可能是我過度解讀):種下的“希望”一開始并不顯眼,但你能看到“希望”不斷生長的過程,它逐漸清晰可見,而最后,它不再作為“希望”存在,它看不見了,因為它已經(jīng)成為一種常態(tài)。

原材料溯源:亨氏
作為“溯源營銷”中非常核心的要素之一,原材料是品牌和商家最常拿來“說事兒”的。什么阿拉斯加的鱈魚、埃塞俄比亞的咖啡豆、智利的可可、泰國的榴蓮……哪怕沒有明確產(chǎn)地,只是加個“走地”,那只雞都聽起來肉質更加鮮嫩可口。
和強調(diào)產(chǎn)地的邏輯相同,對原材料的新鮮、正宗等方面進行反復申訴,永遠是食品類品牌最有效的營銷手段之一,哪怕亨氏這樣已經(jīng)是番茄醬領域當之無愧的代名詞品牌,也喜歡不厭其煩地講番茄的故事。
此前,他們曾在巴西展開過一場名為“tomato first”的營銷活動,目的就是為了向消費者證明:我們美味的番茄醬,確實就是番茄制成的。(據(jù)說,有人質疑他們的番茄醬不是番茄做的,最終促成了這次營銷。)


擅長造話題和玩社交營銷的亨氏,制作了一種特別的標簽——Plantable Label,一款能夠真正種出番茄的產(chǎn)品標簽,當中的番茄籽,來自亨氏自己培育的用以制作番茄醬的番茄。
與巴西圣保羅的一家連鎖超市合作,亨氏向該超市的線上消費用戶提供這款特別的番茄醬。同時,他們也將這些“tomato first”的番茄醬寄給了不少kol,通過他們親身種植的經(jīng)歷,強化亨氏番茄醬真的來自鮮番茄的印象。

在此之前,他們還進行過另外一場campaign,制作了一張當時據(jù)說是史上最大的、載入吉尼斯世界紀錄的亨氏標簽——4500平方米,重3.4噸,在695公里的高空都可清晰看見。


這張巨幅標簽的目的,是為了表達,亨氏番茄醬僅使用了六種原料,我們的配料表干凈健康,完全不用藏著掖著、寫成你要虛著眼睛看的“小字”(也不知道在內(nèi)涵誰)。

產(chǎn)地溯源:福島大米
很多食物品牌都會標榜自己的“產(chǎn)地”,因為它某種程度上意味著“正宗”,代表與眾不同的身份地位。不過,這里要介紹的這個案例,并不是為了以產(chǎn)地為自己背書,而是為了給自己的產(chǎn)地“洗白”。這個地方就是福島。
此時此刻,日本福島核廢水排放箭在弦上,而這件事從日本提出以來就一直爭議不斷,無他,“核”自誕生以來就一直是一把達摩克利斯之劍,是飄在人類文明上的一片烏云。福島核災已經(jīng)過去十余年,但人們對“輔導制造”,仍舊充滿忌憚。
為了推廣福島大米,告訴社會當?shù)匾呀?jīng)能夠生產(chǎn)安全無輻射的稻米,一直在協(xié)助福島農(nóng)民進行土地凈化的農(nóng)業(yè)和環(huán)境科學傳感器制造商METER,聯(lián)合媒體創(chuàng)意機構Serviceplan Innovation、數(shù)字設計工作室Moby Digg以及攝影師Nick Frank,做了一本書。
這本書的書頁,正是利用當?shù)貎艋锢锍霎a(chǎn)的水稻梗及稻草制作而成的。


全書共296頁,制作歷時兩年,講述了災難和凈化,農(nóng)民和他們的產(chǎn)品的故事。在這本書發(fā)行的一篇新聞稿上寫道:“盡管數(shù)據(jù)證明這些大米經(jīng)過了消毒,可以安全食用,但仍然沒人購買,因為他們不信任或不理解科學數(shù)據(jù)?!?/p>
因此,他們將大米轉化為介質,將數(shù)據(jù)以更軟性的故事形式輸出,通過這本made in Fukushima的《Made in Fukushima》,讓人們理解“福島制造”,理解這些大米的產(chǎn)地正在發(fā)生的重生故事。
網(wǎng)上有個流傳已久的段子:每個保安都是哲學家,他們每天反復追問三個哲學終極問題——“你是誰”“你從哪里來”“你要到哪里去”。
這里,我無意探討如此深奧的議題,只是覺得,人類耗費那么漫長的歷史和無數(shù)光陰,思考“源頭”這件事,始終找不到一個“完美答案”,也許就因為,這道題確實有太多解法,我們有很多的角度可以切入,亦有很多方式來呈現(xiàn)答案。
就如品牌們不斷上演的“溯源營銷”一樣,每一種,都可能打開一扇全新的體驗大門。源頭是什么固然重要,而這個探尋的過程,也同樣精彩不是?
